朋友圈的初雪,提醒人們2019年已經餘額不足。以「2017年與2019年對比」為主題的懷舊潮,來勢洶湧。
「2017年還是滿臉的膠原蛋白,2019年便有了歲月的滄桑」、「從單身狗變成撒狗糧」、「從快樂的小本科生變成了禿頭的豬豬女孩」……截至當前,#從2017到2019#的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8.2億,討論量超過14.8萬。不少影視行業從業者,也加入了這場大型回憶「接力賽」。
2017年與2019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2017年,中國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大關,《戰狼2》刷新國內影史票房紀錄。2019年,《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大門,《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讓人們看到國漫崛起已在路上。
在此大背景下,2017至2019年影視從業者經歷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否也折射出內地影市各個細分領域的發展趨勢?對此,1905電影網採訪了部分影視行業從業者,並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除了熱度,甲方更重視口碑的宣傳」
2017年暑期檔寫下了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個夏天,億萬觀眾走進電影院,共同締造了《戰狼2》的票房神話。
那時,曉樂剛剛新聞專業畢業。懷揣著一腔熱情與孤勇,她從中原腹地一路向北,成為「北漂」大軍中的一員。從此,這個城市見證了她的悲與喜,成長與彷徨。
「之前剛畢業,憑著一腔熱血來到影視行業,什麼都不懂,現在也做了不少項目,覺得有時候挺無奈的。」入行至今,曉樂感到自身最明顯的變化來自心境。時間與膠原蛋白的流逝,都抵不過心態變化來得兇猛。
2017年從做電影公眾號文字編輯起步,如今的她已經成為一家影視與藝人宣傳公司的成熟文案策劃。這兩年期間,「連續加班到深夜,做宣傳方案做到快崩潰」成為其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
「工作上的困難還好,總會有辦法解決的,畢竟頭髮不是白禿的,主要還是心理壓力很大。現在開始攢錢做辭職基金,攢到目標金額就辭職。在這個心理暗示下,再通過家人、朋友、還有自己的調節,慢慢好了起來。」面對心理壓力,曉樂逐漸摸索出了適用於自身的調節方法。
她剛來北京時,正好趕上2017年暑期檔。那時,幾乎每周她都會和朋友一起走進電影院,《戰狼2》成了第一部刷了兩遍以上的院線電影。自從做了影視宣傳之後,去電影院的頻率開始按月算。但對於這個行業的認知,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之前做影視項目的宣傳,目標就是出圈、有熱度就好,現在除此之外,甲方越來越重視口碑的宣傳了。」2017年從業至今,小樂明顯感到了市場悄無聲息的改變。她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觀眾更有審美能力和辨別能力了。
內地影視內容為王時代,流量明星+大IP的爆款流水線生產模式已成過去式。許多大片的倒下與「無名之輩」小片的崛起,依靠的正是觀眾日益提升的審美能力。
「年輕影視人有了更多機會」
2017年是張磊從事編劇行業的第五個年頭。
那時的他,穿梭於北五環的出租屋與位於高碑店的公司之間。每次去公司和老闆探討完大方向之後,便是回家磨劇本。如今的他依然在創作的路上,只是公司換到了798藝術區附近。
「這兩年,隨著對一線城市影視行業的了解,對相關政策可能會給行業造成哪些影響的敏銳度開始變得越來越強。」張磊認為在埋頭苦幹的同時,更要抬頭看清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近兩年,隨著《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影片的出圈,現實題材創作迎來高潮。張磊對此深有感受,身邊此類劇本的市場需求上升明顯。
「困難還是在自己劇本的項目上,各環節變化不可控,進展走走停停,前方都是未知,克服起來還是要調整自己心態,平和面對更多不確定性。」調整心態也成為張磊面對困難的良方。現在的他還兼職為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撰寫劇本,每條價格從幾百至上千不等。
在碎片化閱讀已成常態的現代社會,短視頻成為新的流量集散地。在流量決定變現價值的商業邏輯下,每一個短視頻大號背後都不止一個人在奮鬥,專業編劇逐漸成為這個價值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這幾年印象深刻的事情還是很多的,首先個人覺得業內出現了許多新生力量,青蔥人才培養計劃、平遙國際電影展等,給了年輕影視人更多機會。其次,各方對於版權的重視性越來越強。」 談及近幾年行業發生的明顯變化,張磊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2017年至今,《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哪吒》等現象級影片背後,湧現出了一批以文牧野、郭帆、餃子等為代表,初具工匠精神的青年導演。在《流浪地球》的製作過程中,更是集中出現了一批在攝影、美術、視效等方面有所作為的專業人才。
「相信未來商業領域上的區塊鏈,也會對影視製作有較大的影響,極有可能拓寬影視行業的寬度,讓不同的渠道都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張磊對於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預判。
據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立豐博士介紹,目前區塊鏈最好的技術應用在於產品追溯。如果這一技術能應用到版權保護方面,將有可能大大降低盜版、抄襲的可能性。
「影城在整合」
「這期間,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在金逸工作時,協助深圳總部領導做上市敲鐘準備」。現就職於蘇寧影城的李心亮,對於往事記憶猶新。
2017年10月16日,金逸影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為一名幕後工作人員,他由衷地感到自豪。後來,各種機緣巧合,便來到了蘇寧工作。
「2017至2019期間最大的感受就是,影城之間的競爭在加劇,行業在整合,大的影管公司不斷的在壓縮運營成本。」李心亮的這番話不是沒有緣由。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擁有銀幕數60079塊,較2017年增加9303塊。據藝恩統計,2019上半年全國銀幕增長數量約4357塊。
「一七至一九年在影城工作期間,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把影院做到了差不多2000萬的年票房,但2018年以後,周邊建起了太多影城,無論整體還是單銀幕票房都在直線下降,競爭太激烈。」曾為南方某一線城市影院經理的趙然,有著同樣的感受。
萬達電影、幸福藍海等擁有院線業務的上市公司,在2019上半年財報中也明確指出「單銀幕產出持續下滑」是造成業績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
對於未來,趙然認為電影相對其他行業而言,還是會保持增長的態勢。「但也是因為外界資本看好電影產業,一擁而入才造成了競爭加劇,在院線終端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大魚吞小魚,小魚被淘汰的現象等。」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些變化背後是院線端市場自我調節的本能所致。這種「鯰魚效應」將會倒逼影院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等,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場。適者生存,從來都是商場競爭的自然選擇。
「在前進的道路上,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影視行業細分領域的發展,也適用於整個電影市場。2017年至2019年,國產電影與觀眾之間相互成就,刷新了多項紀錄。2020年,雙方之間還將共同創造哪些驚喜,眾人拭目以待。
(註:文中曉樂、張磊等人士應採訪者要求均為化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