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黃姜換學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十歲出頭,挖黃姜是每個暑假鐵打的任務。為了湊齊秋季開學的費用,暑假裡,父親帶著我們姐弟兩個和外公一起去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尋找一種叫黃姜的藥材,回來清理一下泥土和皮上的長毛,切成片曬乾,一斤可以賣兩三毛錢。
我們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吃完父親做好的芋頭或者洋芋蒸飯,便拿起幾個編織袋和小钁頭出發了。幾乎是一天一面大山地搜尋,有時候下午五六點能夠滿載而歸,更多的時候在深山裡搜了很寬的山坡,不見黃姜的蹤影,袋子空空如也。我們一家四人把隸屬黃家營鎮的七裡長溝兩側的山找遍了。起初在山根和半山坡尋找,枯藤亂刺不多山還不太野,但這些地方找不到多年生的老黃姜。我們像排雷兵一樣從山下一直往上搜,正午時分就鑽進老林子裡,烈日再猛烈也只能投下花布一樣的散光。有時候在視野好一點的山脊上,我們像偵察兵一樣放寬視野偵察周圍的山,以便看到哪一個古藤刺架處有黃姜長長的藤蔓和心形的綠葉,就會朝著那個方向摸索而去。黃姜這種野生藥材有個特點,總是成片長,偶爾也有一大攏簇擁著幾棵老樹或者刺藤長,黃姜都比較大,如果那裡是肥厚的腐殖沙土就能挖半袋子。這時候我們就特別開心,父親小心地挖,我樂呵呵在邊上撿拾。我一邊撿拾一邊祈禱深厚的土裡有挖不完的黃姜,我們把所有袋子裝滿就能儘快下山回家。因為早上那點飯食根本抵不過長時間翻山越嶺的勞累。但這只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樣的好機會實在太少。
父親去世前的那個暑假,我們總是挖不到黃姜,好幾天都是披星戴月拿著空袋子回家。翻山越嶺空手而歸幾次之後,父親改變了思路——用挖黃姜賺來的四五十元錢在七裡外的洋縣小集鎮黃家營販賣幹黃薑片。到趕集日,我們一家五口早早到集上,從那些零散的賣家手中二毛五分買過來,湊齊幾大麻袋,再二毛七八賣給外來的大客戶,一斤有二到三分錢的利潤。有時候集上外地收購者沒來,我們便只好把收來的幾大袋黃姜扛運回家。路上折騰使黃薑片漏出去一些碎小的表皮土沫,加上回家後越放越幹,反倒折了斤兩賠錢。這樣做了不到一個月,父親發現出了苦力並沒有賺錢,也就放棄了,繼續幹起挖黃姜的營生來。
那幾個暑假,我和弟弟的學費都是父親帶領我們挖黃姜賺來的。剩餘的錢母親計算著給我們買布做衣服。開學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穿上母親一針一線量體製作的新衣服。
連續三四個暑假後,父親去世了,我們挖黃姜的營生結束了。
父親何曾想到,30多年後的現在,黃姜可以人工種植,而且品相極佳,成了城裡人的養生佳品。
【作者簡介】雍小英(女),陝西作家協會會員,西鄉縣城北小學教師。在《延河》《文化藝術報》《漢中日報》等發表評論、散文多篇。
《赤土嶺文協》微信平臺編輯委員會
總顧問:王蓬
顧問:(以姓氏筆畫為序)馬俊惠 馬強 王漢喜 李漢榮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國 姚駿驪 梁中效
藝術顧問:武妙華 龍怡珍 陳超 黃國梁 黎智 史延年
總編:熊建華
副主編: 趙萬宏 王東
執行主編:胡彥琛
編委:伍宏賢 羅楓 張勝利 楊西藏 馬豔 孫芬玲 屈樹東 孫斌 毛鵬舉 王會林 蘇值 李豔 楊楊
本期審核:田也,責編:天輝,序號:1805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