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到來,鎮寧自治縣各地抓緊春耕生產。走進馬廠鎮,農戶們正忙著翻土、開溝,為今年的小黃姜種植做準備。
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村民穩定脫貧致富,切實推動科學安全用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馬廠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做好新一年的種植培訓。
3月4日,貴州省蔬菜專班李德文、李偉、裴芸專家一行走進鎮寧自治縣馬廠鎮,為當地老百姓手把手教授小黃姜科學種植方法。馬廠鎮農業相關負責人、村民代表和種植大戶等70餘人參加培訓。
培訓過程中,專家老師向村民們分析了小黃姜的銷售市場,特別鼓勵上一年收成稍差的農戶,針對性地講述了市場有多大、市場在何方,幫助村民樹立起連續發展的目標方向。
在總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提高品質,發展深加工,才是提高小黃姜經濟價值的辦法。
「一定要輪作,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的地方種植,掏好中溝和四周的排水溝,行距在60至70公分,也就是兩個腳的距離;選擇健康飽滿的姜種下種,豎向貼著溝壁栽種,距離在40至60公分左右,大約一個腳的長度……」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料所副研究員李德文介紹道。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和需求,專家老師深入田間地頭,詳細講解了小黃姜種植時選種、浸種、消毒、挖溝、施肥、打藥等各個技術環節,針對農戶提出的葉黃、積水、姜瘟、不長個頭等問題一一解答,培訓效果良好。
聽了專家老師的培訓,馬廠鎮張官村村民張天涯連連點頭,她笑嘻嘻地說:「我們一直都是用老一輩人的方式種姜,特別容易發生葉黃葉白的現象,也不懂得施肥和配料的方法,今天聽了老師說才明白,要選用氫氧化銅,去年我家的小黃姜畝產只有4000多斤,今年按科學方式種植,爭取能達到7000斤。」
疫情發生以來,馬廠鎮緊緊圍繞「戰商情、促春耕、保民生」為工作重心,堅持防控工作和農業產業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力求把時間補回來、把損失搶回來。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縱深推進新型農村產業革命,為全鎮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計劃每三個月開展一次小黃姜種植培訓,分別在小黃姜播種前培訓土地選擇、整地及播種技術,在小黃姜生長幼苗期培訓田間管理及施肥技術,在小黃姜塊莖膨大期培訓取暖、追肥及病蟲害防治和儲存技術。」李德文說,按照科學方法種植管理,每畝小黃姜可以提高500至1000斤的產量,產值也會相應提高約2000元。
另外,為了減少疫情期間人員聚集,貴州省蔬菜專班開通線上培訓,以手機為主要培訓載體,農戶還可以通過關注「中國姜網」微信公眾號學習種植技術,以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把課堂延伸到村裡、合作社和田間地頭,最大限度地增強培訓效果和影響力。
下一步,馬廠鎮在優化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將不斷完善產業項目調整,大力宣傳產業政策,增加農業種植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當地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打造地方特色,促進農戶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牟元媛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