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電影,往往帶有樸實無華的特點。
或許是自身經歷的原因,從小生活在山西汾陽縣的賈樟柯,喜歡聚焦底層小人物的故事,通過揭示小人物的人生境遇,展現某個群體在冷酷現實中的無奈與辛酸。
就像他自己說的: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裡,感受每一個平淡生命的喜悅與沉重。
他的作品中,不乏出色的8分電影,如三峽好人、站臺、小武,但我們今天說一部得分平平的愛情片《忘了去懂你》。
電影在國內反響不太好,豆瓣只有6.6分,在國際上好很多,獲得了第63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提名,獲獎的原因,大概是深刻地揭示了底層夫妻面對七年之癢的無奈與苦澀吧。
導演是權聆,賈樟柯是監製
男主蔡偉航(郭曉東飾)是位普通的木匠工人,大多時間為工作奔波,極少關注家庭點滴細節,女主陳雪松(陶虹飾)照顧孩子家庭,同時經營著一個收入寥寥的小賣部。
透過鏡頭,導演想要述說的不只是小家——在重慶江津區白沙鎮,還有無數個蔡陳組合。男人白天開計程車、做苦力賺錢,晚上在網吧門口玩麻將紙牌,或靠網聊、遊戲消磨時光,女人以孩子為中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窮人扎堆的小鎮,抬頭低頭都是熟人,男人們稍微看不順眼,擼起袖子,索性幹一架。命運仿佛一張無形的網,把小城鎮與大城市隔離開來,那脫離社會主流的貧困文化,如強力膠一般,將他們牢牢地黏在社會底層。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由於大腦認知資源的有限性,人類會對認知資源進行自主分配,對於當前的急迫問題,大腦將無意識地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比如創業者為尋找資金不眠不休,高三學生為高考分數殫精竭慮,而生活拮据的窮人,則是開發出更多賺錢省錢的小心思。
進一步地,貧窮還會帶來兩方面的深遠影響。
第一,貧困會改變大腦的認知機制,扭曲觀察事物和做出決策的方式。
電影中,陳雪松把店裡沒賣完的牛奶麵包帶回家,當做全家早餐,明知對健康不利,在面對丈夫的抱怨時,她也只是片面強調牛奶和麵包的營養價值。
窮人本就難以摸到發家致富的門路,還不學會克勤克儉,日子還怎麼過?哪怕是自欺欺人,也得熬下去。
如果食用過期食物還不至於大驚小怪,那蔡偉航跟朋友合夥建廠,偽造義大利原產家具,則是把自己引向了無望的深淵。
假冒偽劣產品,一旦被發現,等待他的只有冰冷的手銬和昏暗的牢房,他不懂這些嗎?他當然懂。但又不得不奮力抓住這難得的翻身機會。
貧窮促使他提高了風險偏好,他無暇顧及後果,只想撈錢,夢想著早日踏上人生巔峰。
藝術往往源於生活。新冠肺炎期間,不少人因售賣口罩賠了夫人又折兵:浙江黃某,謊稱有口罩來源,騙取上百萬,被判處10年零9個月;吉林李某以同樣的理由騙取數十萬元,短期間內揮霍一空,終被判處五年。
一夜暴富哪有那麼容易?你以為的致富捷徑,很多時候,不過是九死一生的刀口舔血罷了。
第二,貧困會加快自我控制的損耗,提高情緒管理的難度。
有觀眾發現了,電影中的夫妻很少好好說話,蔡偉航一開口就是問責,陳雪松同樣報以惡劣的態度。
對話一
蔡:我媽的生日,你怎麼也忘了?
陳:你媽的生日,你這個兒子都不記得,憑什麼要我這個兒媳婦記得?
對話二
蔡:你跟姓吳的那小子什麼關係?
陳:就是你想的那種關係唄,怎麼著?
相比新婚時的琴瑟和鳴,孩子已經五六歲的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兵戎相見的仇敵。
曾經,新婚的甜蜜也讓彼此歡天喜地,堅信一起打拼,就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可多年來,死水般的日子早已把恩愛的情意消磨殆盡,夫妻倆只想釋放壓抑已久的不滿,一吐為快。
更嚴重的,蔡偉航嫉妒妻子有一個房地產大亨前男友,他把妻子帶到情敵的海報前,通過強暴來宣誓自己的主權。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男人。
事後,他便拋下妻子,騎著摩託車揚長而去。
此時,彈幕中一片罵聲,大家都在譴責蔡的人渣屬性——越沒本事的男人,脾氣越大。
現實中,貧賤夫妻又能好到哪裡去?整日為溫飽、孩子學費擔憂的底層人,在外人面前畢恭畢敬,一回到家,口無遮攔、蠻橫無理也是常態。
當然,我並不是說女生必須嫁有錢人,男生就應該娶白富美,而是提醒大家,千萬不要低估金錢對幸福的重要性。婚姻需要愛情,更不能缺少物質。
正如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對一位法國人的「你對歌劇和舞蹈有什麼研究」的回答:
「我沒空研究這些。我必須研究外交和兵法,是為了能讓我的兒子在自由的環境下學習數學和哲學,我的兒子要鑽研航海、貿易和農業,好讓他的後代有權研習繪畫、詩歌和音樂。」
沒有金錢支撐的婚姻,就如同缺乏外交和兵法的國度,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比沒錢更慘的,是沒性。
有關性的話題,是不少人避之不及的敏感區域,如穿腸毒藥一般。
很多人認為,夫妻有了孩子,就不再需要性生活,從分床到分房,注意力也從二人世界轉移到了事業和孩子上。如果一對中年夫婦談起那方面的需求,那簡直就是沒羞沒臊。
事實上,性需求是每一個正常成年人都有的,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性需求屬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
是的,我們都知道吃喝拉撒睡屬於生理需求,但不少人都忽略了,性需求也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泌尿外科博士、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宏軍在《性生活常識必讀全書》中寫到:
如果夫妻長期缺乏性生活以及愛意的明確表達,就會產生情感裂縫,導致互相猜忌,甚至抑鬱。
性需求也不專屬於某些年齡,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也有,只是頻率相對較低。
對於不同年齡,李宏軍推薦的性生活頻率分別為:
青壯年:每周2-3次
40-50歲:每周1-2次
50-60歲:每月2-3次
60-70歲:每月1-2次
70-80歲:每1-2月1次
總之,並不是有了孩子之後,夫妻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合夥室友,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應考慮分房睡(河北醫科大學兒科主治醫師王心良建議三歲分床,五歲分房)。
電影中,一張小床睡了三個人,孩子躺在中間,切斷了父親和母親的身體交流,本就不善溝通的兩個人,縱然竭力克制,卻無法控制發洩的時機。
婆婆悄悄接走孫女,陪自己過70歲生日,讓陳雪松一頓好找,蔡偉航知道責備妻子忘性大很無理,卻始終不肯低頭認錯——這一刻顯現出來的執拗,別有深意;得知妻子與富豪前男友的緋聞早已人盡皆知後,他強行與妻子發生性關係,沒有前戲,沒有甜言蜜語,如同動物一般草草了事,也是性壓抑的宣洩。
弗洛伊德曾說,凡是被壓抑的,都將以更加醜陋的形式展現出來。
中年夫妻有性需求很正常,但也不代表可以肆意妄為,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購買專業、可讀性強的兩性書籍,夫妻共同閱讀
對於兩性方面的知識,很多人以為自己到了年齡,自然就懂,或者可以通過看電影學習。但其實,未接受專業課程教學時,大多數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
因為電影的製作目的,並不是傳授專業知識,而是為了創造視覺美感,提高下載量和評分,但內容的科學性往往存在偏誤,產生了較大的誤導作用。
而如果較早地接受了錯誤的兩性知識,不僅傷害自己,也會給伴侶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再則,男性和女性在性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年齡、時間、生理反應等等,對於自己和伴侶,我們都需要學習很多。
相關方面的書籍,可以去豆瓣搜索專業的高分作品,也可以諮詢兩性相關科室的三甲醫生,讓他們給你推薦。
更多的生理知識,不在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內,此處不多說。
2.與對方溝通性生活的感受和需求
其他內容的溝通,對夫妻來說或許較容易,但與性生活有關的話題,卻總是難以啟齒,又或者,表述不準確,爭論許久仍沒有重點,例如以下對話。
女:想一想,三年前你是什麼感受?而現在我們彼此的感受都好了很多,對於我來說,它現在不是問題。
男:嗯,的確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們好像從沒有真正面對它,我希望從現在起,我們都不再逃避。
女:反正我覺得沒毛病,我不擔心什麼。
男:我跟你想的不太一樣,雖然這不會威脅我們的婚姻。
其實男生想表達的是性生活頻次太少,無法滿足他的需要。而女生性慾不強,直接否定了丈夫的傾訴。
婚姻專家戈爾曼在《幸福的婚姻》中指出了性衝突溝通的幾大原則,主要有精準不含糊、就事論事、合作雙贏這三個。
首先,含糊不清影射的是你對伴侶提出了過高要求。以為不說,對方就能明白,或者說了上半句,就能猜到下半句,以及籠統提一下,對方就能準確調整,這個要求實在太高。
從心理學上講,任何人都無法做到對他人100%的感同身受。當你的表述趨於模糊不清時,對方就越容易放棄思考,根據親身經歷做出簡單反饋,結果,你誤以為對方不真誠、沒耐心。
如果雙方都是不善言辭型,可以委婉表達,如書信便籤、簡訊微信、郵件等方式,文字比語言更加理性和精準。
然後,談話的態度要儘可能就事論事。關於性方面的問題,不少男性認為伴侶的不滿,是對自己尊嚴的打擊,導致性功能障礙,缺乏自信。
所以在交談過程中,女性應儘可能使用積極的語言,比如,像你上次那樣做,我更喜歡,而不是打擊性的表述,比如,你果然老了,身體比不得年輕的時候了喲。
最後,性生活是夫妻提升感情,傳達愛意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讓雙方都能享受愉悅,不能只顧個人快意讓對方委曲求全,當然,也不能為了取悅對方而委屈自己,當兩個人的觀點發生衝突時,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性學家李銀河曾說: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人應當最大程度地享受自己的身體,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性是人類最深刻的欲望。
但願有朝一日,性不再是一個談之色變的敏感話題,而是一種平常的科學探討。
03 如果無法避開離婚的宿命
如果說,沒錢+沒性都沒能讓這段婚姻崩塌,那陳雪松向前男友借款15萬,助力丈夫踏出創業的第一步
卻被小姑子添油加醋地說「你女兒長得不像你」時,蔡偉航咽不下這口氣,私自帶孩子去醫院做親子鑑定,則是徹底寒了陳雪松的心。
原本陳雪松拒絕了計程車司機小吳的深情表白,因為自己有小孩子,孩子的成長不能離開爸爸。
但此刻的雪松心如死灰,決意離婚。
婚姻原本不是帶來歡笑和幸福的嗎,可為什麼有的人卻過得苦不堪言呢?
正如賈樟柯在了另一部電影《山河故人》中說的那樣: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如果離異後的生活,比沒有信任的婚姻要好得多,那為什麼還要讓自己一直痛苦下去呢?
婚姻很難,相互理解很難,有的婚姻很幸福,陽光明媚,有的則是雞飛狗跳。
最終,我們會發現,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只有自己。
參考資料:
[1]約翰·戈爾曼,娜恩·西爾弗.幸福的婚姻[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李宏軍.性生活常識必讀全書[M].中國婦女出版社,2015.
[2]徐富明,張慧,馬紅宇,鄧穎,史燕偉,李歐.貧困問題:基於心理學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