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真實事件」是電影字幕中最動人的詞彙之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比事件本身的效果更令人震驚,因為來源的真實性總是提醒人們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讓人不寒而慄。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俊昊導演的電影《殺人回憶》就是這樣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在Top250電影史IMDb排行榜中,《殺人回憶》排名第202位,Top250豆瓣電影排行榜排名第124位,顯示了心目中粉絲的經典程度。自以來,韓國電影在中國粉絲中的傳播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韓國電影的印象。
反類型片以犯罪為幌子,小細節讓觀眾活生生
《殺人回憶》之所以經典,一方面是因為他聚焦於一起轟動一時的懸案,真正的兇手還沒有被抓到,整個故事也非常精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馮俊昊不僅拍攝了懸疑的犯罪故事。基於案例本身,導演整合了太多的社會話題、集體記憶和太多的潛臺詞,共同構成了影片。案件背後的無奈和憤怒情緒,正是馮俊昊想說的話,這讓影片有了更多的回味,供觀眾閱讀和理解。
馮小剛俊昊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電影標準:「在光碟店,電影是按照動作、喜劇等各種類型分類的,但我想拍的是那種我不知道該放哪一類的電影。很明顯《殺人回憶》是一個無法鍵入的反類型傑作,」。影片運用了大量攝影技巧,營造出懸疑的氛圍,貼近人們的內心,例如,使用大量慢鏡頭,例如,當嫌疑犯在警察們被逮捕時,樸警官尋找兇手的態度就放慢了,結果,他與每一個工人刷牙的時間延長了,這讓人緊張,也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測。
馮俊昊總是喜歡用相機來描述他對社會的各種感受,他的《漢江怪物》也是隱藏在怪獸類型片外殼中的社會和政治批評。漢江怪物既是韓美軍實驗的產物,也是韓國社會諸多社會弊病的集合,順便說一下,他還包含韓美關係。
影片的細節也已準備就緒,人物的時間線穿插其間,形成巧妙的交織,看似毫不相干的拍攝總是讓人突然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的,這種聯繫是非常自然的。例如,在工廠女工被殺之前,有一張她在家晾衣服的照片,突然,天開始下雨了,她匆忙地把衣服收起來,後來,她接到親戚的電話,於是她去工廠送傘,在工廠門前被殺。雨夜一直以來都在引爆兇殺案的氣氛、感染情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去年的一個晚上,很多人用了大量的屍體運送。
在《殺人回憶》這個場景中,不僅使用了雨夜的元素。工廠的女人一直在她家裡玩《悲傷情書》,她一直跟著她哼唱。正是因為這些小細節,每一個場景都顯得如此真實,以至於觀眾的情緒被激發起來,他們對影片中的人物感到擔憂。他也使觀眾能夠在場並理解這一事件。
他具有韓國的特點,對社會充滿諷刺
如果你仔細觀察《殺人回憶》,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清楚地談到了緝兇,但事實上他描繪了韓國在代的社會氛圍。當時的環境很糟糕。在軍政府統治下,社會反抗運動頻繁發生。遊行,鎮壓,永無寧日。還有「停電」,為了防止敵人在夜間偷襲,城裡所有的燈都要熄滅。這是一種「人造的黑暗」,為兇手提供了無形的庇護所。在巢下,人們處於危險之中。這就是不安的背景。
同時,《殺人回憶》也是一部具有韓國特徵的電影,他並不是為警察開脫,而是展現了警察局裡披著正義外衣的黑暗:暴力執法、完全主觀判斷、執法人員不該有的種種惡習。
所有這些,加起來,就是黑洞。他涵蓋了所有內容,黑化所有內容。從這裡,你將知道明白,為什麼這片土地戾氣叢生,以及為什麼真正的兇手可以隱藏起來。就像相機不斷呈現的動蕩的麥田,他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危機四伏,這很難猜測。他在無聲中告訴一個殘酷的真相:如果一個社會有病,誰先得風聲實際上是一個隨機事件。
如此深刻的主題凸顯了影片的力量,他敢於面對曝光的社會黑暗,為社會所接受。這種膠捲既有力又有效,他能撬開上層建築的裂縫,讓光線照進來。
除了呈現俊昊,韓國導演「黑色」自己的國家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特色。無獨有偶,在韓國忠中,備受尊敬的導演羅泓軫在他的第一部長片《追擊者》中充滿了對社會的諷刺,韓式的冷幽默。在釜林事件背景下重現的《辯護人》的歷史氛圍與《殺人回憶》事件相似,他生動地描述了付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為正義打擊邪惡勢力所作的努力。
《殺人回憶》一上映,觀眾就高達500萬。韓國人非常關注這個案子。面對如此巨大的反響,馮俊昊透露了他的創作初衷。「我出生於我的少年時代充滿了20世紀代的軍事獨裁和政治暴力。在這部電影中,我記得暴力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壓迫的環境滋生暴力,是在我身邊。「劍指國家歷史最根本的問題背後,是電影製作人的良知。
電影史經典結局,追求無果
最難忘的是這部電影的高能量結尾。許多年後,轉做小生意的樸警官來到老犯罪現場重遊,當他聽到路過的小女孩說很久以前有人來過這裡,「他說他很久以前在這裡做過一些事情,他會回來看看」突然,他轉向女孩和觀眾,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屏幕,電影就結束了。結局沒有告訴我們兇手是誰。一方面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給觀眾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這也是許多開放式結尾影片的優點,開放式結尾使故事沒有固定的結尾,而是讓觀眾思考結局的可能性,效果就像維納斯的斷臂一樣美妙。與傳統的結局更容易相比,這種結局喚起了觀眾對電影的思考和回味,使影片更加有趣或有意義。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也是奧斯卡和李安的最佳導演,這兩個關於「動物或人」的故事,你願意相信哪一個?劇本本身被拉到人性討論的層面,不僅給觀眾寫了美夢,而且用殘酷的現實告訴觀眾童話裡是美麗的不一定。
《殺人回憶》不局限於普通犯罪電影的小模式,而是上升到世界的本質是否存在以及事件真相是否存在的討論。誰說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必須有一張窮兇極惡的臉?也許他很溫柔,也許他很軟弱,也許他很漂亮,也許他長得不好看,或者他很有禮貌。事實上壞人也很普通在芸芸眾生。誰能知道,那陰險邪惡的心,藏在什麼樣的皮包下?
也許,那些真正冷血無情的殺手們正躲在人山人海中,穿著一身毫無特色的普通人面具、平凡來生活。法律能否堵住這個狡猾的殺人犯的逃跑之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會受懲罰,所有的正義都會得到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