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MBA智庫 ,作者樛木
MBA智庫
MBA智庫是經管類專業學習成長平臺,為提升全球企業管理者的能力而努力;影響百萬經管人,成就更優秀自己。旗下擁有百科、文檔、智庫課堂、資訊、商學院、培訓、智庫達人、智庫幫幫等頻道。
點擊上方「燕趙女性」可以訂閱哦
作者 | 樛木
來源:MBA智庫(ID:mbalib)
前幾天,新世相聯合光明日報推出畢業季特別紀錄片《出身》,邀請薇婭到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與4位畢業生聊了聊她們的人生困惑。
一個又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雙非名校畢業生的面前。
不可置否,學歷是能力的第一個證明,雖然不是唯一,卻也是最簡單直接證明自己的方式。
儘管如此,真正能夠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往往是那一小部分人,更多則是在塔底的普通人:
2019年,42所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約有19.6萬人,而每年全國大學的畢業生人數超過800萬人,這42所大學的畢業生只佔不到3%。
然而,否定二三本以及專科生的聲音,卻層出不窮。
比如知乎熱門話題:「二本學歷是人生中的恥辱嗎?」
比如「985大學都畢業即失業呢?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三本?」
而當雙非學校的學生當中有一兩個成功者出現,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個例!」「這是毒雞湯!」
慶幸的是,結果並不會因起點位置的高低來決定。
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往往也並非起點,而是拐點。你的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在於你是否能把握好以下3個拐點。
拐點一:
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是首要任務
短片裡的女生一開口就是對自己強烈的質疑:
「像我們這種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確實比不上他們,本身起點低,總是面臨更多的被選擇。」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薇婭聽後,馬上回應:「人最怕的就是比較。」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一比較你就會迷失方向,本來你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好好的,一比較就慌了,就想要找捷徑。」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比較時(上行比較),會感到焦慮甚至自卑;而當我們與比自己差勁的人做比較時(下行比較),會獲得自信和滿足。
自卑感從來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往往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所以真正傷害一個人的不是實力更強大的別人,而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自己。
努力向「理想中的自己」靠攏,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
但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以期達到單點極致。
一位網友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高中畢業讀了製藥專科,從決定讀的那天起我就想,努力學習,畢業進藥廠,學歷低也沒關係,盡力到讓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就可以。
現在畢業8年了,終於做到項目負責人的職位,好幾家上市企業也都在邀請我。我認為,做到理想的自己了。
這就是所謂的單點極致。
極致不等於完美,比較好的描述是「一針捅破天」:少做一點事情,在極小的地方把縱深做到極致,最後的收穫反而更大。
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小Z由於高考失利,只能進入一所普通二本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讀書。
畢業後,她進入一家中型電商公司行政部做行政助理,一做就是3年。
在這3年裡,隨著年齡和資歷的增長,最初進入公司的新鮮感和危機感逐漸消失,小Z進入一段略微自我滿足的「懈怠期」。
危機感一旦消失,真正的危機就慢慢到來。
公司裡一位老同事離職,來了一位985畢業北漂回來的高材生。
經過綜合比較,小Z明白自己有無法彌補的劣勢,這也就意味著她可能不再是領導的第一選擇。
於是她在給自己明確定位以後,馬上尋找了一個突破口。
既然學歷是無法迴避的劣勢,於是她從其他方向get了優勢:提升自己一項有權威認證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提升個人某領域能力的同時,順便再拿到一個含金量充足的證書給自己加持。
於是她每天下班後給自己2-3小時的系統學習時間,學習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一併應用到工作中來。
小Z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最後如願通過考試,拿到證書。
並且在一個月後公司行政主管競聘中,力壓高材生,成功當選。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一書中說:
年輕人,在學習的路上,不要低著頭看書,多去人才市場看看現在的社會需要什麼專長,上網看看大型公司缺的是什麼人,把一技之長磨得無可替代,變成自己喜歡的事業。
所謂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你的目標不聚焦,執行力也很難聚焦。
拐點二:
你與強者之間差一句「順其自然」
青年作家瑞卡斯說:
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一位知名HR談到過這麼一個案例。有一個男孩,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幹起了搬運,一幹就是幾年。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換份工作?」
他說:「換工作?我雖然有學歷,但這麼多年來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沒什麼工作經驗,誰還會要我呢?」於是他一直在當著搬運工。
但不久之後,公司由於經營方面的原因開始裁員 ,這位大學畢業生首當其衝,連搬運工都做不成了。
公司總經理在談及裁他的理由時,說:「像這種有吃有喝就滿足的人,根本創造不了什麼價值,他的存在與否,對公司無足輕重。」
自我設限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最終一無所獲。
電視臺記者到陝北採訪一個放羊的男孩,曾留下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這在學術上叫作「內捲化效應」。
指的是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穩定,不斷重複,進而自我懈怠,無漸進式的增長,無突變式的發展,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沒有任何準備,完全缺乏應變能力。
雷軍在談自己的時間觀時,談及年輕人現狀:
「你到一個公司打工的時候,偷懶,老闆沒有看見,就覺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貓和老鼠的遊戲,真沒必要。
公司付出的那麼一點錢,就買下了你一個月的青春?學會的東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母校作演講的時候慷慨激昂地對年輕人呼籲:
「你們是最不該接受現狀的人,也是最應該改變現狀的人。請無所畏懼,做最不願接受現狀的人,以及最積極改善現狀的人。」
全力以赴,而後順其自然,才能持續有效地精進自己。
拐點三:
永遠不要用起點高低,來定義自己
《我不懼怕成為這樣強硬的姑娘》一書中寫到:
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獨立,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于堅忍,它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
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當下永遠是有缺陷的,但前行的方向比起點更重要。
正如紀錄片薇婭所說,剛起步時,曾為了工作搬了18次家。開第一家店是03年非典的時候,當時感覺運氣不好,很難,回過頭來發現那是一個時機。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為了創業,薇婭先後賣過3套房。為了轉戰線上網店,關閉7家線下店鋪。
她說如果你不甘心、不認命,那就開始拼命。
不論你現在的起點多麼低,環境多麼糟糕,只要你在自己這條路上,努力往前走就對了。
記住,起點永遠不能限制你的發展,唯一能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
人雖然不能創造時機,但是往往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那些輸在起點,依然能夠堅持走到最後的,才是最大的贏家。
就如薇婭在紀錄片裡對4位畢業生說的:
「如果沒有當年選秀的經驗,如果沒有模特經驗,電商經驗,就沒有現在的薇婭。」
與命運死磕到底才是成就自我的捷徑
麥克思研究院幾天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440元。
數據的可參考性雖然不高,但卻在評論區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在評論區,很多年輕人留言寫下自己的真實收入:
「我一本,在北京上班4年多,比平均還要低一千塊。」
「985,拿著3000起底的工資。」
「19畢業,普通本科,到手一個月1萬+,高工資必然伴隨著脫髮。」
「19大專畢業,996,月入15k+,拿時間換金錢。」
這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
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必然要付出與之相匹配的心血和汗水。
一成不變、淺嘗輒止的人,終將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
擁有與自己死磕到底,和對夢想忠誠到底的勇氣,往往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
本文來源於MBA智庫(ID:mbalib)。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
猜你喜歡↓↓↓
原標題:《薇婭年賺20億,紀錄片《出身》揭露人生真相:人這一輩子,有3個拐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