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婭年賺20億,紀錄片《出身》揭露人生真相:人這一輩子,有3個拐點

2020-11-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MBA智庫 ,作者樛木

MBA智庫

MBA智庫是經管類專業學習成長平臺,為提升全球企業管理者的能力而努力;影響百萬經管人,成就更優秀自己。旗下擁有百科、文檔、智庫課堂、資訊、商學院、培訓、智庫達人、智庫幫幫等頻道。

點擊上方「燕趙女性」可以訂閱哦

作者 | 樛木

來源:MBA智庫(ID:mbalib)

前幾天,新世相聯合光明日報推出畢業季特別紀錄片《出身》,邀請薇婭到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與4位畢業生聊了聊她們的人生困惑。

一個又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雙非名校畢業生的面前。

不可置否,學歷是能力的第一個證明,雖然不是唯一,卻也是最簡單直接證明自己的方式。

儘管如此,真正能夠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往往是那一小部分人,更多則是在塔底的普通人:

2019年,42所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約有19.6萬人,而每年全國大學的畢業生人數超過800萬人,這42所大學的畢業生只佔不到3%。

然而,否定二三本以及專科生的聲音,卻層出不窮。

比如知乎熱門話題:「二本學歷是人生中的恥辱嗎?」

比如「985大學都畢業即失業呢?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三本?」

而當雙非學校的學生當中有一兩個成功者出現,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個例!」「這是毒雞湯!」

慶幸的是,結果並不會因起點位置的高低來決定。

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往往也並非起點,而是拐點。你的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在於你是否能把握好以下3個拐點。

拐點一:

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是首要任務

短片裡的女生一開口就是對自己強烈的質疑:

「像我們這種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確實比不上他們,本身起點低,總是面臨更多的被選擇。」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薇婭聽後,馬上回應:「人最怕的就是比較。」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一比較你就會迷失方向,本來你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好好的,一比較就慌了,就想要找捷徑。」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比較時(上行比較),會感到焦慮甚至自卑;而當我們與比自己差勁的人做比較時(下行比較),會獲得自信和滿足。

自卑感從來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往往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所以真正傷害一個人的不是實力更強大的別人,而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自己。

努力向「理想中的自己」靠攏,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

但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以期達到單點極致。

一位網友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高中畢業讀了製藥專科,從決定讀的那天起我就想,努力學習,畢業進藥廠,學歷低也沒關係,盡力到讓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就可以。

現在畢業8年了,終於做到項目負責人的職位,好幾家上市企業也都在邀請我。我認為,做到理想的自己了。

這就是所謂的單點極致。

極致不等於完美,比較好的描述是「一針捅破天」:少做一點事情,在極小的地方把縱深做到極致,最後的收穫反而更大。

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小Z由於高考失利,只能進入一所普通二本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讀書。

畢業後,她進入一家中型電商公司行政部做行政助理,一做就是3年。

在這3年裡,隨著年齡和資歷的增長,最初進入公司的新鮮感和危機感逐漸消失,小Z進入一段略微自我滿足的「懈怠期」。

危機感一旦消失,真正的危機就慢慢到來。

公司裡一位老同事離職,來了一位985畢業北漂回來的高材生。

經過綜合比較,小Z明白自己有無法彌補的劣勢,這也就意味著她可能不再是領導的第一選擇。

於是她在給自己明確定位以後,馬上尋找了一個突破口。

既然學歷是無法迴避的劣勢,於是她從其他方向get了優勢:提升自己一項有權威認證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提升個人某領域能力的同時,順便再拿到一個含金量充足的證書給自己加持。

於是她每天下班後給自己2-3小時的系統學習時間,學習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一併應用到工作中來。

小Z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最後如願通過考試,拿到證書。

並且在一個月後公司行政主管競聘中,力壓高材生,成功當選。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一書中說:

年輕人,在學習的路上,不要低著頭看書,多去人才市場看看現在的社會需要什麼專長,上網看看大型公司缺的是什麼人,把一技之長磨得無可替代,變成自己喜歡的事業。

所謂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你的目標不聚焦,執行力也很難聚焦。

拐點二:

你與強者之間差一句「順其自然」

青年作家瑞卡斯說:

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一位知名HR談到過這麼一個案例。有一個男孩,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幹起了搬運,一幹就是幾年。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換份工作?」

他說:「換工作?我雖然有學歷,但這麼多年來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沒什麼工作經驗,誰還會要我呢?」於是他一直在當著搬運工。

但不久之後,公司由於經營方面的原因開始裁員 ,這位大學畢業生首當其衝,連搬運工都做不成了。

公司總經理在談及裁他的理由時,說:「像這種有吃有喝就滿足的人,根本創造不了什麼價值,他的存在與否,對公司無足輕重。」

自我設限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最終一無所獲。

電視臺記者到陝北採訪一個放羊的男孩,曾留下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為什麼要放羊?」

「為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

「生孩子。」

「生孩子為什麼?」

「放羊。」

這在學術上叫作「內捲化效應」。

指的是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穩定,不斷重複,進而自我懈怠,無漸進式的增長,無突變式的發展,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沒有任何準備,完全缺乏應變能力。

雷軍在談自己的時間觀時,談及年輕人現狀:

「你到一個公司打工的時候,偷懶,老闆沒有看見,就覺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貓和老鼠的遊戲,真沒必要。

公司付出的那麼一點錢,就買下了你一個月的青春?學會的東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母校作演講的時候慷慨激昂地對年輕人呼籲:

「你們是最不該接受現狀的人,也是最應該改變現狀的人。請無所畏懼,做最不願接受現狀的人,以及最積極改善現狀的人。」

全力以赴,而後順其自然,才能持續有效地精進自己。

拐點三:

永遠不要用起點高低,來定義自己

《我不懼怕成為這樣強硬的姑娘》一書中寫到:

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獨立,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于堅忍,它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

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當下永遠是有缺陷的,但前行的方向比起點更重要。

正如紀錄片薇婭所說,剛起步時,曾為了工作搬了18次家。開第一家店是03年非典的時候,當時感覺運氣不好,很難,回過頭來發現那是一個時機。

▲ 光明日報×新世相·2020畢業季紀錄片《出身》

為了創業,薇婭先後賣過3套房。為了轉戰線上網店,關閉7家線下店鋪。

她說如果你不甘心、不認命,那就開始拼命。

不論你現在的起點多麼低,環境多麼糟糕,只要你在自己這條路上,努力往前走就對了。

記住,起點永遠不能限制你的發展,唯一能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

人雖然不能創造時機,但是往往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那些輸在起點,依然能夠堅持走到最後的,才是最大的贏家。

就如薇婭在紀錄片裡對4位畢業生說的:

「如果沒有當年選秀的經驗,如果沒有模特經驗,電商經驗,就沒有現在的薇婭。」

與命運死磕到底才是成就自我的捷徑

麥克思研究院幾天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440元。

數據的可參考性雖然不高,但卻在評論區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在評論區,很多年輕人留言寫下自己的真實收入:

「我一本,在北京上班4年多,比平均還要低一千塊。」

「985,拿著3000起底的工資。」

「19畢業,普通本科,到手一個月1萬+,高工資必然伴隨著脫髮。」

「19大專畢業,996,月入15k+,拿時間換金錢。」

這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時代。

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必然要付出與之相匹配的心血和汗水。

一成不變、淺嘗輒止的人,終將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

擁有與自己死磕到底,和對夢想忠誠到底的勇氣,往往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徑」。

本文來源於MBA智庫(ID:mbalib)。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

猜你喜歡↓↓↓

原標題:《薇婭年賺20億,紀錄片《出身》揭露人生真相:人這一輩子,有3個拐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非名校畢業薇婭年賺20億,她究竟憑什麼?
    在紀錄片《出身》中,淘寶的帶貨女王薇婭在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找到了4名雙非名校畢業生,與她們聊了聊20歲的人生困惑。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也正是因兩人對流行文化的趕潮,別人只賣衣服,兩人分工協作,董海峰負責選品,通過淘外貿尾單來傳達個性與獨特,薇婭是店裡的活招牌,通過將搭配好的服飾穿在身上,帶動銷售,3個月後兩人就賺了10萬。
  • 紀錄片 | 《崇高之上》揭露宇宙真相
    這不是科幻故事和電影,這關乎眾生的福祉,你需要了解這些真相。《崇高之上》 Above Majestic (2018)導演: Roger R.>這是一部多方面揭露秘密太空計劃、陰謀集團、外星人來源的一個非常有趣和引人注目的陳述,裡面有很多冒死甚至用生命代價取得的證據。
  • 電視劇《安家》熱播,揭露了人生的3個真相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揭露人生殘酷真相:讀書苦,路卻最好走
    下個月,也許在烈日炎炎下,也許在和風細雨中,有一群有理想抱負,朝氣蓬勃的年青年,將要面對他們人生中第一個重要關口:高考。央視最「扎心」紀錄片——《高考》,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曾經央視拍過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就叫《高考》,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考生的掙扎,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急迫,以及諸多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的家庭。這是央視曾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高考紀錄片。
  • 跟拍窮孩子、富孩子63年,這部紀錄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出身真的決定命運嗎?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特(Michael David Apted)似乎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一句話:他找到了14個七歲的孩子,並且約定每隔7年做一次回訪,跟進他們的變化。這就是紀錄片《人生七年》(7UP)。
  • 內地導演紀錄片海外獲獎 揭露亂港真相
    原標題:內地導演紀錄片海外獲獎,揭露亂港真相(觀察者網 訊)當地時間20日,內地紀錄片導演金華青拍攝的涉港紀錄片《香港,請再次閃耀》(Hong Kong, Please Shining Again)獲得希臘耶拉派特拉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外語短片獎,並受到電影節組委會的高度評價。
  • 超20億票房《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虐哭千萬成年人
    冷眼看熱鬧,深度談人生。揭穿職場真相,解碼人生困局。我有個同學老家在河北農村,前兩天一起吃飯,她說每次春節回家過年,總會聽聞村裡一些人去世的消息:十幾歲的中學生,夏天在河裡遊泳淹死了;二十多歲的小青年,騎摩託出車禍身亡;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得了癌症;七十多歲的老奶奶,被小石子絆倒後再也沒起來……這讓我想起袁泉在《朗讀者》裡的一句話:你在路上隨便碰到的一個路人
  • 紀錄片揭露美國新冠抗疫真相:謊言、傲慢、甩鍋!
    紀錄片指出,白宮疫情應對小組成員中,多數是商人和律師,幾乎沒有專業科學背景,而小組中負責聯邦防護物資採購的官員將聯邦政府採購的防護物資分配給五個私營公司,導致各州為了獲取救命的物資,被迫展開你死我活的高價競標。
  • 《在一起》之生命的拐點,有些人,有些事,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作為第一單元《生命的拐點》聚焦病毒爆發的初期,讓不少觀眾淚奔,這部劇也被觀眾稱為「最好哭的電視劇」曾經天真的以為,人類是無所不能的,我們用激情和智慧去創造,去發明。直到這一刻,面對疫情才發現人類是多麼渺小,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在疫情面前我們和古代人一樣恐慌,仿佛回到了原始社會。沉浸在恐懼與不安中,不知道那雙看不見的手何時伸向自己。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高考是改變命運的開始,同樣也是思考人生出路的開始。 2009年到2015年,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完成了獨立紀錄片《出·路》,記錄了三個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人生軌跡。再看鄭瓊版的《出·路》,我依然相信看完,會有人發出「人與人之間距離真大」的感慨,也會有人唏噓,甚至還有些悲觀,但我之所以推薦是因為我還相信:我們大部分人能從故事的三個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並引發思考。何況這是個「呈現卻不批評」的獨立紀錄片。 下面就將師兄的文字分享與你,希望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地去看文字,去看紀錄片。
  • 央視9.1分紀錄片《高考》:每個孩子都應該看懂的3個真相
    01 出身決定人的下限 而讀書卻決定人的上限 紀錄片第三集《走出大山》的主角是甘肅會寧一中志宏班學生劉洋洋。她渴望高考,因為這是走出大山的唯一捷徑;又害怕高考,怕辜負那麼厚重的期盼。 但最終,劉洋洋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到陝西師範大學,走出了那個小縣城,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這也印證了:大學以前,你的出身是你的原生家庭,大學以後,你的學歷,就是你新的出身。
  • 【影視評論】電影《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虐哭千萬成年人
    【感悟人生】電影《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虐哭千萬成年人愛你所愛《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影院復工以來,最火的國產電影,當屬《八佰》。火到什麼程度呢?光是點映場就賣了2億多,創造中國點映票房的最高記錄;正式排片首日破1.35億,貢獻了當日總票房的88%;有人預測,這部電影衝破20億票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 逆襲之路到底有多難?9.6分紀錄片拆穿人生真相
    而那些來自平民階層的孩子,人生將會更加艱難和坎坷一點。他們想證明教育、父母的出身是如何決定了孩子的命運。而56歲想開始新的商業,卻意外被大商場出現而阻斷,到了63歲,他實現了演員夢,這是他後來的第三個理想。「說到做到」仿佛是託尼的人生關鍵詞,影片弱化了他人生更多的細節。但你會看到堅持與執著的力量,想做什麼就做成什麼。而最大的逆襲則是來自尼克(Nick),一個農夫的兒子。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最近這幾年來,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寒門依然可以出貴子,可是機率卻在不斷下降,那些家庭條件優渥的人,反而更容易考進高校。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看完讓人讓人憤怒、壓抑,可是又讓人很贊同。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
  • 這部深刻揭露肉類工業真相的紀錄片,強調了肉類是如何汙染地球的
    這部名為「 Hogwood: A Modern Horror Story」《霍格伍德:一個現代恐怖故事》動保紀錄片,由著名純素明星傑羅姆·弗林(Jerome Flynn)進行解說,託尼·沃德爾執導,探索了工廠化農場背後的陰暗,揭露了政府機構和企業的疏忽和不作為。
  • 4分鐘短片揭露人生真相:出身無法選擇,但人生可以
    最近一個4分鐘的短片走紅網絡短片裡講的並不是誰的故事我們每一人都是這部片子裡的主角出生那天我們都不知道這是個不講道理的世界 【有些人的夢想在深空宇宙】【有些人的夢想只是一雙新鞋】穿著太空服的男孩>人活一輩子要做太多次選擇出身無法選擇,但人生可以陳登超在12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家裡花光了所有的錢還是沒能醫治好他的病長大後他不想成為家裡的累贅於是騎上小車成為了一名外賣員
  • "戰狼2"8天20億:馬雲王健林鄧超全都賺了
    4小時票房破億,8天票房超過20億,名不經傳的吳京,自編自導自演,將無聲無息的《戰狼2》打造成「全民網紅」,它已成為今年國產片中的現象級爆款。  到底有多火??  截至8月3日23點04分,《戰狼2》票房為20.39億元,並打破多項華語票房紀錄。此前周星馳執導《美人魚》92小時破10億的票房紀錄已成過去,吳京把這一速度算短到了85小時。
  • 賺了20億的大鵬,為什麼還在喊窮?
    拍過《煎餅俠》《縫紉機樂隊》、賺了20億票房的導演大鵬,最近在微博上喊起了「窮」。倒不是因為電影院半年沒開張,而是想起了以前沒錢時的心酸時刻:小時候六一節演出,時刻擔心把舊鼓敲破了「賠不起」;高考前一天焦慮到不行,不是為考試,是怕爸媽責怪他丟了自行車;剛參加工作時摔碎了同事昂貴的相機,於是心也跟著一起「碎了」。
  • 《八佰》揭露的8個人生真相
    管虎表示,這也是《八佰》能夠超越電影以外的意義。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總結了8條與之相關的人生真相,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這世上,有很多人還沒說再見,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不要敷衍自己,不要辜負每一次相遇。有個剛認識的戰友,僅憑外表和固有的偏見,就說他是逃兵和慫包。而事實證明,他是一名真正的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