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戴敦邦新繪《水滸傳》
《水滸傳》一部大書,由「洪太尉誤走妖魔」開篇。
這段看似與主要故事無關的情節,寫滿了神秘寓意和魔幻色彩。
話說,北宋仁宗年間,京城出現了嚴重疫情。
皇上下詔,命太尉洪信去江西龍虎山請嗣漢天師張真人祈禳瘟疫。
來到龍虎山,洪太尉見到一座緊鎖的伏魔殿。
詢問得知,這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的地方,絕對不能打開!
這麼神奇嗎?洪太尉來了興致,非要道士們打開殿門,看看魔王長什麼樣。
道士們不肯。洪太尉任性起來:再不聽我的,把你們都抓起來!
道士們沒有辦法,只得揭去封條,砸開銅鎖,打開了殿門。
洪太尉(張鐵林飾,2011版電視劇《水滸傳》)
洪太尉走進殿去,見殿中有座半埋地下的石碑,好奇心又起:給我挖出來看看!
道士們實在拗不過他,只好硬著頭皮,把石碑挖了出來。
於是,果然出事兒了。書中寫:
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衝上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按照書裡的說法,這道黑氣,就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前身。
金聖歎在「望四面八方去了」七字後,夾批道:
他日有稱我者,有稱俺者,有稱小可者,有稱洒家者,有稱我老爺者,皆是此句化開。
操著南腔北調,散落於天南海北的好漢們,就此開始了他們的故事。
金聖歎把這一情節拿到水滸正文之前,作為了整部書的「楔子」。
洪太尉因一時好奇(還有任性),誤走了妖魔,惹起了禍端。
但換個角度想想,正是這一時的好奇,打開了一個神奇的故事世界,才成就了精彩迭起的水滸傳奇。
即便洪太尉不來開啟封印,也一定會有李太尉、張太尉來放走妖魔。
誰能否認,那一個個被封鎖的生命,不是在等著某個心懷好奇心的人來解放自己呢?
好奇心,本就是人類發展最大的推動力。
1
有一個三歲的小男孩,跟媽媽在小區的草坪邊玩。
正值初秋,旁邊銀杏樹開始落葉。
小男孩撿起一片葉子,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樹上的葉子會來到地上?
媽媽蹲下,摸著孩子的頭,笑著說:寶貝,你真棒!你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哦!但這個問題媽媽也不太懂呢,咱們一起找找答案吧?
「好呀!」小男孩拍著手,開心地跳了起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說: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面對孩子的好奇發問,大人的消極回應,會讓孩子失去提問的熱情,從而喪失求知慾。
上邊小故事裡的媽媽沒有給予孩子明確答案,沒有說「樹上落葉子是自然現象,不要再問了」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開闢了一個可以想像、可以探索的未知世界。
當然,這需要大人有起碼的把控能力,保證孩子安全,避免孩子惹禍。
2
有教育專家將孩子的教育分為五個層面。
最底層的是好奇心、興趣;第二層是自信心;第三層是良好的習慣;最後兩層是學習的能力和內容。
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頭。
憑藉好奇心,孩子會產生極強的「動手欲望」。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拿電視遙控器當「玩具」玩,結果調亂了頻道;還夠不著水池的孩子,就自告奮勇地跑到廚房裡幫廚,結果把菜葉扔得到處都是;還有的孩子在飯後搶著洗碗,結果打碎了碗……
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擔心他們「闖禍」,不如耐心一點,因勢利導,認真地教他們一些生活的技能,既能滿足好奇心,又能鍛鍊生活能力。
在這些過程中,大人不要試圖將孩子拽回「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往往會使孩子錯過許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絕佳機會。
3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有時候需要父母變得「無知」。
哈佛大學第二十七任校長薩默斯,是名門之後。他家裡曾出過三個諾貝爾獎得主。
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他回憶說,每次爸媽帶他過馬路時,都會不斷地問他問題。
比如,如果馬路堵車了咱們該怎麼辦?如果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了,咱們該如何是好?
後來,他就養成一個習慣,遇到所有的問題,都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後去想自己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立足孩子的性格特點,適時引導,讓這些好奇成為激發孩子主動探究學習的源動力。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天性。
教育的任務,就是將這種本能加以挖掘和引導,讓它成為一種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