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35年3月11日凌晨一點,在北京協和醫院病房內,病重中的孫中山先生自知已時日不多了。
人生最後的盡頭,先生鄭重地請來了一位摯友,將愛妻宋慶齡託付於她,並再三囑託到「吾死後望善視之」。
這份囑託,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夠委以重任。
這位被孫先生和孫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傑何香凝。
宋慶齡、何香凝
年輕時的何香凝
何香凝、廖仲愷
一個是溫潤醇厚的進步青年,一個是獨立英氣的靈動才女,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漸漸被對方吸引,並產生了情深一生的愛情。
何香凝愛讀書,廖仲愷就設法搜羅各式各樣她喜歡的書籍,也幫她開疑解惑。他們共同研習詩詞,討論時事,甚至是一起找到了共同奮鬥一生的理想追求。
一段真正好的婚姻,大概就是如何廖二人般,造就了更好的對方,彼此惺惺相惜,共同勉勵前行。
夜晚,皎潔的月光照進小屋,夫妻二人就一邊賞月,一邊吟詩作賦,頗有當初李清照趙明誠「賭酒消得潑茶香」的情趣意味。
月色清澈透亮,身邊有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愛人,何香凝觸景生情,提筆寫下:
「願年年此月,人月雙清。」
他們的小屋因而取名「雙清樓」,兩人的詩畫集也取名《雙清詩畫》,以此來紀念這段美好的時光。
以廖仲愷、何香凝為圖案作成的紀念郵票
有人評價他們的婚姻,是「天下無巧不成書」的天足緣,何香凝的一雙大腳讓她收穫了知己愛人和美滿的婚姻。
其實,真正意義上,讓何香凝遇到廖仲愷的不僅僅是那一雙未經纏足的大腳,更是她超脫一般女子的思想格局。
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出類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識。
03
人生最苦的時候,也是最堅強的時候
19世紀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敗,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
此時的廖仲愷也在一心尋求革命之法,力圖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祖國。
他想到日本去留學,一來那有眾多革命者聚集,二來也能從這個成功變法的民族探尋救國真理。
為了湊齊廖仲愷日本留學的資費,何香凝變賣掉自己大部分的珠寶、首飾等嫁妝。
她非常支持丈夫,甚至追隨著丈夫走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革命之路。因為,這不僅僅是廖仲愷的理想,更是她一生的追求抱負。
在日本,夫妻二人結識了孫中山,並與之建立了同盟會,一路追隨著他的革命救國事業。
左四為宋慶齡、左五為孫中山(懷中者為廖承志)、右三為何香凝、後排左二為廖仲愷
同盟會聯絡通訊、商討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東京的寓所裡進行的。
為了工作的保密,他們在日本請的幫傭因為工作的保密性也不得不辭去。曾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九小姐,不得不親自洗手做羹湯,為這群革命人士做起後勤工作。
他們的房子,成為了同盟會日常工作的聚集地。
這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人,包括寶貝女兒,時時刻刻都處在於巨大的危險當中。
但為了落後、愚昧、封建脫離這片土地,為了祖國能如雄獅般覺醒,再苦再難、甚至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樂之不倦」。
1922年,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
何香凝四處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幾經周折,她終於在石井兵工廠見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愷。
廖仲愷衣著凌亂,手、腰和腳都被鐵鏈捆住在了一張鐵床上。一道道被鐵鏈磨出的傷痕,還有被汗汙浸透的衣衫。
看到丈夫這個樣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經一向堅強的女子,也忍不住悲痛的情愫。
回來之後,她到處向人求助,想營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卻只有冷冰冰的「沒辦法」。
一個月的奔波,何香凝心力交猝,甚至患上痢疾,不得不住進醫院治療。
丈夫尚在獄中飽受折磨,加之身體上的疼痛,此時的她,幾近奔潰。
當得知陳炯明要殺害廖仲愷的時候,她再顧不上自己的身體,立馬從病床上起來,再打探消息和想辦法。
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愷的時候,廖仲愷將一張紙條遞給香凝。
紙條上是一封關於生死的訣別信,廖仲愷在上面對香凝寫道:「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這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時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堅強的時候。
幾經輾轉打聽,何香凝終於得到了8月陳炯明要在白雲山主持會議的消息。
1922年8月18日,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溼衣,衝進陳炯明的會場。
陳炯明心中一驚,立馬為何香凝倒上一杯白蘭地,香凝拿起來一飲而盡。
陳炯明又叫來人帶香凝去換衣服,何香凝看穿了他的虛情假意,瞪著眼睛對他吼道:「衣溼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做好了血溼的準備!」
面對在場冷肅的軍官們,何香凝毫不畏懼,厲聲道來陳炯明扣押廖仲愷的無理無據和不仁不義。
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覆: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氣場震懾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陳炯明擔心把事情鬧大,只好放人。
後來,當何香凝回憶起這件事,她說,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04
獨立的靈魂裡有著不屈的自我
何香凝還有一個常為人稱道的身份——畫家。
她第一次正式學習畫畫時,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學的時候。
孫中山先生建議她學習畫畫,以畫作來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國人的思想。
為了國人的需要,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何香凝進入到日本女子美術大學正式學習畫畫。
此時的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畫畫和文字一樣,都是抒發情緒的藝術。何香凝在畫畫中,寄託的是一顆高尚神聖的愛國之心。
她最喜愛畫獅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應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
她也為女兒取名為夢醒,寓意祖國如雄獅覺醒。
何香凝畫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卻不打算抵抗。
正旅居於德國的何香凝聽到這個消息,馬上趕回國內,呼籲國人啟動自救的行動,甚至,還將自己多年的畫作和珍藏的書畫拿來義賣,組織了「救濟國難書畫展」。
當炮火聲在國內響起的時候,何香凝便和宋慶齡一起冒著危險趕到牽線,攜手創立了婦女抗戰後援會。
此時的何香凝為了支援抗日戰爭花掉了大半的積蓄,加之又要照顧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在她最難的時候,蔣介石派人送來100萬元。傲骨如香凝,又怎會接受,她將錢退回,並附上一句詩:
閒來寫畫謀生活,
不用人間造孽錢。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
按照她臨終前的遺願,葬於中山陵的廖仲愷墓中,與丈夫合墓,完成了兩人「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約定。
何香凝的一生,面對了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她都未曾放棄,也從不向命運屈服。
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對女人的標籤,雌雄共體,既是「猛虎」,也是「寒梅」。
在混亂的時代裡,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也獲得了最有價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