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隨便翻著視頻網站,竟然撞上一部良心好劇《花椒之味》,真是很好的一部劇,忍不住要推薦給大家。
《花椒之味》故事講得有點娓娓道來:
香港姑娘如樹是一個公司小職員,離異、獨居,叛逆,老媽早年去世了,老爸在銅鑼灣開了一家麻辣火鍋店,父女倆感情並不好。
電影的一開場,是姑娘接到醫院急電,老爸突發疾病走了。細節很棒,殯儀館核對逝者身份信息,女兒能回答出父親的生日,卻答不出出生年份
——想起了孔子的那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接著,女兒披麻戴孝按習俗給老爸張羅葬禮,
葬禮司儀問:「聽說亡者還有兩個女兒,要不要準備孝服?看得見的,看得見的」
女兒淡淡地說:「等她們來了再說吧」
情節就此展開——
兩個素服的女孩推著行李箱出現在靈堂,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重慶,兩女孩各自籤名:如枝、如果。
還記得嗎?女主叫如樹。樹、枝、果,她們本來就是一個根上的三姐妹。
看到這裡,觀眾都懂了:靈堂上的逝者,是一個處處留情,處處留種的老爸。三個女兒都是在父愛殘缺的家庭中長大的「問題小孩」。
你以為電影要講一個渣男的故事嗎?錯了,我很佩服編劇,刻畫了一個這麼溫情的親情故事。
故事接著緩緩向前:
老爸入殮的時候,大女兒如樹發現,兩個陌生的「妹妹」其實比自己更動容傷心。
喪禮禮成,如樹把兩個妹妹帶回家裡暫歇。三個有著血緣的姑娘,第一次聚在老爸的火鍋店裡,開始零零散散拼起各自對老爸的回憶:
老爸拋下香港的正妻和女兒如樹,是因為重逢了臺灣的初戀女友。
幾年後,老爸又拋下臺灣的初戀摯愛和女兒如枝返回香港,是因為香港的正妻得癌需要男人照顧。
老爸在重慶一夜情有了女兒如果,重慶女人負氣遠嫁加拿大,女兒只準管親媽叫阿姨,倒是香港的老爸還常惦記著她,會在大女兒不在店的時候,偷偷接她來吃頓火鍋。
老爸一直喜歡默默收看電視裡撞球聯賽直播,不是為了看露點辣妹,原來是臺灣女兒如枝的賽事。在全家人都反對如枝打撞球的時候,只有老爸相信她一定行。
老爸店裡油膩的抽屜最底部,貼著三個女兒小時候各自的照片。
老爸不敢跟大女兒提,卻偷偷與前女婿分享另外兩個女兒的故事
老爸靠圓融厚道操持著火鍋老店,僱用了幾個不頂事的古惑爛仔,只因為老爸說「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
三個女兒如拼圖般一點點拼起她們共同的父親:
那個不是一個好丈夫,但竟然是個好老爸的男人,
那個人生充滿了糾結與無奈的男人,
那個希望與女兒溝通,卻最終孤獨離世的男人……
恨是源於不了解,怨是源於不理解。電影名叫《花椒之味》,人生的情感,就是從認識到各自的難,認識到各自的五味雜陳開始的吧。
大女兒如樹對老爸的怨氣最深,她對前夫傾述:
「我不想像我媽一樣,一輩子跟著一個明明不愛她的男人在一起!他後來回來,只是因為我媽病了,他不想當壞人,才對我們負責任的」
前夫回答說:你錯了,他是愛你,才會願意負責任。
如樹堅持爭辯:他不是「願意」跟我們在一起,只是「可以」在一起!
前夫說:你為什麼只注意「願意」和「可以」,不去注意「在一起」?!
一句話,醍醐灌頂,打開了女兒三十幾年的心結。一個不愛老媽的老爸,依然陪在她們母女身邊,難道不是更深沉的愛嗎?
好高深的一句臺詞,就這一句就堪稱經典之作
電影改編自香港作家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可能只有香港小說才敢演繹這樣深沉複雜的人間情感吧。
又想起了近日很不爽的那部《三十而已》。
有人說這是部爽劇,爽到開啟全網大罵小三林有有。那個被網民吊打到演員關閉微博的小三林有有,匯聚了所有臭不要臉元素:貪婪、無恥、厚顏、狡詐等等
所以,當完美的顧家女神手扇林有有耳光的時候,瞬間衝到熱搜榜首。
真心覺得悲哀啊!什麼時候,影視作品中連小三都臉譜化、模式化了,什麼時候「道德潔癖」的觀眾只能接受大是大非,非黑即白,而無從理解人性的迷失、彷徨與掙扎。
如果我們的影視作品,只是為了刺激觀眾在道德圍觀中的爽感,那像《花椒之味》這樣淡淡講述濃濃真情的電影,不推介也罷。
【掃描關注作者的其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