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中國版的《海街日記》。一場葬禮,三個女人,一種味道,三份回憶。夾雜著對逝去親人的眷戀,個人性格的衝突,用大團圓的方式勾勒出溫情脈脈的些許片段。人人都愛的火鍋,五味之外花椒特有的麻,止了三姐妹的痛,也融合了三姐妹的心。
中國人講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鹹。花椒之麻只能作為輔助。但火鍋的出現卻給花椒帶來新的契機,麻香四溢,爽口鮮活,即便想想都能惹來味蕾的觸動。
影片《花椒之味》中,三姐妹對花椒的認識不僅源自父親傳奇般的火鍋技藝,更以止痛的功效來悄然彌合三位主人公的隔膜與生疏,可見花椒食之辛麻實則有情。
導演甚至安排了任賢齊飾演的麻醉科醫生來和大女兒夏如樹探討花椒之麻,用理性的「花椒痛覺說」傳遞出感性的「情感傷痕論」。以第三人的角度告知對方父親昔日的情況,火鍋底料的內涵。
影片大部分時間集中在火鍋店,這間由夏老闆一手打造經營的老店不僅是故事的發生地,更是三個女兒內心裂痕的彌合地。如樹的冷漠,如枝的隱忍,如果的無所謂,都與父親的缺席有關。
父愛的若即若離使得三個女兒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更有著不可言說的內心之痛。怕背叛,怕放棄,怕失去。香港,臺灣,大陸,不同的地緣環境與人際關係之下三個女兒的內心隱憂又因同一個父親的存在而變得敏感而脆弱,唯有一味花椒才能讓每個人止痛。
原生家庭之痛似乎已經成為這些年成年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全程硬懟,《花椒之味》裡三姐妹的各自傷心,都從一個個現實層面去剖析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悲喜交加。
如樹母親的哭泣,如枝母親的不屑,如果母親的逃避,讓夏先生在每一個女兒眼中都呈現出不同的影像記憶。又由於他的缺席使得每個女兒的童年,甚至成年都脆弱而敏感,謹慎又猶豫。
本片是一部很細膩的作品。臺詞互動精彩,金句頻出演員到位。完全沒有了大多數港片的粗枝大葉,更多了一份日式家庭劇的溫婉與精緻。印象中香港的性冷淡,臺灣的矯情風,大陸的煙火氣都各自精彩,尤其是配角的拿捏到位更令每一場對手戲,每一句臺詞都不容錯過。
劉德華全程駕駛,卻在不多的出場中與老對手鄭秀文精彩互動,三言兩語中涉及家庭關係,父女關係,夫妻關係,乃至更多的人際關係。從男女不同的思考角度來分析如樹的情感缺失,對父親的不認可,對愛情及其他關係的不信任。
這一段的好處還在於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男女雙方看待同一件問題時的不同出發點和著眼點,多看幾次或許你會和你身邊的人少些衝突,多些理解。
如枝的臺灣生活單調而乏味,似乎母親將對父親的遺恨轉嫁到了如枝的身上。改名字,中性的身份界定,獨立的行為特色,都在儘可能剔除母親對她的影響,以偏男性的裝束去勾勒出對父親缺位的彌補。他需要一位父親形象,於是就儘可能化身為男孩。外表的冷酷,選擇職業的特異,終抵不過一隻會飛的蟑螂。在「爸爸」面前她不過是一個小女孩。
最乖張的如果,母親更是遠走他鄉。就更多了一份她對老人家的割捨不下。重慶的火鍋,重慶的火辣,重慶的直接,都讓她與父親之間有著最直接的情感對接。愛恨分明下她不會像姐姐那樣遊移不定。姥姥對她的告誡是勇於做自己,不要為別人而放棄,母親的缺失又外婆替補完成,她的單純與善良顯得更加特立獨行。
本片在個人生活方面著墨不少,用人物背景去反應性格的形成可謂恰到好處。不同狀態下的三地模式拼貼出一副完整的故事繪本,分中又合,合中有分。
但又由於內地香港臺灣的戲份過於自我又不得不稀釋了主線的硬朗。好在劉德華,任賢齊,劉瑞琪,吳彥姝等人出色的發揮彌補了以上不足,反倒讓觀眾能更好的融入劇情,深入角色內心。
洗盡鉛華之後,鄭秀文越發像一位演員。過去神經大條的喜劇天后在本片中蕩然無存,與幾位主演對戲的互動中我們看到了她的進步與蛻變。《夏日嬤嬤茶》裡眉梢眼角的俏皮可愛,變得沉穩內斂又收放自如。與劉天王的言語交鋒中,整體的疲態也全然有別於《孤男寡女》中的呆板青澀。
結合影片中她本身的定位,父親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她對愛情態度的懷疑是如鯁在喉又欲言又止的,快節奏下的壓力與乏味逐漸磨平了稜角,衝淡了個性,在每一句精彩的對白和細緻入微的表演之下更讓我們知道生而為人著實不易。
身為長女,卻尷尬於父親的背叛,作為長女,卻不得不面對母親不是原配的事實。繼承者形象與現實生活的衝突使得她產生出強烈的挫敗感,疏離感和不信任感。父親的形象必須在夥計,醫生,朋友、愛情、姐妹,甚至食客的口中才一點點清晰起來,而真正懂得這一切寶貴的時候,父親早已不在人世。遺憾的是她也不止是她,人生哪那麼全那麼好呢。
影片結尾,他們終於用合理的配方比例還原了父親當年的手藝。而這份手藝的找回,同時也是親情愛情和個人方向的找回。花椒止住了大家過去的痛,未來美好與否在於自己去打拼,這一劑良方的下鍋,是多少人的回憶,痛苦與感觸。
恰如本片主題歌《好好說》中鄭秀文所唱到:害怕受傷害,無心說出更壞。全都是我,自己一直想不開。是對是錯,如今也只能釋懷。原來是你,在心裡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