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上映的電影不少,《黑衣人:全球通緝》、《媽閣是座城》和《秦明·生死語者》剛剛上映,而之前還有《哥斯拉2:怪獸之王》、《追龍2》、《最好的我們》等電影,加起來一共八部片在映。然而票房表現讓人大跌眼鏡,6月17日周一票房勉強過6千萬,18日隨著觀影人次減少,票房繼續走低,市場一片低迷。
《復聯4》的火爆歷歷在目,所以市場不好還是要從電影找原因。從大盤來看,在映的幾部電影沒有一部爆款,累計票房最高的《哥斯拉2》也僅收割不到9億票房,而《X戰警:黑鳳凰》和《黑衣人:全球追緝》也先後撲街。在這裡主要說一下《黑衣人:全球追緝》。
《黑衣人:全球追緝》周五上映首日票房5500萬,周六衝到6300萬,接著就持續下跌,周一僅1800萬出頭,這種斷崖式的下跌,要歸咎於電影口碑沒起來,導致電影票房後繼乏力,某票務軟體預測最終票房僅有3.25億,同時,電影在本土也遭到了冷遇,北美票房累計僅3000萬美金,而電影的製片成本至少在1億美金以上,所以電影虧錢已成定局。
內地的票房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數字,「黑衣人」系列前兩部沒有引進到國內,《黑衣人3》2012年上映,都收穫了5億票房。那麼續作在如今有超過35000塊銀幕的中國市場,票房還沒能超過前作,顯然是很失敗的。那麼電影失敗的鍋應該誰來背呢?
電影豆瓣評分5.8,有超過52%的觀眾打出三星,說明在觀眾眼裡,《黑衣人:全球通緝》算不上太爛,但肯定是一部平庸之作。要知道,第一部《黑衣人》目前豆瓣評分依舊堅挺在8.1。
平心而論,這個系列沒有太多內涵,屬於娛樂性很強的爆米花電影。
系列的核心是黑衣人組織的秘密探員對抗外星人,拯救世界的路數,然後填充動作、喜劇元素,主打炫酷的畫面,用腦洞大開的武器和道具來徵服觀眾。設定創意、反差荒誕和黑人文化的點綴使得電影有很多讓人難忘的小亮點。
但到了這一部,除了延續黑衣人和外星人的世界觀之外,無論是劇情還是角色都乏善可陳,整部電影故事相對平庸,少了威爾史密斯和湯米·李·瓊斯兩位「王牌探員」,換成錘哥和女武神,並沒有取得特別好的反饋,能感覺到演員已經很努力了,但問題是角色不出彩,演員再努力也難讓觀眾滿意,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故事,也很難讓觀眾滿意。
從黃渤飾演的外星人出鏡來看,片方應該是比較看重中國電影市場的,但他們似乎沒搞明白,好萊塢電影,中國觀眾最看重的就是大場面多不多,這決定了電影是否值回票價。
《黑衣人:全球通緝》的外星人形象增加了,做了更多的CG,然而由於故事的方向是外星人站在人類這一邊,所以電影少了尖銳的對立和衝突,因此也缺少讓觀眾覺得震撼的大場面,這是電影一個很大的問題,結果就造成了電影故事不算好、大場面也不給力的尷尬狀況,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電影評分上不去。
很多網友都知道,中美電影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中國電影是導演中心制,往往製片方投了錢之後,由導演說了算;而美國是製片人中心制,不管是編劇還是導演都要聽製片人的,導演往往是個執行者,張藝謀去好萊塢拍《長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但《黑衣人:全球通緝》問題就出在導演和製片人鬧不和,甚至從頭撕到尾,導致電影沒拍好。
首先是沒有威爾·史密斯,製片方重啟這個IP本身就是冒險,製片方的初衷是指望錘哥和女武神組CP,能蹭一下漫威的熱度,沒想到這個希望落空,兩位演員沒激起多少水花。
劇本也是一波三折,有業內人士透露,電影本來的劇本很棒,所以才能吸引到錘哥和女武神,然而到了2018年夏天,負責監督項目的執行副總裁離職,他的崗位沒人繼任,於是劇組內開始互撕。
互撕的雙方是導演和製片人,掌控剪輯的製片人重寫劇本,劇本的修改甚至在拍攝過程中都不斷出現,每天演員們都會接到幾頁新劇本,給表演和拍攝帶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導致兩位演員也請了自己的對白寫手,於是劇組場面更加混亂。
電影後期製作相對順利,試映時放映了兩個版本,分別是導演主導的版本和製片人主導的版本,最終選擇了製片人的版本為最終上映版本。由於導演和製片人的關係難以調和,導致整部電影創作都偏離了最初的軌道,票房失利。
不過,儘管票房不理想,但「黑衣人」這個IP不會被丟掉,將繼續開發電影或電視,希望下一部製片方能吸取教訓,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