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作者是用英語寫作的,擁有最多讀者的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刀鋒"一詞出自印度教聖典《迦託.奧義書》:"悟道之途艱辛困難, 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剃刀邊鋒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
若救贖之路是必經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為何?這就是故事主人公拉裡心中的疑惑,為此他不惜與未婚妻解除婚約,遠涉東方去尋求答案。若真有人在刀山上找到答案,那該如何看待山下的俗世呢?問題也許沒有標準答案,卻向我們發出人生有何意義的詰問!
《刀鋒》的成書背景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展示了歐洲戰場上青年人英年早逝,進而導致另一些生者截然不同的人生。而美國雖在此崛起,卻經歷了1929年的華爾街股市崩盤, 十年大蕭條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在滾滾的時代潮流裹挾之下,沒人能夠獨善其。
一戰時,拉裡服役於空軍,在空戰中,他最要好的朋友犧牲生命救他,改變了他的人生觀。退伍後,他像變了一個人,不上大學,不願就業,雖然也愛未婚妻。但她的未婚妻感覺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後,不願追隨他到處遊覽。
於是,他們擁有了不同的人生。
在美國實用主義的功利文化裹挾下,有人追求物質意義上的成功,然而財富始終如鏡中花,水中月,來來去去一場空;有人追求內心的安寧篤定,著書立說,相信人生最大的滿足在於精神生活,在我實現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正如本書最後所講:「拉裡已如他所願,淹沒於喧囂激蕩的人海,其中有眾多矛盾於利益糾葛,有人迷失於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心彷徨,有人慈悲為懷,有人不知變通,有人輕信他人,有人防衛心重,也有人慷慨,凡此種種構成了美國眾生相」
《刀鋒》是一本我們在20歲,30歲,40歲,都可以讀的書,一個英國人寫的書,卻在1944年的美國市場上大放光彩,在書籍的熱銷後,改編後的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提名,並勇奪「最佳女配角獎」。
這也是毛姆晚年,70歲時的作品,他自己覺得:「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於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若以論講故事的趣味性,沒人能跟他比!
本書刻畫的眾生相,雖然個性迥然不同,卻唯獨拉裡發出了人生有何意義這一詰問!也許,人生本無意義,你要努力讓它活得有意義!正如毛姆的忠告所言:「生活於塵世,並熱愛這世間一切。」
歡迎關注@童心與老成 ,攜手讀書寫作,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