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越自卑的人,越容易出現這3種體驗,太難過

2020-12-22 騰訊網

文/老K

你是否經常對自己不滿意呢?或者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而痛苦不已?

可能你會想到自卑,但我想說其實自卑感每個人都有,即使是看起來自信的人,也有自卑的陰影,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類背負著三大約束,這三大約束如同人生的三大枷鎖。

第一大約束,我們只能居住在小小的地球上,我們的發展必然會受到環境的限制;

第二大約束,我們是地球上最弱小的居住者,沒有獅子和大猩猩那樣強壯,也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能夠獨自解決生存問題;

第三大約束,人類是由男女兩性構成的,男性離不開女性,女性也離不開男性。

這三大約束,其實就是人類自卑感的源頭。

我們總是害怕自己身上的那種自卑感,但阿德勒卻認為,有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人類文明正是一次次戰勝自卑感後的成果

其實自卑可以促進我們不斷完善自己,或者可以說自卑心理是人類發展的"驅動機"。

阿德勒認為,大多數因為自卑困擾的人並不是健康自卑,而是自卑情結

當人被自卑情緒困擾時會非常難受,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

1、改變現狀或者自己,通過努力來完善自我或者事件來彌補"不完美"的現狀。

2、逃避現狀,深陷自卑情結,拿自卑或者各種理由當作藉口不改變,有時候甚至會被催眠的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就是一種把自卑當藉口,來束縛自己止步不前的反常感覺。

這種自卑情結也被認為是病理性的自卑,那麼以下這三種感受可能只有陷入深深自卑的人才能體會:

不配感

一般來說,自卑情結把你拖進「偏見的泥潭」,讓你在自卑感裡越陷越深。

1)過分關註失敗經驗;

2)不敢對自己滿足,無法很好地肯定自我;

3)被他人認可才覺得有價值。

在生活中,感到自卑的人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缺失

自尊的缺失:「我不值得。」

自信的缺失:「我做不到。」

關係中缺乏自我肯定:「我配嗎?」

不過自卑的情況有很多,一些人只是盲目覺得自己自卑,可從來不知道到底是哪方面比較自卑,也看不到自己優於別人的點,非常容易迷失,甚至誤入歧途,比如馬加爵

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至今想起仍然心有餘悸,從小家庭貧困的馬加爵進入大學後,與其他同學相比,顯得比較自卑。

「我忍受不了一天只吃兩個饅頭,這種自卑,沒人能理解我。」他說。

但事實上,被害的幾個同學從來都沒有嫌棄過他,甚至一個也是出身貧困家庭的。

幻想自己的優越,貶低他人

我們知道自卑和自戀是一體兩面的,所以很多自卑的人也會顯得非常自戀。

正如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所說:

「每一個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現背後,都藏著自卑感。」

人只要感到自卑,就會不遺餘力去追求優越感,這是人的本性,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石。

追求優越感的方式中,最不健康的就是幻想中確立優越感。

因為幻想自己的優越非常容易,只要靠想就能擺脫自己的自卑不平衡感,可這卻非常危險。

比如,看到一個某方面強於我們的人,我們在自卑之後,往往會通過嘲笑、打擊和貶低對方,在心理上尋求一種優越感,實現心理的平衡。

這種方式會讓人極其厭惡你,遠離你。如果你採取這樣的方式緩解自卑,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會招致他人的厭惡。

否定感

自卑者最大的內耗,就是自我否定。因為心理缺乏強大的支撐,所以自卑者無時無刻都在否定自己。

這些人經常出現:

「覺得做什麼都不行」

「覺得各方面都不如人」

「事情還沒開始就擔心失敗,對很多事情感到恐懼或焦慮」

「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避免當眾發言,對結識新的朋友充滿不安」

「不敢表達真實的需求和想法,在關係中常常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

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厭惡」,它指的是一個人從根本上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夠好的,因而也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那些好的東西或關係,而事實上,這是一種絕對主觀的認定,並不存在客觀證據。

出現習慣性自我否定心理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自卑,它折射出來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對未來的恐懼。

如何擺脫自卑?

認知療法是一個解決自卑很好的手段,其中認知療法中的「三欄記錄」非常實用,也很容易操作。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用三欄表格記錄每一次感到自卑的時刻,了解真實的自己,不要過早對自己進行評價。

這樣會非常容易直觀發現你對自己產生偏見的過程,以及最終產生糟糕情緒的結果。

其次你可以利用自己的合理想法來與哪些糟糕認知辯論,長期下去會形成一個新的習慣來打破那些糟糕的想法。

其次你還需要做到「無條件接納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這點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當我們看待自己的時候卻經常忽略這一點。

更多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非常苛刻的,無法接受自己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比如有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身高、身材上的問題,有的人介意自己在工作和事業上不夠優秀,還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社交能力比較差。

接納自我並不是說我們忽略自己的缺點,任自己沉淪,而是說我們要對自己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又要看到自己的優點,然後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知。

希望你可以早日擺脫自卑困擾!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有人說,我們的煩惱從學會識字說話就開始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會,自然就不會再有什麼煩惱。這句話說得很對,但如果我們什麼也不懂,我們怎麼會接觸到這個世界的五彩繽紛。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有這5種體驗,看完扎心了
    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狀態。大多數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這種心理有時來源於成長中的挫折,有時來源於錯誤的認知。很多時候,自卑心理會以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通常來說,越是自卑的人,越會有這5種體驗。(1)喜歡比較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不能從自身的信念中獲得足夠的支持。因此,他們特別喜歡把自己與他人比較,在比較中獲得心理能量。而且這種比較往往是「泛」化的,無意義的。也就是不管什麼東西,都要和別人比一比。但事實上,越是喜歡比較,越有可能受到打擊,從而變得更加自卑。(2)極度敏感自卑的人往往都是極度敏感的。
  • 心理學家: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小聰明的人為什麼會出現心理問題? 小聰明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耐心,因為他們頭腦靈活、反應迅速,所以極其容易急功近利。 在小聰明領域,越聰明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反應越快。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很容易成功,在人群中非常容易脫穎而出。他們身上總是有一種光環,越聰明這種光環越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指標叫做心理閾值,指的是一個人感受刺激的敏感程度,心理閾值越低代表敏感程度越高。
  • 心理學家表明:不論男女,房間越混亂的人,這3種能力越突出!
    這已經成為我們現在追求的主流價值觀。畢竟你連房間都懶得收拾,你還能指望他變成什麼樣的氣候?更具體地說,有些人每天都在談論自己有潔癖,但暗地裡卻是徹頭徹尾的「亂室佳人」。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實際上房間亂得沒地方住。現代心理學發現,一個房間的整潔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主人的性格。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私人空間,房間的本質是個人自我的延伸。
  • 心理學家:房間越亂的人,這3種能力越突出,無論男女
    就比如我們看到東西散落在地或被人弄成一團亂麻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撥亂反正,這是因為潛意識覺得,有序才能讓人神清氣爽,雜亂只會帶來心煩意亂。此外,改變亂象,讓它變得井然有序起來,本身便是個體滿足自身控制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 「這屆年輕人,只暗戀不表白」:為什麼越喜歡對方,越容易自卑?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墨菲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越是在意一件事情時,你就發現,自己越容易做錯這件事情。而這個心理學效應,放在感情中同樣適合:當你越是在意一段感情,越是愛對方,就越容易將自己陷入一個患得患失的狀態;越是在愛意,就越容易弄巧成拙,表現不好。
  • 心理學家: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抑鬱,原因有3點
    美國統計學家內曼(Neyman)針對1020名90後美國公民的調查研究發現,超過80%的人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學歷的增高而明顯減低。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越聰明的人,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此,這也像智商一樣,擔憂會起到優勝劣汰的目標,這樣基因才會延續到下一代。聰明的人善於思考,內心也比較敏感聰明的人往往有一個思維誤區,就是把取得成功作為唯一的快樂來源,過度地追求完美。對自己比其他人有更高的要求。然而一旦他們解決不了問題,就很容易反覆思考、自責。初中高中時他們可能都是學校裡最優秀的孩子,大家眼中的佼佼者。
  • 玄關大門忌諱出現這3種情況,容易招惹黴運,越住越貧窮
    凡事都有第一步,而這一步往往可以確定整件事情的基調,走得好,往後的事情必然明了清爽;走得不好,那之後就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來彌補此間留下的遺憾。而家中玄關大門的風水便是我們整個家居風水的起始點,其布局的好壞程度直接關係著整間房屋的風水格調,擁有著不俗的地位。
  • 心理學: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內心越軟弱
    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憤怒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對於自我虛弱的恐懼,可以說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2、 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情,產生的負面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初級情緒,一種是衍生情緒,初級情緒是依據事實而來,大家都會有的,需要在關係中共情,衍生情緒往往是個人內心的想像之後出現的,在關係中應該被澄清,或者駁回。
  • 「越不如意,越自卑」:自卑的人常有這三種表現,看看你佔了幾樣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除了專業人士,別人無能為力,所以,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自卑。人活於世,無論你有多高的地位、多豐厚的財富,總還是有比你更強的人,更何況,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是一個既平凡又普通的人,這就意味著,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會存在著很多比我們有錢、有勢的人。自卑也就因此而生。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敏感,並且還活得很累
    自卑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是從內心深處對自我的一種輕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認為自卑感是一種情結,擁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自發的認為自己的能力或者自身環境和天賦比不上別人,並且在潛意識裡產生自卑觀念。
  • 為什麼你越優秀,越容易被人討厭?看完這3點原因後,你就明白了
    你身邊的圈子是什麼樣的人,你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因此,大部分人在選擇同伴時,都喜歡與自己同層次、同品味、三觀一致的人結伴而行,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無奈的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卻出現這樣的現象:當你慢慢超越了圈子裡的人時,他們並不是想變得更好而努力往上向你靠攏,而是開始慢慢三五成群地排擠你、遠離你、甚至會詆毀你。
  • 職場怪現象:越聰明的人反而越容易受排擠,無非這3點原因
    職場怪現象:越聰明的人反而越容易受排擠,無非是以下3點原因。一、和領導關係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每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身邊能有聰明的員工,因為如果想要只靠一個人,就管理好整個團隊是非常費勁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在員工中挑選頭腦聰明的員工,來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有些頭腦聰明的人,就很容易被領導主動接近,然後彼此的關係也逐漸變得熟絡了。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他將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兒時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給孩子怎樣的體驗和評價,就是孩子的第一體驗。都說幸福的孩子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時期孩子心理上的創傷,可能很長時間,甚至長大成人都無法釋懷。
  • 心理學家:這幾種時候你越大方,越沒人領情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提到「心眼」一詞,人們經常會下意識地認為是貶義,會理解為有心機,算計別人,而實際上,這是一個中性詞語,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當人們形容一個人「心眼多」的時候,是在說這個人有很多想法,會打小算盤,而形容這個人「缺心眼」,則是在說他大大咧咧,反應遲鈍,對他人沒有防備之心。
  • 心理學:內心越陰暗的男人,越愛把這3種話掛在嘴邊,遇到要遠離
    每個人都會有陰暗面,但那僅僅是短暫的,大多數人會在一定的環境內,心裡依然擁抱陽光。而內心陰暗的人往往看不到陽光,你會感到莫名的陰森甚至恐懼,讓人覺得難以窒息。這種陰暗心理是在原生家庭和後天的環境裡逐步形成的,也是非常難以去改變的。
  • 骨子裡很自卑的人,特別害怕做這3種事,細節不騙人
    人生不是一座孤島,身處塵世,每個人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都需要與人產生交集,面臨人際關係問題。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平時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通常都跟這個人的性格有關,性格不同,導致人際關係也會有好有壞。
  • 越貧窮的家庭,孩子越「自卑」?教育本沒有絕對公平可言,你信嗎
    越貧窮的家庭,孩子越「自卑」?教育本沒有絕對公平可言,你信嗎?世界本不是絕對公平的,但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又公平的環境中。任何事情都有相對性,有貧窮就會有富有。對於每一個家庭而言,你相信越貧窮的家庭,孩子越「自卑」嗎?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教育對於我們而言真的是絕對公平的嗎?我想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不同的答案。教育與金錢的關係如何?如果沒有金錢,真的能夠受到好的高等教育嗎?一、越貧窮的家庭,孩子越「自卑」?
  • 李密《陳情表》: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
    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我們甚至可以從《陳情表》這篇文章看出:越孝順的人,越容易升職加薪。俗話說「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可見李密的這篇文章是多麼言之懇切,令人聲淚俱下。《陳情表》,「陳」就是陳述的意思,「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
  • 佛教:越老越有福氣的3種人,看看有你嗎?
    俗話說「不怕年少吃苦,就怕老來無福」,年少多吃點苦並不是壞事,這些苦都會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和年老後談天論地的資本;但如果一生勞碌,到老卻也享不了福,還要拖著自己年邁的身體受折磨,就太令人難過了。有這麼3種人,越老越有福報,看看有你嗎?一、懂得惜福之人,越老越有福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的福報,不是永恆不變的,它就如同銀行中的存款,你用一點就會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