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東線的慘烈艱苦,二戰歐洲西線可謂乏善可陳。
這不,《德意志的另一行淚》作者在採訪一個在義大利駐紮了幾年的德國兵迪珀爾時,就能深刻感受到,他的那種站著說話不腰疼。
主要的判斷,就是一場很小的戰鬥,就是他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了。
當時盟軍已在義大利登陸,他們部隊奉命撤守回國,一路北奔。
此時,盟軍亦狂飆突進,懶得理小股德軍。
但有天晚上,他所在的部隊跟英軍突然遭遇了——
我們迅速展開隊伍,一排高射機槍子彈噠嗒嗒平躺過去,英國人馬上就把大白旗高高舉起……
他還嘲笑,看,這就是英國人的價值觀,有希望就打,沒希望就投降,拼到最後一個?綁著手榴彈跟敵人同歸於盡?不可能,生命最寶貴。
剛剛接觸英國人就投降,我是嚴重懷疑迪珀爾是不是因為年紀太大——接受採訪時已91歲——而記錯了。
不過,說起來,高射機槍平射,確實不是鬧著玩的。
同一本書裡,有個四兄弟都參軍的家庭,接受採訪的是羅迪,他與二哥相逢在蘇聯戰場,還照了一張相。但那是他們最後的合影了。
後來二哥撤回國內設防,在一次戰鬥中,被平射的蘇軍高射機槍打中腦袋……半邊臉都沒了。
很多年前,我亦聽鄰居叔公說起,當年跟美國人打仗,有個戰友也是被平射的高射機槍打中,胸口打出個大洞……
當然,這些都是聽說,並沒有親見過,但有兩個例子可知道機槍以及高射機槍的威力。
一是一張老照片,說是馬克沁全世界推銷他新研發的機槍,到了中國,給李中堂演示了一下。
在半分鐘時間裡,把一顆很粗的樹攔腰打斷。
李鴻章很感興趣,問起了射速,得到600發每分鐘的回答,後來,還讓人試製。
只不過原槍本來也還不是很完善,試製品自然也不好用,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從這張老照片,我們可以看出,新出現的機槍,已具備改變時代的潛質。
確實,後來的一戰,雙方大批將士,都如韭菜般被馬克沁機槍收割了……步兵戰術從此改變,機槍成為絕對的核心。
之後,各國又發明了更多更厲害的機槍,大口徑的高射機槍,並非時時都有飛機可打,很多時候,就成了壓制步兵、擊穿戰車、破除掩體的利器。
第一滴血4裡,蘭博那挺美制M-2HB型12.7毫米機槍,高速噴射出無情的子彈,被打中的……哎,不說了,慘。看過的自然知道,沒看過的,去瞧瞧就知道了。
有個德國兵如此感慨,MG34已夠好了,MG42射速倒是快了很多,但副射手需要背負更多的子彈,況且一個敵人身上一顆子彈就夠了,用不著把子彈像潑水一樣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