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在五千年裡找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群體,那肯定是處在權力巔峰的帝王家,中國的帝王著名的很多,像是秦皇漢武,唐太宗玄宗,宋太祖宋徽宗,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雍正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帝王,千年來他們的故事一直被流傳下來,無論是英明還是屈辱。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皇帝對於歷史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理所當然,皇帝選太子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極其重要的事情,按規矩還是按事實,立嫡還是立賢,這樣的爭議千年不息,如今的歷史影視劇也多有提及。
但是如果嫡長子繼承制,那麼歷史上一些皇帝可能就不會出現,但我們都知道,像是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事變就為自己謀得帝位。
那到了李世民先太子,過程就相當的戲劇性了。李世民共有十四個皇子,但是按照規矩,自然是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才有資格成為太子,未來有機會登上帝位,更不要說李世民跟長孫皇后深厚的感情,長孫家的長孫無忌更是朝中重臣,李世民自然不會提拔其他的皇子。
他們就是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
那我們都通過武則天的故事認識了李治,這哥們唯一的本事可能就是搶自己爹的女人,一門心思的想著和武則天在一起。最後把整個江山都拱手相讓了。
那麼為什麼會輪到老九呢?
我們先來看長子李承乾,他可是規規矩矩的嫡長子。
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所以年輕的李承乾迅速成為了太子模板。
但是可惜的是老天跟他開了個大玩笑,他患上了腿疾,導致了他逐漸感受到了自卑,其他皇子自然也會私自嘲笑譏諷他。再加上李世民給他無與倫比的壓力,再加上自己的弟弟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本來聰穎的他就開始變化了。
最後的李承乾沉迷音樂,不管政務,也不和大臣交好,整日我行我素不聽勸解,最後甚至和李世民鬧翻了,還想要學自己的爹造反,但是他哪有自己打天下的老爹那種魄力,最後李世民失望地把他給安排走了。
那也輪不到李治啊。不還有四子李泰呢?
李泰就和李承乾不一樣了,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 好士愛文學,工草隸, 集書萬卷」,貞觀十二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誌》,於貞觀十五年完成。如此優秀,李世民極其寵愛他。
寵愛到什麼地步呢?李世民專門授李泰一個權力,叫做「開文學館,自行引召學士」,其實大家都清楚,那不就是招賢納士嘛,不就是皇子何必這樣呢,那明顯就是要奪皇位啊。
所以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為什麼群臣急了?因為當時太宗就是招了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作為智囊,才有了弒兄的事情。一旦歷史重演,那唐朝上層政治就真的太亂了,大臣群體也要被這些智囊代替,導致利益崩壞。
但是李泰操之過急了,他公開說自己如果當皇帝,傳位子一定給自己的九弟,如果兒子不同意就殺死這個獨子。褚遂良立刻就看出了他的小九九,這話表面上是兄弟和睦,但是過度殘忍,說不定話裡面抖出來的就是對自己親弟弟的殺意。所以在這種攻擊之下,李泰也難以成事。
那李治如何呢?
李治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老好人,也就是仁慈忠厚,心裡沒有歪心眼。所以大臣們都支持這種皇帝,容易控制,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李治的確沒什麼主見,但是他聽老婆大人的話,你們不見得可以控制他,但是武則天可以。
李世民也很糾結。
其實歷史上關於三子之爭,還是很有名的,但是由於自己的發家史,他不想讓下一代再出現兄弟殘殺的局面,所以他決定選擇李治,因為李治絕對不會殘骸自己的兄弟,他的仁慈不允許他這樣做。
李治到底是怎樣的皇帝呢?
其實李治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也不算毫無作為。但是無論如何,他還是過於懦弱,最後李唐江山,竟然落入女人之手,也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