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改名張嘉益,國民大叔的背後藏著多少痛

2020-10-01 知秦味



來自:夾饃星球

從一個普通人到明星,要經歷無數的磨難,而從一個明星回到普通人,只需一場共感的病痛。



張嘉譯改名了。

在9月29日開始播出的抗疫電視劇《在一起》中,還是那張熟悉的「國民叔臉」,但字幕裡「張嘉譯」的名字,變成了「張嘉益」。

這事其實在8月6日電視劇預告片發布時,網友就發現了。當天還上了微博熱搜,目前有6.8億閱讀,5.5萬討論。

在流量明星霸屏娛樂圈的時代,像張嘉益這樣的老牌國民演員,依然有他的影響力。

大家更好奇的是,他為什麼要改名字?

張嘉益今年整好50歲,用孔老師的話說,已是知天命之年。再說,他這幾年順風順水,有作品,有名氣,錢自然也不差,還要圖什麼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身體不好,希望改名字能有益健康,更加剛健。

早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就患上了一種頑疾——強直性脊柱炎。網上搜索這個病的解釋,有幾個要點:

累及脊柱、骶髂(di qia)等關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現為下背部或臀部疼痛、僵直;

可影響正常生活,甚至致殘,但不影響壽命。

這種病多發於20到30歲的青壯年,一開始他也沒覺得多嚴重,以為痛起來恢復恢復就好了,最後才知道會伴隨一生。

因為腰部僵直,行動不自由,所以他不管戲內戲外,走路姿勢都有鮮明的特徵,彎著腰,手臂大幅度擺動,人稱「社會步」。

但他從沒向公眾吐露這個事,很多人不知道內情。有時在綜藝節目上,一些不懂事的後浪,還模仿他走路來搞笑,殊不知人家另有苦衷。

直到2018年,他在做客央視《開講啦》節目時,才主動提起了這個病:

「那段時間,每天拍戲的時候,要比別人早起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拿熱水從頭開始衝,要把整個背衝開,因為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背都是僵硬的,疼得不行。」

從一個普通人到明星,要經歷無數的磨難,而從一個明星回到普通人,只需一場共感的病痛。


01.一張白紙

其實,張嘉譯已經不是第一次改名了。因為,「張嘉譯」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改的。

他原名張小童,1970年出生於西安,住煤炭家屬院。家中6個孩子,他排行老五,上面有四個哥哥,下面還有一個妹妹。


他記得,小時候出去買饅頭,一次要買二十多個,一大兜,提回家。

「小童」本來是小名,可能家中孩子多,父母也沒太在意他們的人生設計,上學報名就沿著用了。

小童愛貪玩,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他從不參加文藝活動,認為唱歌跳舞是女孩子才玩的事兒。倒是喜歡打架,初三時,為了打架不吃虧,特意去學了摔跤。

當時他是個不起眼的普通少年,沒想到能當演員。成名後,有人去採訪他的同學,對方說,要不是他火了,根本不記得班上有這樣一個人。

少年張嘉譯


機緣出現在他上高二時。有天,在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的舅舅,一邊喝酒一邊看《西安晚報》,發現上面一條新聞說北京電影學院到西安來招生了,便給他講了很多發生在考場上的笑話。

用陝西方言來說,就是諞閒傳。但張小童聽著很好奇,想去考場上看看熱鬧,就報了名。

在西安人藝當化妝師的舅媽,幫他找了個老師,他跟著學了一首簡單的歌《打靶歸來》,準備了一首詩朗誦,再加上一套摔跤動作,就去了考場。

結果,被錄取了。

因為他是一張白紙,很放鬆,別人表演時,他還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老師看中的就是他敢於撒野的勁兒,長得又虎頭虎腦的,便按照喜劇人才給要了。

雖然才上高二,但學校給開了綠燈,他直接去讀大學。那一年,和他一起考上北電的,還有一位陝西漢子:王全安。當年也是個帥小夥兒,走演員道路,後來才成了光頭導演。

到了北京後,張小童才開始接觸表演。他是12k純直男,害怕和女生搭戲,放不開。為了克服這個弱點,老師專門讓他演一個流氓,表演強暴女生。

他要抱著女生走進教室,當著大家的面「辦事」,老師不喊停,他不能停。

上體育課,老師示範摔跤技法,看他長得結實,挑中他當陪練,他上去直接把老師給摔倒在地上。後果是,全班男生被罰圍著操場跑圈。

大三開始演戲,第一部戲是兒童科幻片《魔錶》,他留著個鍋蓋頭,愣愣的,真看不出有明星相。這是」張小童「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

《魔錶》中的張小童

1991年他畢業,那時還未到市場時代,大學生都得找正式單位,沒法自己工作。留北上廣還是回家鄉,是每一代年輕人都要面對的選擇。

張小童本來想進北京的單位,父親還特意從西安趕來,託人找關係,但對方態度傲慢。看著父親委曲求全的樣子,他一氣之下,決定回西安。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再說,留在北京,每天要住地下室,生活無著落,哪有在家鄉舒服。

回到西安,他輕鬆進了西影廠,被分配到廠團委工作。因為當時對大學生有規定,畢業先下基層,在廠裡,行政部門就相當於基層。

每天騎著自行車去上班,每個月拿著100多塊的工資,吃在父母家,歲月靜好。

閒來無事,他最常去的地方是錄像店,八毛錢租一盤帶子,帶回家看。遇到精彩段落,就反覆琢磨人家是怎麼表演的。一年下來,一條街上的錄像帶都被他借完了。

那時流行搖滾樂,他喜歡崔健的歌,在家裡對著鏡子吼叫,把他表弟嚇了一條。對了,表弟名叫姬他,後來也做了演員,就是在《白鹿原》中演黑娃的那位。

進入社會,他覺得「張小童」這個名字,像個小孩,太幼稚了,與自己威猛男子漢的氣質不相符,便費了一番勁,改名張嘉譯。

也沒啥特殊意思,只要不叫張小童就行。


02.西影朋友圈

90年代的西影廠臥虎藏龍,很多有才華的導演還在廠裡,拍了不少影視劇,所以張嘉益也有很多演戲的機會。

比如黃建新導演,此時正在創作他的「城市百態三部曲」——《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故事之精彩,諷刺之犀利,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最好的城市片。

1994年,在《背靠背,臉對臉》中,張嘉譯扮演一位建築公司經理,穿著西裝,留著油頭,嫻熟地抽菸,除了聲音還顯稚嫩,已有了熟男的氣質,看不出來是20多歲的人。

《背靠背,臉對臉》

黃建新也很關照他,讓他沒事就去現場,坐在自己的監視機邊上,看演員怎麼表演,最重要的是學會用導演的思維來演戲。所以,張嘉譯稱黃建新為自己的師父。

他對演戲很真誠,有西北人的倔勁,如果覺得一場戲不對,就不拍了,大家都等著他。畢業沒多久,他就敢跟導演提建議,有時都把導演逼瘋了。

1994年,他出演劉惠寧執導的《道北人》,飾演兄弟中的老二建國,胸懷大志,卻不走正道,從一個可憐的孩子,逐漸變成黑社會,犯罪後,求哥哥去頂罪。


所以,劇名又叫《頂罪》。

劇中有臥軌自殺、鋸手指、插手掌等殘暴情節,但真實展現了當時西安道北地區的景象。

片場,張嘉譯和劉惠寧常常為一場戲的處理爭吵,一吵就是半個鐘頭。後來,劇組的人有了經驗,一看到他們爭起來,就去旁邊喝茶,打撲克,等兩人意見一致了再開工。

但殺青後,劉惠寧說:我覺得我們一定能成為朋友。

《道北人》中的張嘉譯


1997年,劉惠寧拍攝《老房子》,想請正走紅的四川姑娘陳小藝來演,張嘉譯幫忙去聯繫。後來,陳小藝成了劉惠寧的妻子。

張嘉譯和這夫妻倆一直是朋友,他曾開的一輛二手奧迪車,就是陳小藝賣給他的。

在《老房子》中,他和郭濤一起追陳小藝,陳小藝本來選擇了他,然而他辜負了她,最終陳小藝和他離婚,嫁給了郭濤。

有觀眾評價說:「劇裡張嘉譯窩窩囊囊的樣子給我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他火起來之後演什麼我都覺得他窩窩囊囊。」

幾部戲下來,張嘉譯逐漸成了廠裡最有名的演員,但大西北畢竟資源有限,缺少揚名全國的大戲。

到了九十年代末,隨著市場化經濟推進,影視資源越來越集中到北京,傳統的製片廠開始衰落。西影廠的主將黃建新、劉惠寧、楊亞洲等人,紛紛去了北京。

張嘉譯開始急了,如果自己再不拼,就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2000年,他決定殺回北京。那一年,他30歲,要立起來了。

一開始還是和老朋友合作,他出演了劉惠寧執導的《半路夫妻》,繼續和陳小藝搭檔,劇中還有孫紅雷。這是當年的爆款劇,但張嘉譯沒紅。

《半路夫妻》中兩大男人對戲

2005年,他主演何群執導的反腐劇《使命》,飾演一名剛正的公安局局長。這部劇在豆瓣評分8.6分,很多人認為比後來的《人民的名義》拍得更真實。

何群也是老西影人。出演這部戲時,張嘉譯因為檔期問題,開機二十多天還沒到組,資方都急了,讓何群換人,費用可以單出。但何群說,這戲別人演不了,只能是他。

所以,張嘉譯的資源一直很好,只不過是在等一個爆紅的機會。


他曾說:「現在電視劇市場上這些導演,一圈都是我發小,都是西安出來的,我自己參加的幾乎所有劇組,班底都是西影人。」

他把拍戲看成是走江湖,進一個劇組,去一個陌生地方,呆幾個月,交一些朋友,下一個項目,再去下一站......

人在江湖,情義最重。這一點,張嘉譯像個帶頭大哥的樣子。


03.走紅之路

娛樂圈,演員的走紅是一門玄學,有的年少成名,有的大器晚成,都是時勢使然。

在張嘉譯畢業的九十年代,流行家國大劇和歷史正劇,社會認可的是中年男演員,小生並不吃香,唯一能做的,就是等自己慢慢變老。

張嘉譯有一張典型的中國男人的臉,厚實,穩重,眉宇間又帶著滄桑。畢業二十年裡,演過商人、警察、公務員、丈夫......有時候回頭重溫一些老劇和老電影,經常能看到他的影子。

轉變是從2007年開始的,他在王小帥的電影《左右》中扮演一名前夫,因為女兒得了白血病,前妻想和他再生一個孩子,以便用其臍帶血來救治女兒,這讓他左右為難。

很多人把《左右》當色情片看了


王小帥是比他高兩屆的北電師兄,看到他在《半路夫妻》中演的離婚男人,處理新歡舊愛的關係,對心理困境的處理很細膩,覺得他適合這個角色。

《左右》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張嘉譯走上了紅地毯,這是他從藝以來最高光的時刻。因為劇中有大尺度床戲,後來總有人找他演這種戲。

那個時候,張嘉譯自己也收穫了感情的幸福。2007年,37歲的他與演員王海燕結婚。

之前他有過一段婚姻,前妻名叫杜珺,也是演員,但兩人在一起沒多長時間就離婚了,杜珺後來也離開了演藝圈。前幾年,有網友在微博曬圖,稱在西安遇到了杜珺。

張嘉譯與王海燕是在2004年拍攝電視劇《國家使命》時認識的,當時海燕已是名演員,作品常在央視一套播放,還憑藉《誓言無聲》獲得過金鷹獎和飛天獎最佳女演員。

兩人不打不相識。剛見面就是拍一場對手戲,張嘉譯直接指出王海燕的處理方式不對。但接觸後,兩人發現彼此很重感情,愛交朋友。


張嘉譯喜歡打麻將,王海燕喜歡喝酒,都有生活的煙火氣。

夫妻合作主演《結婚的秘密》

結婚後,兩人本來定了時間要去度蜜月,但張嘉譯突然接到導演滕華濤寄來的一個劇本,想讓他演,並且就快開機了。

這部劇就是《蝸居》,張嘉譯看了後很喜歡,但害怕耽誤度蜜月,猶豫要不要接,王海燕卻催促他趕快進組:


「旅遊的機會今後還有很多,但一個很好的角色一旦錯過了,就沒有辦法彌補了。「

滕華濤的父親滕文驥,也是西影廠的老導演,八十年代在廠裡拍了大量影片,比如《都市裡的村莊》《黃河謠》等,是西影廠黃金時代的主將。

《蝸居》劇組裡,還有更多陝西老鄉。攝影師曹盾是西影廠子弟,和張嘉譯是哥們,轉型導演後拍了爆款作品《長安十二時辰》。扮演蘇淳的郝平也是西安人,和張嘉譯十幾歲就認識了。

有人評價說,這是一幫西安糙老爺們在演上海小男人。不但演了,西安小夥子文章,還娶了上海姑娘馬伊琍,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2009年,《蝸居》開播,因直擊社會中的三大現象,房奴、小三和腐敗,引起廣泛熱議,創造了收視奇蹟,成為中國現實題材劇的標杆。

張嘉譯扮演的公務員宋思明,出身貧寒,靠一路奮鬥走到高位,有著成功男人的非凡氣度,看穿一切,遊戲一切,迷倒了眾多的女性觀眾。


網上有評論說:「每個女生心裡都有個宋思明。」


劇中,他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在於你對社會有多少貢獻、多麼有成就,而是面對誘惑的時候,懂得放棄。

宋思明的氣度

憑藉這個角色,張嘉譯一躍成為巨星。別人認為他蟄伏二十年,終於出頭,張嘉譯倒是很淡定,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挺火的呀,因為我注重的是有戲拍。

同是2009年,張嘉譯和王海燕決定要個孩子。太太懷孕期間,他接拍了間諜片《借槍》,飾演油腔滑調、矯情世俗的另類特工熊闊海。

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熊闊海要隱瞞所有的行為,為柴米油鹽計較,是一個小男人形象,但是到外面執行刺殺任務時,又變成大英雄。

張嘉譯既擅長演生活中的窩囊丈夫,也演過正義凜然的警察,所以能在兩幅面孔間自如轉換。這與之前孫紅雷在《潛伏》中扮演的特工餘則成,截然不同,又有創新。

《借槍》劇照


2011年6月,在上海電視節上,張嘉譯憑《借槍》獲得白玉蘭獎最佳男演員。領獎發言時,他說把這個獎送給太太和女兒。

他一直是圈內的勞模,每年都會接很多的戲,以至於沒時間陪家人。

《精品購物指南》記者有一次去採訪他,看到他化妝時,哈欠連天,非常疲憊,化完後趕緊點根煙,說出了一句心酸話:「有時候我覺得我很可憐,孩子也可憐。」


04.最初的理想

張嘉譯對西安的感情很深,他說過一句話:

「對我來說最難忘的三段時光都和西安有關——從西安考到北電,在西影工作,以及拍攝《白鹿原》的時候。」

《白鹿原》是關中文化的標誌,陝西人心中的驕傲,張嘉譯與《白鹿原》也頗有淵源。

他的母親在單位圖書館上班,他小時候寒暑假,常去圖書館寫作業,養成看書習慣。1993年,《白鹿原》出版,他剛好回西安工作,第一時間就讀了,「那時候只覺得特別新鮮,特別激動。」

2001年,陳忠實將《白鹿原》的拍攝版權籤給了西安光中影視公司。之所以選擇這一家,因為陳忠實很喜歡公司投拍的《121槍殺大案》,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警匪劇,沒有之一。

一代人的噩夢《121槍殺大案》


這部劇的導演是西影廠的劉惠寧,而張嘉譯則擔任了副導演。

但是光中影視籤了《白鹿泉》的版權後,好幾年都沒能拿到立項,原因你懂得。

期間,2012年,王全安拍攝了電影版。張嘉譯聽到拍攝消息,又是老同學執導,想著有可能會找自己演,便在家裡把書又看了一遍。但電影並沒來找他。

2015年,電視劇版《白鹿原》終於立項成功,這一次張嘉譯扮演男一號白嘉軒,還兼任片子的藝術總監。

導演劉進,父親是西影廠的攝影師,所以和張嘉譯也是老相識。在拍攝現場,他和劉進也吵個不停, 演鹿子霖的何冰提醒他,你跟導演說話客氣點嘛。

張嘉譯說,沒事的,我們倆從小吵到大,對事不對人。

投資方老闆說,我特別害怕跟你們三個陝西人一起合作,跟你們在一起我就崩潰,你們太較勁了。

2007年,《白鹿原》上映,豆瓣評分8.8,並一舉拿獲金鷹獎、飛天獎、白玉蘭獎三個優秀電視劇大獎。

書中,白嘉軒是傳統鄉紳的代表人物,有著典型的關中人的性格——生冷蹭倔。外化到形象上,就是腰板挺得特別硬,黑娃就是恨他這一點,後來把他腰給打折了。

但張嘉譯因為腰有病,挺不起來,有觀眾吐槽他的腰不夠直,張嘉譯也不想解釋。他更想表現白嘉軒精神上的硬和剛,用他的話說:直度差一點,但硬度能達到。

除了張嘉譯,想不到還有哪位陝西演員適合白嘉軒


《白鹿原》上映的時候,中國電視劇的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觀眾從電視逐漸轉向網絡,一批主打年輕人群體的青春、幻想、耽美劇的崛起,極大地搶佔了傳統電視劇的份額。

這些劇捧起來的演員,都是年輕俊美的小生。比如,與《白鹿原》同期開播的劇,就有鹿晗主演的《擇天記》,豆瓣評分4.2,但不影響它獲得了極大的點擊量。

張嘉譯那一代演員,成名是因為用演技塑造的角色,得到了大眾共鳴。而現在的年輕演員,主要因為長得帥,吸引了固定群體的粉絲,被稱為「飯圈女孩」。

演員是個被動的職業,成名前,沒得選,爛片也得接,因為那就是工作。成名後,雖有了選擇權,但也不能太挑,因為後浪隨時會代替自己。

身體有病的張嘉譯,更有自己的困境:不拍戲沒錢看病,拍戲又傷身體。

2010年4月28日,《南國都市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成名的代價》,作者寫道:

過去幾年,有一位中年電視劇男星異軍突起......他在戲裡走路總是駝著背,身體僵硬地晃動著,這仿佛成了他的某種標誌,其實這是因為他患有非常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

這個病沒法治療,只能延緩,特別痛苦。他現在吃一種德國產的藥,可以止疼和延緩病情,但是價格非常貴,一天就要幾千元錢,他在片場賺來的錢,大部分都拿去買藥了。

他在螢屏上那些神採奕奕的角色,很多是他忍著痛苦塑造的。他自己的故事,比角色更能帶給人感動的力量。

《在一起》劇照

正熱播的《在一起》中,他飾演患有漸凍症的張漢清院長,步履蹣跚,但依然奮戰在抗疫前線。


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有一句名言: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

人,有時候就是靠心裡的那一股志氣,支撐生活,減緩痛苦,驅除壓力。

就像在《開講啦》中,張嘉益說:「很有可能哪一天就拍不成戲了,身體致殘了。之所以這麼做(演戲),就是來自初心,最初的理想。」

希望這一次改名張嘉益後,他能夠保持身體健康,笑容中多點愉快,少些疲憊。

相關焦點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曾經火爆步態模仿秀背後的痛
    每一次張嘉益出鏡時,都會強忍著病痛,但是在熒幕前大家卻根本想像不到他背後竟如此痛苦因此,有不少網友表示,張嘉益改名是為了希望身體更好,畢竟「益」這個字,容易讓人聯想到老當益壯,身體健康。寓意很好。之前《急診科醫生》熱播,帥大叔張嘉益飾演了一名敬業負責的主治醫生
  • 張嘉譯更名張嘉益引熱議,疑似原因爆出,「社會步」是大叔的痛
    近日,網友發現張嘉譯新劇《在一起》的預告演員表中出現了「張嘉益」,很多人都認為是打錯了字,紛紛留言詢問,最後得到的答覆是「更名:張嘉益,不是打錯,望周知」原來大叔是真的改名字了,目前工作室等官方帳號也都變更成了「張嘉益」開頭,這也是張嘉益的第二次更名
  • 張嘉譯為何改名為張嘉益?淺析背後的原因
    改名為「張嘉益」的消息瞬間登上熱搜榜,引發網友們的熱議。2、他的事業紅紅火火,作為魅力大叔,熱度和人氣高居不下,根本無需改名來改變星途。3、別的明星改名都是剛進入娛樂圈或者年輕時改名,張嘉譯已經50歲了。4、張嘉譯比張嘉益這個名字更好聽。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 改名背後的真相讓人淚目
    近日,演員張嘉譯突然改名為張嘉益的消息登上了熱搜榜,讓很多網友都十分的好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張嘉譯改名背後的真相讓人淚目,一起來看一下。1張嘉譯改名張嘉益8月7日,「張嘉譯改名張嘉益」的話題被刷上了熱搜榜,不少網友都十分好奇,為什麼要改名字呢?
  • 張嘉譯正式改名張嘉益,網友猜測結果令人心疼
    昨天,電視劇《在一起》9個單元的預告曝光,細心的網友發現,在演員一欄中,出現了&34;,很多人以為是粗心大意打錯了,萬萬沒想到,張嘉譯工作室也改名了,變成了&34;,看來不是打錯了。近幾年多部作品大爆的張嘉益,卻在自己黃金時期突然改名,確實讓不少人產生了疑問。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50歲改名不為名利,只為身體健康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50歲改名不為名利,只為身體健康也證實了確實不是字幕組打錯了,而確確實實是張嘉益自己改名了。張嘉譯改名「張嘉益」,50歲改名不為名利,只為身體健康這個時候的張嘉益已經31歲了,不過張嘉益並沒有放棄,在2004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一線明星紅人張嘉譯新劇將播突然改名
    電視劇《在一起》首發片花,其中由張黎導演的《生命的拐點》,在介紹演員時出演了一位叫張嘉益的主演,而片花中出現了張嘉譯,剛開始網友都認為是該片的宣發弄錯了名字,正準備開噴呢,發現並不是宣發的錯誤。之後工作室也轉發了首發片花,工作室也改成了張嘉益工作室,原來是張嘉譯改名張嘉益了。
  • 50歲的老戲骨張嘉譯改名張嘉益,他忽然改名的原因是什麼?
    老戲骨張嘉譯忽然改名成了張嘉益,其工作室名字也改成了張嘉益,算是證實了這個事情,那麼到底為啥50歲的張嘉譯會忽然決定改名字呢?下面也為大家一一道來。01、有傳是為了保身體健康張嘉譯走路姿勢看似比較霸氣,沈夢辰和武大靖就因為模仿張嘉譯走路而被大家痛批,為啥?
  • 謝詠老師談,張嘉譯改名張嘉益
    謝詠老師談,張嘉譯改名張嘉益張嘉譯什麼時候改的名字,張嘉譯為什麼改名,明星改名找哪個大師找大師,改名字真的有效果嗎?這裡謝詠老師來聊一聊張嘉譯改名字方面的事情!大家起初都以為是劇組打錯了名字,但後來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張嘉譯的官方工作室名字也改成了「張嘉益」,證實並不是《在一起》劇組打錯了名字,而是他改名了,改成了同音不字的這個「益」。
  • 演員張嘉譯改名張嘉益
    「張嘉益工作室官方微博。」所以張嘉譯真的改名張嘉益了嗎?不少網友都在調侃張嘉譯是算了八字才改的名字。40歲了,雖然不算是一線演員,但是也算是大家公認的演技派演員,在演員中也算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名氣,不知道是覺得自己名字不夠紅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張嘉譯在最近選擇了改名,改成了張嘉益,雖然讀音沒變,但是字變了意思也不一樣了。
  • 50歲爆紅大叔竟然改名字!張嘉譯變張嘉益,到底因為啥?
    導語:50歲爆紅大叔竟然改名字!張嘉譯變張嘉益,到底因為啥?張嘉譯改名字了!如今,張嘉譯竟然變成了「張嘉益」,這到底是發生了啥?張嘉譯已經50歲了,還那麼紅,為啥要改名?這不合邏輯呀。比如張嘉譯其實本就是一個藝名,網傳張嘉譯原名叫張小童,顯然這個名字對於成功大叔的形象來說稍顯稚嫩,而張嘉譯這個名字就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多了幾分成功人士的即視感。改名後的張嘉譯也迎來了事業巔峰,確實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名字。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是為了健康?背後的辛酸誰能懂
    最近,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在一起》預告片演員表流出,演員表裡卻出現了張嘉益的名字,小編心想,莫不是打錯了名字,娛樂圈裡叫張嘉譯的倒是有一位,張嘉益又是何許人也?,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張嘉譯已經改名為張嘉益了,並且張嘉譯的工作室和微博認證都已經用上了新名字。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曾被前妻稱吃軟飯,攜妻女近照疑似舊疾加重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曾被前妻稱吃軟飯,攜妻女近照疑似舊疾加重婚後的張嘉譯,確實在演藝事業所以在別人說張嘉譯「又吃軟飯」時,他頂住了壓力,妻子也默默在背後給他鼓勵和支持。張嘉譯改名張嘉益,曾被前妻稱吃軟飯,攜妻女近照疑似舊疾加重但也不能忘記,這個成功的男人背後
  • 張嘉譯迎「第二春」,改名張嘉益
    看到電視劇出現的一排名:張嘉益?正一邊疑惑片方的水準,表示出不尊敬老演員,一邊生氣片方製作的不嚴謹,竟然連這樣的批漏都會出現,更為張嘉譯老師,打抱不平時,網爆張嘉譯改名張嘉益。可年近五十的已經有名氣的他改名有必要嗎?網猜測紛紛,網友更說張嘉譯迎「第二春」。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網傳受到高人指點,為了健康「改運」
    導讀:50歲張嘉譯改名,疑似受到高人指點,曾網傳他一度病重無法拍戲。卻不料,張嘉譯老師的官方帳號張嘉譯工作室的名字也是「張嘉益」,難道張嘉譯老師改名了嗎?」,那麼事情就已經很明顯了,張嘉譯老師確實改名叫張嘉益了。
  • 為何張嘉譯改名張嘉益?
    由演員張嘉譯主演的新劇在《在一起》的首支片花發布後,不少網友發現了演員表中「張嘉譯」的名字改成了「張嘉益」,很多人以為打錯名字了,網友紛紛留言詢問,隨後工作室官方認證也用了新的名字。對於改名的說法網上有多種版本。
  • 從張嘉譯到張嘉益,老戲骨「改名」可不簡單
    後經證實,並非工作人員錯將演員名字打錯,而是張嘉譯就此改名。作為一個出演了《蝸居》、《我不是潘金蓮》、《建黨偉業》等知名電影電視劇的老戲骨,張嘉益卻是大器晚成的代表:25歲因腰傷差點離開演員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後才靠《蝸居》中的宋思明才一炮而紅。
  • 張嘉譯為求健康改名「張嘉益」?改名猜測不斷爆出,引起粉絲熱議
    2020年8月6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圖片,發文稱張嘉譯改名張嘉益。張嘉譯為什麼改名也沒有得到官方的回應,所以備受過大網友熱議。觀眾還沒吐槽完,張嘉譯官方工作室帳號就緊跟著把認證和名字改成了「張嘉益工作室」,坐實了張嘉譯真的是改名,不是字幕打錯了這件事。
  • 張嘉譯改名張嘉益,你們知道嗎?
    》發布了首個片花,結果細心的網友們卻突然發現,張嘉譯的名字居然被打成了「張嘉益」。隨後他的工作室認證也換成新名字張嘉益了。從工作室前後的對比照,可以確定張嘉譯改名成張嘉益了在知命之年改名字,張嘉益是第一人,改名後也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發音都一樣,只是字變了。
  • 張嘉譯,50歲了,為何突然改名「張嘉益」?閆妮如是說
    文/慵懶範兒新片《在一起》預告演員中,張嘉譯的名字竟然成了「張嘉益」,網友一頭霧水:開什麼玩笑,這麼大的事,名字還弄錯?太不負責任了吧?質疑聲還未落地,張嘉譯工作室就改頭換面了:張嘉益工作室。頭像也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