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某明星疑似代孕棄養的新聞野蠻霸屏,無孔不入,讓人想不發點感慨都困難:曾經也是愛得如火如荼,曲終人散時,吃相難看,盡顯人性的醜陋。
更早一點,還有黃曉明、ab以及李菲兒之間的緋聞糾葛,時隔十年風波再起,讓吃瓜群眾集體狂歡:到底誰是誰的小三?
大跌眼鏡之餘,其實就會發現,不僅僅是明星軼事,還有時時都在發生的百姓日常,一再印證:江湖險惡。
情在,時時都是春暖花開;情逝,刻刻都要焚骨揚灰。
有多少背叛,就有多少背道而馳。
但是,誰的生命不在呼喚相向而行?
想起剛剛讀完的一本書,《一個人的朝聖》。一個有些哀傷的溫情故事。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
曾經很喜歡用「漫長」這個詞。漫長的人生,漫長的職業生涯,漫長的一天……人生行走至此,回頭再看,哪有什麼漫長?你還沒來得及變得圓滑世故,還沒找準自己的位置,還沒走進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突然發現,世界已經在嫌棄你了。
哈羅德就是這樣。
他是《一個人的朝聖》的書中人物——幾年前,這部書在歐洲非常暢銷,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故事,關於一個人、87天、627英裡的故事。
過上退休生活的前推銷員哈羅德,並不認為自己是在享受餘生中的美好時光……自退休後,他只是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每天都千篇一律,除了褲帶更緊,頭髮掉得更多,睡眠更差——他進入了俗稱的「等死模式」。然而,一封來信改變了他的生活。
前同事奎妮給哈羅德寄來一封簡訊,說自己得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內心受到衝擊的哈羅德,決定給奎妮寫一封回信。就在去在寄回信的路上,他突然決定,要去看奎妮,要走到奎妮所在的貝裡克郡去。
沒有任何準備,哈羅德就這樣上路了。
這一走,就是87天,627英裡。一路上,有累,有痛,有餓,有迷茫,但是,他一意孤行。
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鄰居,以及一路上碰到的很多人,都在質疑:他是不是非要走這一趟。他們認為,他的所作所為,註定是永遠無法實現的瘋狂夢想。但哈羅德堅信,自己的誠心會感動冥冥之中的上帝——只要他走在路上,奎妮就會等著他。他堅信,只要自己能走到療養院,奎妮就不會死,甚至,會好好的活著。
所以,奎妮所在的療養院,療養院所在的貝裡克郡,成了哈羅德的目的地。
這似乎是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
2、每個人的目的地,都是自己心中的聖地。
每個人,都在奔向自己的方向。
在路上,有緣的人相遇,同行一段;無緣者則擦身而過,再也沒有交集。
哈羅德與奎妮,早已成為彼此的過客。只是因為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孤獨無依的奎妮把與哈羅德的告別作為自己向這個世界的告別。
整個故事,似乎都是哈羅德在奔向奎妮。
幾百英裡的雲和月。
其實不然。早就處於彌留之際的奎妮,身體無法動彈,如若不是精神一直奔跑在迎接哈羅德的路上,她何以能等到哈羅德的到來?
哈羅德和奎妮之間,是不是很像愛情的模樣?就連哈羅德的妻子莫琳,也曾心生懷疑。但是,他們之間不是愛情。
他們之間,就像許多人有過的平常生活,曾經是同事,或者,曾經是同學,也可能只是擦肩而過的路人,在某一個時刻,有個人摔倒了,另一個人伸手扶了一把,然後再各自前行。
哈羅德與奎妮也不過如此。當年,他們做同事的時候,經常被嘲笑被呵斥的奎妮在偷偷哭泣,不意間被哈羅德碰到,不善言談的他簡短地安慰了她。他們之間略有色彩的交集僅此而已。但人生中常常會有神來之筆:一個人的點滴關愛,會被另一個人銘記終生。奎妮就是這樣,許多年後,當哈羅德因為失子之痛毀壞了老闆的愛物、面臨被炒魷魚的時候,奎妮替他頂了包,他得以在那個釀酒廠工作至退休,而她則不得不另謀生路。
這一段往事,就是哈羅德極力想用信念來拯救或者說挽留奎妮的動因。
這似乎與感恩相關。
3、其實無關信念,也無關感恩。
哈羅德的朝聖之路,有著很強的自虐色彩。
這個極為普通的男人,大半生都活得很卑微。兒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放蕩不羈,使得他內斂而膽小,平凡而庸碌,以致後來既沒有成為合格的丈夫,也沒有成為合格的父親。
在他的心中,這原本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生活只是在苟且。
就在他以為人生就是這樣的時候,奎妮的來信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很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像一個真正的男人一樣,做一個重大的決定,並將其進行到底。他很想驗證,沿用這種苦行僧式的簡單方式,究竟能不能挽留住奎妮。
因為奎妮,一路上,哈羅德抑制不住的思念兒子——對於兒子的歉疚,是哈羅德心裡的痛。兒子面臨危險的時候,他沒有第一時間出手相救;兒子面臨病痛的時候,他也未能盡責。
一路上,他也在思念妻子。在數十年的光陰中,哈羅德與莫琳的愛情被生活所吞噬,由當初的愛與笑變成分室而居,無話可說。
這都不是他的本意。但是,生活就過成了這個樣子。他本來是想靠近他們,卻離他們越來越遠。
人生中總有太多的無奈。哈羅德不明白,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他沒有意識到,探訪奎妮之路,其實也是在努力尋找自我。
反思與尋找,構建了一個人的朝聖。
4、不要輕易去翻開人生的底牌。
奎妮會一直等著哈羅德嗎?
作為寫作者,我知道無論經過多少艱難與周折,哈羅德是一定要堅持到最後的,但我不知道,作者會給奎妮最後的人生以及哈羅德的這一段旅程,虛構怎樣的橋段。
從一開始我就很想知道結局。我不斷壓抑自己的欲望,沒有去翻書的最後一頁——就像人生中的許多故事,如果把底牌直接翻開,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跟著哈羅德往前走,成為唯一的信念。
一路上,他在不斷得到,又在不斷失去。那些懷著各種目的加入的朝聖者,不斷加入,然後又中途退出,連一隻不請自來的小狗也只陪了他一段。後來的情節,越來越讓人揪心,怕他見不到奎妮,怕他極可能遺傳的老年痴呆發作……最擔心的是,他會不會離起點越來越遠,離終點也越來越遠。
好在,他堅持到了最後。
與生活不同,書中的結局往往會給人帶來一些安慰。
哈羅德終究走到了奎妮所在的療養院。
奎妮終究是在哈羅德到來之後才溘然長逝。
而莫琳,終究也等來了愛情的回歸。
所以,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故事。
5、最美的風景,是相向而行。
書讀到大半的時候,哈羅德給奎妮打電話——作為讀者的我,跟他一樣的緊張,生怕接電話的人說她已不在。
好在對方的答覆很令人欣慰:奎妮還好。一般情況下,像她這樣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牽掛的病人都熬不了多久,但奎妮還在等待。
因為她知道,哈羅德在來看她的路上。
知道被人牽掛,也牽掛著別人,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種體驗。
奎妮用最後的生命告訴我們:在人心的最深處,還是會懷念一些至美至善的品質,還是會呼喚一些至情至性的故事。
回首人生,很多人都會驚異地發現,在漫長的歲月中,除了親人,與自己相互理解、相互需要並聯繫密切的朋友,並不多見。
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粗暴且浮躁的時代。人性中充斥著太多的惡,充斥著太多的欲望以及欲望不能被滿足的暴戾,充斥著太多的怨毒與憤懣——有很多的同行者,最終會成為陌路,也許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平行時空、沒有交集;也許是,我靠近你,而你卻可能在背後插刀……
其實所有的人,都願意追逐生命中的一點光亮。這光亮就是哈羅德用行走告訴我們的——為了你,我願意承受磨難。
為了這一點光亮,很多人都會相向而行,彼此靠近——
唯有相向而行,才能彼此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