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看不見這個世界,但有我為你看盡光明。
我的雙腿形同虛設,卻有你代我行走山水。
他們相濡以沫,嘗盡甘苦初心不改。
他們風雨同舟,本分勤勞共同致富。
6月22日傍晚,躲在雲層背後的夕陽努力把光撒在納雍縣張家灣鎮垮橋村黃泥坡巖上,把巖腳的寨子映得尤其亮堂。
坐在家門口的尚從金抬頭看去,眯了眯眼睛,嘴角上揚,隨即看向院壩裡的一群小雞。
妻子楊小豔坐在尚從金身邊,懷裡抱著一把吉他,隨性而彈。夏風從不遠處的湖面上吹來,伴隨著曲子流淌向寨子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流淌的,還有周邊大樹上傳來的鳥叫聲和寨子裡此起彼伏的雞鳴犬吠之聲。
這一對夫妻遠近聞名,不止因為他們的愛情故事,更因為他們身殘志堅不畏貧困的致富故事。
納雍多山,張家灣鎮也不例外,但背山面水的垮橋村好像多了一股靈氣。
在這裡土生土長的尚從金雙腿殘疾,妻子楊小豔雙目失明。
「當年我們都沒有見過面,媒人跑了兩趟,這事就成了。」回想起和楊小豔的婚姻,尚從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剛來的時候,對這個家不熟悉,很多時候都會撞到牆上,摔到地上,我就用拐杖撐起去扶她,然後兩人都倒下了,又相互攙扶著站起來。」
「我們當家(成家)後,因為幹不了農活,也無法出去打工,想來想去,就只能養點豬和雞。」和記者聊天的時候,尚從金臉上一直掛著憨厚的笑容,那是一種由內而外、苦盡甘來的笑。
一如生活中,小兩口在養豬事業上也是相互攙扶,攜手前行,雖然跌跌撞撞,但也越走越順——從一開始的一頭母豬,到現在的5頭母豬、18頭小豬,尚從金的養豬事業越做越大。
「今年2月份賣了19頭小豬、1頭肥豬,賣得4萬7千多塊,兩個星期前又賣了10頭小豬,賣得2萬2千塊。」尚從金的語氣中,洋溢著滿滿的自豪。
2013年,尚從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在國家35000元危房改造補助金的幫助下,他借了一部分錢,把原來的兩間小木屋改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大平房。
「現在賺的錢除了要買糧食餵豬,供家裡生活開銷和孩子讀書外,還要勻出一些來慢慢把當初借來修房子的錢還上,不過沒問題,已經還得差不多了。」尚從金說。
「養豬是個很『燒』糧食的事情。」對於養了9年豬的尚從金來說,用玉米打「豬食麵」是每天都要和楊小豔共同配合幹的活之一。
除了打「豬食麵」,背飼料、餵豬、洗地……夫妻倆相互攙扶著,不等、不靠、不要,堅定地一步一步、日復一日地走過來,把日子過成了詩,過成了他們自己心中所想的模樣。
你看不見這個世界,但你有「我」這一雙眼睛。
我的雙腿形同虛設,卻有你代我行走山水。
他們相濡以沫,嘗盡甘苦初心不改。
他們風雨同舟,本分勤勞共同致富。
他們用勤勞的雙手、不屈的意志,撐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空,演繹了一個勵志的脫貧故事。
正如楊小豔唱的歌:「都是為了好日子,只有先苦後來甜!」
閱讀推薦
【脫貧攻堅走基層】揭秘!看他們如何把雞養出好「錢」景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文/史開雲 圖視頻/張華順
原標題:《畢節殘疾人夫妻把日子過成了詩,好日子只有先苦後來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