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不斷有地方出現「搶糧」事件,這些搶糧人的動機是什麼?
自從媒體曝出國內部分民眾搶糧之後,我國相關部門就立即公布了有關我國糧食生產的一些權威數字。在科學興農看來這些數字足以支撐我國糧食生產沒有出現問題,而且糧食儲備豐富,不必要為糧食供給擔憂。但是國內搶糧的消息還是沒有終止,時不時的還是會曝出某地搶糧的消息,那麼這些搶糧人的動機是什麼,什麼因素支撐他們去搶購糧食呢?
在科學興農看來,民眾之所以搶購糧食最大的動機就是他們缺乏信任感。一來他們不信任官方給出的糧食庫存;二來他們也不信任官方鼓勵種植雙季稻的動機;三來他們不信任國際糧農組織公布的國際糧食儲備;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對於官方缺乏信任感,這種不信任不僅僅是針對國內媒體,國際權威部門數字他們也不信任。
在科學興農看來,針對這些民眾無論官方怎麼闢謠都很難打破他們的不信任態度,因為糧食本身涉及到了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穿住行」當中的首位!他們所擔心的是,一旦他們所信任的數字是假的,他們面臨著無糧可吃的困境,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冒這個險。要解決他們心中的顧慮,我想也只有時間來驗證,國家用糧食的實力來證明我國的糧食安全。在這裡也不想再提有關糧食的數據狀況,我想官方的數字對於這些人都不願意相信,我公布的數字恐怕也更加不會信任。在這裡針對民眾質疑的幾個問題做一下介紹。
首先民眾所質疑的國家糧食庫存,我想官方數字可能未必真的準確,畢竟這個糧食也真的不可能一個個的進行稱重。在我國糧食儲備建立了完善的糧食收儲政策,在官方糧庫儲備的這部分糧食稱為政府庫存,而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糧油企業通過從農民手中採購形成的庫存,這部分稱之為社會庫存,上述兩個方面構成了我國糧食的總庫存。
社會庫存容量相對比較小,一般只能夠維持當年度的糧食使用,當然大多數時候是不足維持一年的用量的,這也是每年在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國家糧庫進行拍賣的原因,比如說玉米拍賣時間基本都是在5月份啟動。
而國家政府庫存的目的也就是充分的調節市場,避免市場價位出現忽高忽低的狀況。 國家政府庫存又分為中央儲備、國家臨時儲備和地方儲備,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一般來說各管各的,如果地方糧食供給不足,首先動用地方儲備而不是國家,地方儲備糧油至少可以維持地區三個月以上的時間,當然不同地區的儲備量有所不同,像一些糧食產出大戶,地方儲備可以維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只有在地方庫存調用而且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國家才會出手予以幹預,而且中央儲備量的多少這可能是比較直觀反映我國糧食儲備多少的一個關鍵性指標。
以國家拍賣來說,2018年全年我國國家拍賣出了國家儲備玉米近億噸,當然市場不一定意味著直接消化億噸,實際上部分屬於輪換,長久的儲存在糧庫一般三年以上品質就會大幅度的下降,而國家也需要及時的輪換糧食,而當年全年拍賣的億噸糧食意味著相當於國家年度產糧的五分之三,而且每年我國的小麥、水稻也都在拍賣輪換,說明國家足以拿出足夠的糧食,否則的話,輪換拍賣的糧食從何而來?
關於第二點,公眾可能質疑的國家推廣雙季稻,這被部分人認為是國家糧食缺乏的證據。糧食是多多益善,沒有說嫌棄糧食少的道理,而南方的農戶應該知道,如今撂荒的農田越來越多,如何解決這些被荒廢的土地是當前的一個難題,政府提出雙季稻種植也是希望能夠將撂荒的土地種植起來。
第三點不信任國際方面的數據。其實在前不久國際糧農組織公布世界糧食生產狀況的時候恰逢世界範圍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時候,此時糧農組織是否是出於安頓民心的作用呢?科學興農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也實在沒有必要,而且國家範圍看,疫情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著實有限,科學興農實在是想不出來什麼因素可以導致世界範圍內糧食大減產。不過影響比較大的是被疫情放大的糧食進口局勢,尤其是大豆,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引起了國內大豆方面的行情恐慌。然而其中炒作的成分似乎更高,因為疫情只是短期的,絕對不會長期疫情。
綜上所說,科學興農認為民眾的這種不信任確實有他們自己的道理,但是卻並不符合當前真正的糧食生產形勢,即便是大豆進口困難,飼料供給短缺,也同樣可以尋求其他材料代替,比如牧草,青貯玉米等作為飼料,當然隨著市場的平穩運行,糧食儲備實力,以及國家糧食價位的平穩運行相信也足以打消他們對於糧食生產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