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WE視角原創首發
自古民以食為天,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在21世紀的科技時代,機械化的耕種越來越普及,再加上轉基因產品,大棚種植,無土栽培。似乎糧食不用愁,那麼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要怎樣才能做好糧食無憂呢?

古人常說:世事難料、天有不測風雲。如果風調雨順,人們勤勞耕種,通常糧食確實是不用愁的。但是就好像天空中的雲彩沒有運行不變化的。
先說說現在肆虐非洲大陸和巴基斯坦的蝗蟲災害,已經導致不少國家的糧食大量減產。據世界組織報告,最近一次的蝗蟲數量是上一次的20倍左右,而且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終會怎樣還難以預料。

同時會不會從印度或巴基斯坦來到中國也乃是未知數。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巨大,而我國的大米、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大多都依靠進口。曾經肥沃而又平坦的土地,現在很多已經建成了高樓大廈。而農村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在家裡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很少有人在農村散居種地。
而規模化的大面積種植,更要考慮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因為一旦受影響就是大規模的大面積的,而在風雲變幻的時代,各因素都有可能隨時發生。由此也可以想見,不說糧食是否充足,有價格的起伏變化也是情理之中。
而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陸陸續續在限制本國的糧食出口,比如大米出口大國越南目前已經在限制大米的出口。想必難以預料的病毒疫情發展趨勢,會導致更多的國家加入限制的行列,以保證自己國家人民的口糧充足。

而進入2020年,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各種異常天氣、惡劣天氣的不斷頻發,也將是左右糧食生產的原因之一。比如近期黑龍江、山東、內蒙等北方地區,突遇幾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有些地方積雪達到五米,連出行都成了問題。大量的春耕小苗被埋壓凍傷,能不能勞動生產也受到限制。而在貴州、雲南等地則遭遇了歷史性的大風冰雹災害,冰雹個大如蛋,砸壞了不少莊稼、民房磚瓦、以及轎車林木。嚴重地區糧食減產減收甚至絕產絕收已是事實。而這還只是盛春四月景象裡的一部分,2020年的上半年才剛剛開始。所以人們注意到要把握好現在,做好春耕育苗,期許金秋有一個好的收成。
我們知道,在傳統漢字文化中,糧食的糧字是左邊一個米字,右邊一個良字。我個人認為也應該有寓意良好的大米才能算得上是糧食的內涵。
而現在的轉基因食品,著實讓人不放心,可能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再加上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為了迅速獲得更多收益而使用化學劑催生催長,這使得糧食的本質發生了改變。人類長期食用這樣的糧食,勢必影響人的體質健康,而對人類的長遠發展是否能是良性的循環值得深思!

自然界中講究生態平衡,過度地尋求外在的改變,而不是從人文的角度去探尋良性有效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即便是糧食的大豐收,無「良」可能也就無「糧」。這裡的「良」可以指良好的心態,良好的準備,良好的積累等等。而「糧」可以指吃穿住行,精神文明,物質與生活等等。
而在漢語拼音中,糧食的「糧」與良心的「良」同音,我想這在文化內涵中也有寓意用良心良知去種植才能產出優良的糧食。
良好的循環,風調雨順、地利人和,自然而然糧食也不會少,這就是古人講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理。解決人與糧食與自然的矛盾,或許不應該怨天尤人,而是應該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彌補、去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而人類有「良」,大自然也會給予豐富的饋贈,少一些環境汙染,敬重大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時間就會讓文明像奔流的大江大河一樣越拓越寬,匯聚成海,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