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儲糧黑龍江某糧庫所儲玉米變篩糠」事件,從曝光之日便有以卵擊石之勢,最後官方發文以這批玉米數量、質量問題與事實基本不符,草草收場。然而,作為吃瓜觀眾的網友們趁勢翻出來舊帳:「打白條」,「以陳頂新」,林甸直屬庫「火燒連營」,各種暗黑歷史事件再次重回大眾視線。
作為國儲糧,勢必尋求解決之道,砸重金進行改革。近幾年中儲糧總公司在完善制度、加強人防的基礎上,開發了政策性糧食收購一卡通系統,用信息化手段嚴格政策性收購全流程管理,強化糧食和資金風險防控,這次事件仿佛還是沒「卡」住,從事件曝光到公布最終調查結果,仿佛讓我們看出了端倪,找到了癥結所在,針對暴露的問題略表一二:
曝光視頻中解釋所說的「水泡糧」是黑龍江個別地方一種民間叫法,不是被水浸泡過的玉米。但視頻畫面可見的玉米已經全部變色,發黑,這種指標的玉米是否符合國標的入庫要求?
我們在中儲糧網中看到黑龍江最近一次涉及肇東直屬庫的玉米競價專場是6月19日,單純從公布的銷售清單中可以看到,這些生產於2016年的存糧,生黴率最高為1.4%、不完整顆粒為12.5%、雜質僅有0.6%,與曝光視頻中一抓一把變色如篩糠般的情況完全不一致。而且,按照規定,黴變的糧食連「等外」都算不上,是根本上不了競價清單的。
為此我們不得不產生以下疑問:「水泡糧」,能入庫嗎?入庫的糧食的質量達標嗎?誰檢驗的,檢驗公正準確嗎?卸糧監管了嘛?篩下物何時進的倉?如何能規避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從調研公布的結果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那麼我們可以採用對比方式來解惑。
某大型糧企,通過運用更為高效智能的科技方式,以「乾乾淨淨收糧,收乾淨糧」為出發點,重把收購關,對於收購關鍵環節:質檢、稱重、卸糧、結算等業務流程實現信息電子化、過程自動化、監管智能化。
一是效率高,從預約登記、到廠內的自助扦樣、自動在線檢驗、自助售糧、自助稱重、卸糧監管、自助結算等全業務流程,完成整個售糧流程實現了一小時12車,一天150輛車糧車的高效運轉。
二是可追溯,通過「智能終端」採集售糧人的指靜脈,及糧車帶著「磁力車輛電子標籤」,廠內設置「信息交互終端」能夠自動識別車輛身份,無人員接觸,完全自助,如有問題及時追溯。
通過以上「糧食收購智能管理系統」的打造,拒絕問題糧入倉,從源頭控死,同時給售糧人帶來了良好的體驗,沒有了「吃拿卡要」的麻煩。該系統不僅預防企業在糧食採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漏洞與損耗,實現依靠傳統管理辦法和人力監管所無法實現的管理目標,達到顯而易見的效率提高與管理成本的降低,並幫助企業在管理理念與手段上的跨越式提升,其高效集成了機械、電子、軟體行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糧食收購管理做了全流程的優化與革命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