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糧食浪費成為公眾關注熱點。
相比司空見慣的「舌尖上的浪費」,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鮮為人知,但同樣觸目驚心。
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後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而四川省2019年的糧食產量為699億多斤。
記者 | 周楠、王建、宋曉東、董峻在記者近日的調查中,糧農、農業幹部、農業專家普遍反映,糧食收割環節的損失非常突出,不要說顆粒歸倉,有的機收損失率甚至高達10%。
收割機駛過的田地糧食損失令人心痛小暑過後,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機轟鳴,拖拉機來往,糧農正在搶收早稻。
湖南省嶽陽縣誠信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喻忠勇望著眼前的農忙景象,卻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機駛過的田裡,往往留下不少稻穗,稻穀更是四處撒落。他撿起一株飽滿的稻穗,嘆了一口氣:「機械化確實提高了糧食收割效率,但作業還不夠精細,導致損失不少糧食。」
記者在湖南、黑龍江、河南等多個糧食生產大省採訪時,糧農普遍反映,收割環節的糧食損失問題還比較突出。
首先,收割時機械碰觸造成一些損失。「收割機拔禾輪的滾動,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穀的脫落,損失率在3%至5%不等。」湖南省的種糧大戶向鐵青告訴記者。
其次是脫粒不完全也會造成損失。記者曾在黑龍江省多處大豆收割現場採訪,看到地裡有一些遺落的大豆,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莢,裡面還夾雜著10多粒大豆,可見脫粒不徹底。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說,過去手工收割,損失較少,現在收割進度快了,損失也大幅增加。
機收玉米的損失也比較明顯。黑龍江省蘭西縣種糧大戶劉國明種了5000多畝玉米,他說,玉米粒比較幹、脆,收割玉米棒時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還會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損失進一步增加。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認為,
目前,我國農業收割機主要存在作物損失和損傷兩大通用技術難題,部分玉米機收總損失率和總損傷率均高達10%。中國農業大學武拉平等學者在調研中發現,水稻和小麥的機收環節損失率分別為3.83%和4.12%。
「實際操作中的損失率比理論上還要高。」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理論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條件計算損失率,但現實中很難完全達到最佳收割條件,比如糧食過度成熟導致更易脫落、下雨天導致穀粒黏附影響脫粒等。
還有因為成本考量造成的損失也不容忽略。湖南省沅江市種糧大戶周波說:
「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風容易倒伏,倒伏嚴重的,收割機難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棄了,損失率有時候高達百分之二三十。」7月16日,湖南省嶽陽市一處大面積倒伏的稻田。新華社記者周楠 攝
此外,田塊不規整帶來的機收難題也導致不少浪費。河南省濮陽縣農民馬文田家的地在黃河灘區,地塊不規整,邊角地狹小,無法機收。他說:「閒的時候自己用鐮刀收一遍,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收割機的精細化作業水平不高周波等種糧大戶反映,
在收割環節造成糧食損失的主要原因中,收割機械的精細化作業水平不高比較突出。陳志認為,當前的不少收割機難以對作物進行高效、優質處理,比如不能對玉米的籽粒、芯軸、秸稈、苞葉分別進行精準剝離;水稻收割機的清選工序,長期存在嚴重的黏附堵塞問題,籽粒不能及時分離;小麥收割機的割臺高速碰撞穗頭,產生嚴重的掉粒損失。
陳志告訴記者,摘穗、脫粒工序中的高速碰撞,均會造成嚴重的籽粒破碎。籽粒一旦破碎,尤其出現了裂紋,對後期的存儲影響比較大,只要儲存環境含水率稍高,就極易產生黴變,無法再作為口糧使用。
他說:
「收割機的損失率有國家標準,但碰撞造成的籽粒破碎,特別是裂紋很難測定,長期缺乏相關國家標準。」多位糧農和農業專家反映,國產收割機精細化程度不夠的問題比較突出。黑龍江省鶴崗市強盛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兆友說,作為農機裝備中重要的傳動變速系統齒輪,國內一些產品磨齒精度相對較低,嚙合緊密性較差,導致在換擋、變速、轉彎的實際作業中容易發生卡死、操作延遲等問題,會影響作業質量和操作安全性。
陳志認為,國外收割機的設計製造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田間試驗支撐,部分機械性能相對更好。但也要看到,國外收割機面對的多是集約化程度高的田地,工作環境相對單一,可變因素較少,作業相對穩定。
他說:
「我國糧食品種、農藝、氣候等存在多樣性,形成天然的多變農業工況,導致收割機難以標準化應用,難以具有普適性。以玉米為例,我國種植行距在30至65釐米之間變動,各地不一,造成機械化摘穗漏摘率高,而部分農業發達國家的玉米種植行距統一,一種機械能夠對各地玉米作業,損失率較低。」
加強農業機械科研攻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朱啟臻告訴記者。
在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農機手操作大型收割機收穫小麥。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要積極整合科研力量,加強糧食收割環節基礎性科學技術研究。陳志建議,要加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集成平臺,充分利用農機農藝融合原理,設計製造能夠適應農藝特徵的收割機,提高機械結構和工況參數對作物力學的匹配。
——要突破一批關鍵性重大技術,交叉融合人工智慧技術。陳志建議,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機械作用下的黏附、斷裂等規律,精準構建作物與機械互作模型,開發能夠表徵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傳感器,形成對多種作業工況的調控技術,實現作物收割降損、增效。
——要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建議,要降低土地細碎程度,種植規模越大,田塊越成系統,越有利於聯合收割機的作業,有利於降低損失。
——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機服務水平。李國祥建議,對農機作業人員要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節糧意識,同時要完善機收社會化服務合同的內容,將損失率等納入服務條款。
2農戶在糧食儲存環節造成的損失嚴重:據糧食部門統計,由於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
記者調查發現,
糧食收穫後,一些農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農田地頭搞「地趴」式儲糧三四個月,等到價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存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黴、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夏收時節,周口市鄲城縣的一些農民反映,房屋潮溼,家裡堆的小麥已經有黴味,至少有一成麥子沒辦法吃了。記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S217省道邊一家私人糧食收購點看到,從農戶手中收購的小麥被直接堆放在院子裡,簡單地搭蓋上防水布。
在東北,糧食收穫之後,不少農戶也往自家院子裡堆放,俗稱「地趴糧」。農戶們說,如果遇到冷暖天氣交替,糧食常常發黴、腐爛,另外鼠害也令人苦惱。
黑龍江省青岡縣種糧大戶黃國玉種了200多畝地,每年收回的玉米都堆在自家院子裡。他說,不少農戶都採取「地趴」式儲糧。有的農戶自家放不下,就在田裡找一塊地平整下充當臨時儲存場所,等到價格合適時再賣給糧食經紀人。一般來說,都得儲存三四個月。
「損失確實不小,一畝地收1500斤,在我們手中儲存損耗就得近百斤。」黃國玉說,多年來一直這樣存放玉米,沒有太好的辦法,每年都有糧食黴變的情況發生,還有一些糧食被老鼠吃掉。
記者走訪了湖南省嶽陽縣等地的部分小型糧食加工企業和糧食種植合作社,他們的糧倉普遍簡陋,倉庫散熱不好,稻穀加速陳化,出米率降低。同時,倉庫密封性能不好,殺蟲效果有限,導致糧食遭遇蟲害,也會造成損耗。
嶽陽縣誠信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喻忠勇說,合作社的倉庫一般沒有空調,稻穀烘乾後,熱量沒法及時散掉,堆在中間的稻穀就容易「燒壞」,一些米粒變黃的稻穀只能用作飼料。「前年,我們合作社沒有注意這一點,200多萬斤稻穀就出現『燒壞』的情況,原本每斤1.2元,後來每斤不到1元就賣了。」
記者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了解到,
儘管通過實施「糧安工程」等措施,糧食倉儲環節損失明顯降低,但糧食產後減損仍然任重道遠。目前,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農戶儲糧損失比例達8%左右。
在東北,有的農民將玉米存放在「玉米樓子」裡。黑龍江省賓縣常安鎮種糧大戶楊成發家有一大一小兩個「玉米樓子」,大的長40米、寬1.5米、高2米,周邊是鐵絲網。楊成發說,這種儲糧方式通風透光較好,可以實現自然風乾,減少了損失。
當地農業幹部介紹,採用「玉米樓子」進行儲糧,損耗可降至5%左右,減少3%的損失。按每戶年平均收穫玉米40000斤計算,採用科學儲糧技術,每戶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200斤。按中等品玉米每斤0.7元計算,農戶因此增收約840元。
為何很多農民採取「地趴」式儲糧,而不用這種科學儲糧倉?
黑龍江省木蘭縣種糧大戶李斌種植400多畝玉米,每年都把玉米存在村頭的一塊空地幾個月,等待春節後再賣。他說,種幾十畝地用「玉米樓子」還行,但種糧大戶種植面積很大,需要多個「玉米樓子」儲存,投入成本太高。
為了減少農民儲糧過程中的損失,前些年,國家糧食部門推出了科學儲糧倉項目。黑龍江中良倉儲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柳芳久說,在當地推廣科學儲糧倉時,發現由於倉型容量小、性能單一,不適應種糧大戶的需求,推廣效果不理想。
柳芳久說,在黑龍江省推廣的多是容積為12立方米和22立方米兩種規格的儲糧倉。東北耕地面積大,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較多,種糧大戶少則種上百畝,多則上千畝、上萬畝,科學儲糧倉的需求量大。例如,容積為12立方米的儲糧倉,市場價格在2000元左右,但連10畝地的玉米都裝不下,成本太高了。
除了農戶,
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經紀人的儲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重的糧食損失。河南省興業糧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興業說,糧食經紀人從業門檻比較低,沒有很好的儲藏條件,建一個專門的倉庫就已經是「高配」,很少有人花錢購置烘乾機。一旦遇到降雨等天氣,小麥的黴變率就迅速升高。
張興業說,無論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還是經紀人,從成本核算的角度,通常都不捨得花大錢購置烘乾機械。比如,
按照現有補貼政策,購置一臺塔式低溫循環烘乾機要10多萬元,但是損耗1000斤小麥,也不過1000元左右。在我國耕地有限的情況下,改善糧食儲存條件,減少農戶、中小企業、糧食經紀人等儲糧環節損失,對於節約糧食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和基層幹部建議,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戶科學儲糧。
湖南省嶽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嶽文等建議,各地科技、糧食等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技術輔導,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引導農民安全儲糧,給農戶傳授科學、先進、合理的家庭儲糧技術。
多位基層幹部表示,建議繼續加大科學儲糧倉推廣力度,中央、省級財政多提供匹配資金,儘量減少農民購買成本,並通過糧食部門定向監督,確保「專倉專用」。
柳芳久建議,
要根據不同區域、各類糧食具體情況,儘快研發出簡便安全、適應農戶需要的儲糧技術和糧倉,倉型大小應以當地戶均糧食產量為依據,避免出現糧倉大小不適用問題。
3兩份顏值不同的大米:一份是粗加工,色澤暗淡;另一份經過精細加工,潔白晶亮。你更青睞哪個?
記者調查發現,精細加工的糧食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但
看起來「白細美」的糧食背後,存在糧食過度精加工帶來的損耗問題。原農業部2014年發布的關於加強糧食加工減損工作的通知顯示,因過度加工我國每年損失糧食150億斤以上。
有的100斤稻穀只出30多斤米,精加工麵粉有的出粉率僅為20%在哈爾濱市雙利精米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車間,機器轟鳴,清理篩、碾米機、拋光機等正在作業。帶著殼的稻穀進入車間後,歷經三拋三選、去雜、碾米等28道工序,最終被加工成色澤晶亮的精米。
公司副總經理卞敬俠說,
從水稻到大米,28道工序包含3次拋光,每拋光一次就會增加一次損耗,導致出米率降低一兩個百分點。近日,記者走訪多家糧食加工企業發現,糧食精加工是行業的普遍現象,一些糧食加工企業還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來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來越低,成為糧食「餐桌外浪費」的一環。
據業內人士反映,一般來說,100斤稻穀去殼後會變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又損失10斤左右,再經過兩次拋光、兩次篩選又損失4斤,這樣共有14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損失掉。
湖南省嶽陽市一位農業幹部告訴記者,有的企業100斤稻穀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為碎米,只能用來做飼料。
麵粉行業同樣存在過度精加工的問題。走進超市糧油貨品區,麥芯粉、特一粉、富強粉……麵粉類型五花八門。對比可發現,加工精度高,麵粉更加雪白細滑,價格也高。
行業人士表示,
一般情況下小麥出粉在80%左右,但近年精加工麵粉在市場的比例不斷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麵粉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一些「30粉」「20粉」。「賣相」越好價格越高助推過度加工國家對糧食加工有明確標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2019年5月實施的《大米》(GB/T1354-2018)國家標準將大米加工精度分為「精碾」「適碾」,精碾為背溝基本無皮或有皮不成線,米胚和粒麵皮層去淨的佔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適碾為背溝有皮,粒麵皮層殘留不超過l/5的佔75%至85%,其中粳米、優質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為2.0%至7.0%。
業內人士表示,這個標準只是推薦性標準。
由於市場上精加工大米售價普遍高於一般大米,所以一些企業刻意提高糧食加工精度,還把高於國家標準作為賣點進行宣傳,吸引消費者。
麵粉行業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由於小麥加工行業長期存在加工成本高、收益低的情況,而精加工麵粉口感好、色澤好,售價更高,企業更願意通過精加工來提高產品售價,增加利潤。
湖南省益陽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蔡達明說,近些年精深加工愈演愈烈,除了部分消費者的認知誤區外,一些加工企業的推波助瀾也不容忽視。為了追求更高利潤,企業通過過度加工讓糧食賣相更好,價格也就定得更高。
「好看」不等於「好糧」 應適度加工減少損耗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糧食的深加工對於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
超過一定標準的過度加工會增加糧食損耗,糧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細」越好。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總經理孫斌說,
很多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越靠近小麥或者稻穀表皮的部分所含營養越豐富。「為迎合部分客戶需求,我們拋光3次。」卞敬俠說,經過3道拋光的精米,胚全部脫落,皮層全部剝去,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所剩無幾。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社會發展,消費者的觀念和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鄭州市民劉珍珍說,過去講究吃細糧,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常吃細糧對健康無益,米越亮、面越白,越是不敢買,可超市賣的多是這種糧,沒太多可選擇的,
希望精細主糧之外,有更多符合現代健康理念的粗糧商品。一些專家表示,糧食加工企業應將企業發展的重點和利潤的增長點放在滿足群眾消費需要的產品創新上。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剛等專家建議,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糧食的健康與營養,加工企業可以將產品的重點聚焦在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營養度、保證品質等方面。
針對當前一些企業過度加工導致糧食損耗的問題,卞敬俠、蔡達明等建議,應該推動企業切實遵循加工標準,合理確定加工精度,嚴格限制過度加工,提高糧食加工和轉化利用率,降低損耗。
原標題:《觸目驚心!每年損失掉一個四川省的糧食產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