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日前發布的一份關於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糧食損失浪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的損耗,造成了巨大的糧食損失浪費。中國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二是消費環節的浪費。這主要存在於商業餐飲、公共食堂和家庭飲食三個領域,僅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大致在340億-360億斤。
儘管產量連年增收,但我國糧食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而且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比如,雖然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水稻自給率高,庫存充裕,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高品質糧油的供給明顯不足,大豆等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
長期以來,對於制止餐飲浪費,我們主要依靠倡導和自律,缺乏制止糧食特別是餐飲浪費的專門法律,即使有一些收取剩餐費、禁設最低消費、按需點餐、光碟獎勵、剩菜打包、半份菜、小份菜等減少食品浪費的規範性要求,往往也是停留在「軟約束」層面,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約束,餐飲浪費現象難以絕跡,這是導致我國糧食浪費現象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草案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提供小份餐等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
遏制食品浪費亂象,立法是有力武器。反食品浪費立法,意味著節約糧食、反對浪費不再只是呼籲和號召,而是將近年來我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體現了對糧食的深層次節約和保護,發出了遏制食品浪費的「最強音」。
文明的養成,需要道德的約束,還需要法治的護航。反食品浪費立法,以法治的方式為社會樹立起了明確的文明標尺。當然,厲行節約,治理「舌尖上的浪費」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各地相關部門嚴格執行,才能以良法善治之功,收移風易俗之效,讓勤儉節約之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使食品浪費亂象得到更嚴格的約束,使糧食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選調生#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