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上周安利了香港博物館來自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以及北京故宮的四大重量級特別展覽(詳情戳藍字),以及香港一年一度、匯聚精彩兒童劇和電影的「國際綜藝合家歡」(詳情還是戳藍字)。不少讀者紛紛心動,表示趁著暑期來臨,要去拔草。
問題也跟著來了,有讀者在後臺問我,我娃才上幼兒園,能看得懂嗎?還有的說,孩子在博物館裡總是跑來跑去,大人對大展有興趣,可孩子不感冒,怎樣才能看了不白看?
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預習,在孩子在踏入博物館前,令ta對展覽的期待和興趣勾引出來。而且,越大的孩子這項功課越少不了。想想去觀賞一個大人都覺得很「燒腦」的展覽,大人如果不做點功課的話,最後只會淪為走馬觀花;而帶領孩子在展覽前做些功課,一起閱讀、討論、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逛博物館好習慣的養成。
為展覽做預習的廣度、深度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以我家為例,在帶元元去看展覽前,我從博物館的官網上挑出一些展覽的圖片讓她先有點直觀的印象,告訴她:我們這次離開家去香港是為了看這些很老很老的寶貝。正好我給她從圖書館裡借了一本usborne的翻翻書,裡頭有張打開棺蓋看到木乃伊的圖片。我們到香港科學館看「古埃及文明展」時,元元就不會因為覺得陌生而抗拒看展覽了。
與我同行的桐樹媽,在行李箱裡特地塞進了一冊《拉封丹寓言》的繪本。讀了故事,再到羅浮宮展上和六歲的兒子一起去尋找那尊拉封丹雕像上圍繞大師身邊的動物形象。把故事和展覽結合起來,這位法國作家以及他筆下那些經典的童話故事,怎不潛滋暗長於孩子心田?
今天這篇推送,我特地邀請了楊二媽——沒錯,就是我之前隆重介紹的那位數學啟蒙達人媽媽(想知道她有多牛,就戳這裡)。
在羅浮宮展4月移師香港展覽沒多久,楊二媽就帶著九歲多的兒子去探營。參觀前,這位勤奮的媽媽準備了一周,大量刷書和紀錄片。她還感慨:走入展覽館時,才發現準備工作只是展覽內容的冰山一角……這個展覽,母子倆在博物館裡呆了足足五個小時!(必須獻上我的膝蓋!)
楊二媽的經驗一定會給你不少啟發,而且不僅僅是用於羅浮宮展而已!
▼▼▼
年初北京出現「羅浮宮」,火了
實在遠,我們只有放棄
現在,這個展轉戰香港
僅花20蚊港幣就能在沙田看哦
這個展覽信息一出
朋友圈又開始刷屏
不少粑粑麻麻都表示很心動!
可是擔憂來了~
如此文藝、歷史性藝術性比較強的展覽
不說孩子了,大人自己都怕消化理解不了
於是,本人親自試水
和孩子在香港的羅浮宮展裡呆了5個小時
對於展覽前的準備
到展覽時的驚喜
再到那些必看的展覽陳列
這一套輕便帶孩子的出行推薦給大家
位於香港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迎來一年一度的大展——《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為了這個展覽,我準備了一周,大量刷書和紀錄片。然而,當我走入展覽館時,才發現準備工作只是展覽內容的冰山一角……
這羅浮宮的坑呀,越挖越深,也越挖越精彩!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主要用展品講述羅浮宮從城堡演變成博物館、從法國走到世界各個角落的過程。
這次羅浮宮海外展,在香港共展出126件珍品(比去年北京展覽多20件),策展人通過回顧這座藝術殿堂的歷史發展,從建築、功能、展覽的演變,如何萌生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經歷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兩個重大皇家收藏時期;又到拿破崙一世時期搶奪和瘋狂積累,成就了「共和國」理念和學術思潮的興起。
在20世紀以來,經歷持續的擴大,到2016年阿布達比羅浮宮博物館建立,每年的海外交流展,羅浮宮一系列行動推動博物館發展的活力及作用。
一場近在家門的展覽,我們無需坐9小時飛機到巴黎,也可以一睹羅浮宮的精彩,並參與這場歷史和文化藝術的800年旅程。
看展前,都該對法國和羅浮宮有基本了解。
要掌握法國的基本情況,比如地理、歷史發展、文化背景、當下國際社會地位,家長或孩子都可以讀讀《高盧雄雞法蘭西》和《希利爾給孩子講的世界史》。
其次,可百度「羅浮宮」概況,比如基本資料:
羅浮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原來是一座城堡,後來演變成皇宮,先後居住過50位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
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
而現時所見的羅浮宮博物館,是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佔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那標誌性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佔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
其中,鎮館三寶之一是大家熟悉的《蒙娜麗莎》。
給孩子講一些希臘神話,對太陽神、智慧女神、愛神、海神有一些基本認知,這樣才能看懂繪畫作品背後的故事。
推薦閱讀《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
展品涉及很多宗教內容和政治背景,和我們日常生活也有息息相關的內容,它也是一種文化元素。
建議從三大宗教入手,給孩子簡單介紹各派別的神、教義、基本儀式、禁忌、代表人物、延伸出的文化背景等方面。
分享歐洲發展史給孩子,有助於他們理解法國的文化地位。
推薦閱讀《dk兒童人類歷史百科全書》《dk宗教百科全書》《聖經故事》。
1、從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入手,了解羅浮宮的修建歷程。
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羅浮宮,到最後建成的玻璃金字塔期間,一直都受到很大爭議,對發起人和修建者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在《新羅浮宮之戰——羅浮宮浴火重生記》一書中記錄始於1981年,長達20年的改造歷程,披露了不少不為人知的細節。
香港這個展覽,是2017年4月26日揭幕,這一天是貝聿銘先生的100歲生日,想必是策展人特意安排的,送給百歲老人的大賀禮!
2、《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這是去年為了到北京外展,跟蹤拍攝全過程而成的一套紀錄片,一套12集,從12個不同角度探討兩種歷史和文化的演進,非常精彩。
這片從紫禁城和羅浮宮發展和收藏入手,講述了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國——藝術品之間異曲同工之處,也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盛衰興廢的不同階段。
沒有時間看紀錄片,可以購同名讀本研讀,屬於最容易入門的專業資料導覽。
3、看專業的美術介紹資料,從文物和美術作品中一點一點解讀,推薦《羅浮宮原來可以這樣看》和《巴黎羅浮宮》。
這兩本書都不厚,讀起來比較輕鬆,屬於入門閱讀。
看歷史題材的展覽,孩子必須有一定的認知,所以前期閱讀很有必要。
閱讀和實地、實物的體驗,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在展覽裡發現自己喜歡的題材,孩子會在展覽後自覺通過閱讀繼續延伸。
其實,每一次看展孩子都只會涉及很小一個範圍,但因為深刻的體驗,願意花時間深入。比如,這個展覽,二毛所有關注點在拿破崙身上。
博物館內容廣,涉足深,範疇遠離生活……即使如何給孩子事前去指導,走入博物館後孩子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喜惡。家長大不必擔心孩子被事前準備而局限了孩子。相反,因為缺乏基本的認知去看展覽,孩子會被眼前所見的不熟悉和陌生感到不安和抗拒,這就是大多數家長表示孩子不喜歡博物館的原因。
所以逛博物館時,我們需要慢慢看導覽、聽講解、讀文字說明……才能洞悉作品背後的故事。這次逛《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也可以一起提前做點功課哦!
作為男孩,二毛因為喜歡戰爭題材,五六歲就開始喜歡歷史百科的閱讀,零零碎碎的。而每一次看展覽,會就某個特定主題深入研究一次,這樣下來積累了歐洲各國歷史的基本認知。這次計劃看展,給他提供《高盧雄雞法蘭西》和《羅浮宮原來可以這樣看》兩書,他花兩周時間看完。孩子看完,但不能全理解和明白,需要和家長一起聊聊,在看完展覽後才有更清晰理解。每次看展覽結束,孩子又饒有趣味把早期相關閱讀主動拿出來重讀。
展廳設在博物館二樓,面積不大,室內設計參考法國羅浮宮展廳風格,利用燈光、空間視覺、建築模型、多媒體效果,創作出很多出彩的地方。
中庭,有樓梯拼畫,記得跑到三樓看一看全貌。
↓
根據時間順序,展品分布在兩個展廳裡,按六大展區布局:
1、重構羅浮宮——密特朗和貝聿銘的工程
2、皇家收藏——弗朗索瓦和路易十四時期
3、羅浮宮與德尼・狄德尼的啟蒙
4、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
5、統一之夢——拿破崙三世和第三共和國
6、今天的羅浮宮
兩展廳之間的通道,以教育拓展的遊戲區來連接。
這個教育區綜合多媒體遊戲、紀錄片、動畫劇場、視頻,參觀者通過不同形式輕鬆進行互動。
對於帶孩子的家長,可以以此作為休閒區,讓孩子適當調整狀態。
展覽廳內不能拍照,請大家自覺遵守。
館內每天下午有導覽安排,全程約60分鐘,粵語導覽為主,周末有英文導覽;需要提前30分鐘排隊領取導覽器。
牽著手,聊著天,我們是如何輕鬆的參觀展覽的?
當中有三個步驟:
挖作品的看點,用故事來深入;
提出開放式的問題,然後一起探索。
放慢腳步,孩子成為好導覽。
具體怎麼做?可以看看以下示例。
❤尋找展覽中的拿破崙痕跡
關於他的的故事,一天都講不完。
展廳中有一張搶眼的圓地毯,中間是一隻鷹,彰顯著權力。
這地毯原來放在羅浮宮裡,有資格去覲見拿破崙的賓客,才能跪在裡面。據說,拿破崙住在羅浮宮時,《蒙娜麗莎》就掛在他臥室,是他最喜歡的作品。認真看看地毯後面的背景畫,是個講故事的好機會。
這次展出的《拿破崙加冕禮》不是原作,但它根據原作1:1比例做成海報,容易吸引孩子眼球。
畫作名:《拿破崙加冕禮》 畫家:大衛
請觀察,究竟是誰給誰加冕呢?
這畫具體的故事,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這時候可以請孩子們想像一下,這時教皇、拿破崙、皇后、現場官員的心情。然後逐一在畫面裡尋找答案。
這些點可以跟孩子一一發現探討>>
拿破崙英俊而健碩,顯得帝皇氣質;皇后溫婉美麗。而事實上,他們都比較矮,並且微胖。
坐在中間的是拿破崙母親,因為她一直反對拿破崙做皇帝,所以她根本沒有參加加冕禮;
教堂明亮,光線從上方射入,拿破崙接受著神的祝福。
……
除了關於拿破崙的展品外,展覽中還展示了亡靈書(秤量心臟圖)、四幅關於希臘神話的巨大掛毯、長著狐狸鼻子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雕像等有故事有趣的展品,可以帶著孩子尋找有趣的切入點,引導孩子深入思考。
十七世紀最著名的法國畫家,當時義大利是歐洲文化的中心及風向標,所普桑大半生都在羅馬度過。
整個羅浮宮有39幅普桑的作品,可見他的地位,此次展覽包含他多幅素描和油畫。
他代表作之一《阿卡迪亞的牧人》(沒有在展覽範圍)
荷蘭人,十七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畫家。其代表作《拔士巴》和《夜巡》。
《拔士巴》是羅浮宮排名第二的大美女,第一名是《蒙娜麗莎》。
此展中,一張第一版的版畫作品《耶穌行醫》。作品中有兩個聖經故事。
他受亨利四世的王后委託,為她創作一個系列巨幅作品來歌頌一生,並以此用來裝飾羅浮宮。最後,魯本斯運用希臘神話元素,用戲劇方式表達了皇后的一生,4年時間完成22幅大作,在羅浮宮特別展廳展出。
此次展出《命運三女神》,能體現出魯本斯的繪畫風格。
(此次展出的草稿)
《梅杜薩之筏》是浪漫主義畫家籍裡柯的優秀代表作。畫作以真實的海難事件為題材,以金字塔形結構構圖,描繪了一群處於生死掙扎中的人,他們相互殘殺,啃吃死者的肉。
此次展覽展出是小幅的草稿,和掛在羅浮宮的正稿有所區別。
上圖是一樓商店買到的明信片,可以帶著到展廳和展出的草稿作為對比。
看到這雕像時,可以跟孩子來個小互動>>
讓孩子猜猜他的職業?
——法國著名作家和詩人,他手裡拿著筆。
猜猜他寫怎樣的故事內容?
——童話故事。
我們熟悉的《龜兔賽跑》就出自眼前這位法國作家。他的座椅上都圍繞著動物和藤蔓,好像童話世界裡人物一樣。這是法國偉人系列中的一個雕像作品,可見他在法國人心中的地位。
奧古斯特・卡佩涅亞作品
必知看點:
白色石雕是奧古斯特頭像,它是2000年前(公元一世紀)的手藝;
底座及瑪瑙、玉雕、水晶、黃金、木頭等下層裝飾是1785年加工而成的。
這雕像,他代替王子站在神廟裡祈福。
約公元前2500年前,他是祭司的助手,是書記員。
他要記錄什麼呢?
這天,我花了五個小時在展覽裡:慢慢看文字資料,聽了兩個不同講解員的不同風格講解。
接著,我跑到樓下吃了一份「拿破崙煙豬蹄義大利粉」,西紅柿味道的。
最後,我在一樓商店裡給孩子挑了兩張明信片。
……
在博物館裡的漫遊,讓我度過豐盛的一天。
只有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參與其中,觀察、學習、討論它們時,一切的歷史、藝術會投來友好的回應。
時間:4月26日-7月24日(周二閉館)
地點:香港沙田區文林路1號香港文化博物館
費用(港幣):
標準票(成人):$20(星期三至星期一)
團體票(20人或以上團體):$14(星期三至星期一)
優惠票:$10(星期三至星期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廣州親子樂
今天推送的二條是關於本周六上午在廣州時代美術館一個好玩有趣的親子活動。如果你想更有質量的帶娃逛展,那就快來了解一下吧!
曼竹魚,坐標廣州。女兒元元生於2014年3月。12年報社記者轉身全職媽媽。耕耘一方小天地,記錄和分享與孩子的旅行、閱讀、日常、思考及種種。
感謝關注安咕!
對話框輸入「目錄」可看往期文章。
如果你喜歡安咕上的文章,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安咕的原創文章,請與後臺聯繫。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