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獅子王》中文版全球首演
昨晚,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在「華特迪士尼大劇院」舉辦盛大慶典,慶祝迪士尼音樂劇《獅子王》的中文製作版本的全球首演,並由此揭開這座全新度假區「夢想開幕」的序幕,以迎接其6月16日的正式開幕。
▲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
「《獅子王》是迪士尼深受喜愛的經典劇作,能呈現其全球首個中文製作版本,我們深感自豪。」華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特•艾格表示,「這一歷史性的表演通過別致新穎的方式,為觀眾生動再現動人故事,真正體現『原汁原味迪士尼,別具一格中國風』的獨特韻味。
辛巴將成為精通5種語言的獅子王?
1994年,動畫電影《獅子王》席捲全球,3年後的1997年11月13日《獅子王》改編的舞臺劇開始在美國百老匯公演,目前全球票房已超72億美元,並獨攬了1998年6座託尼獎。倘若找個參照物的話,全世界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是2009年的《阿凡達》,這個票房狀元全球累積斂財的總和是27.9億美元。
當年《獅子王》在紐約百老匯成功後,隨即乘勝追擊開始了全美巡演,前後製作過22個不同版本。現在,全世界每天都有8個「獅子王」操著英、德、日、西班牙四種語言走上榮耀石。每一天都有不同膚色種族的「蓬蓬」「丁滿」在倫敦西區、漢堡、東京、馬德裡、墨爾本、墨西哥城各自逗趣打諢,環繞著地球上演生生不息的非洲大草原故事。
▲ 「榮耀石」經典電影鏡頭的舞臺重現
有趣的是,馬上會有一個說著普通話的「獅子王」出現:伴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開園,這個百老匯製作將會以普通話版的形式,成為中國華特迪士尼大劇院的常駐演出,它也意味著這個全球最歷久彌新的娛樂「爆款」,在全球總演出小時數加起來已經相當於132年後,終於用漢化版的方式闖進了中國的消費市場。
提起「獅子王」這個名號,國人並不陌生,1995年中影公司將《獅子王》作為分帳大片引進了中國大銀幕。那一年動畫電影《獅子王》與《阿甘正傳》《生死時速》等電影一起走進了中國人的娛樂視野。片中眼睛大大名叫辛巴的小獅子,以及山豬蓬蓬、貓鼬丁滿這些教科書式的好萊塢卡通角色,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少人的集體回憶。Hakuna Matata(意思類似英語:Don't worry)這句古老而神奇的非洲祖魯語諺語,也因為主角們的歡唱,而成為了人們對非洲最摩登也最詼諧的好萊塢式認知。
▲源自《獅子王》的經典角色丁滿與蓬蓬在音樂劇裡也會出場
褪去了可愛,這才是獅子王的真面目
當下這個原創思維稀缺的時代,讓我們見識過太多的「改編」。套用一句當下時髦的話,「獅子王」是個使用了20多年的大IP。即使這部音樂劇有各種大獎加身,在不了解這個劇目的人眼中,也不免會被想像為一個將原始的電影故事用毛茸茸的可愛人偶在舞臺上表演出來的熱鬧過場秀,利用情懷就能去巧取豪奪人們的荷包。
可實際上,如果說動畫片《獅子王》是一部能將人們帶回到童年的良藥,那音樂劇《獅子王》絕對不是簡單換個糖衣就重新上市,它更像重新調配過藥方的一顆仙丹,而大銀幕上的那些回憶,只是一味藥引子,能讓人更暢然地走近舞臺上的生命傳奇。
這位配出仙丹的「藥劑師」叫茱莉•泰默(Julie Taymor),她在百老匯就像是神話一般的存在,是第一位獲得託尼獎(Tony Award)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她坦言從小就不喜歡傳統的美式審美,尤其是大圓眼睛扮可愛式的風格。那種極度美式歡樂、紐約梅西百貨遊行對她來講形同噩夢。作為一名先鋒藝術家,她對和大娛樂公司合作充滿牴觸,更別提還是一些「大眼睛」的東西。得知迪士尼希望將「獅子王」純粹進行舞臺化、藝術化的轉譯,而不是簡單將二維動畫毛茸茸立體化以後,他們最終達成了協議。
▲迪士尼動畫公司執行副總裁託馬斯•舒馬赫(Thomas Schumacher)在位於紐約市的迪士尼戲劇集團全球總部介紹《獅子王》音樂劇
▲《獅子王》音樂劇總導演朱莉•泰默講解劇中角色的演繹理念
就這樣,音樂劇《獅子王》去除了電影中甜膩的可愛,她沒有讓舞臺上的非洲動物,如同美式球隊吉祥物般把演員全身包起來,而是利用頭頂面具,呈現演員自己的面孔,自由喘息。她摒棄了好萊塢對數碼技術的痴迷,沒有使用炫目的鐳射雷射。觀眾可以看到油彩的面具、東方扎染風情的服飾,一切元素都和非洲草原上牛羚的驚奔、 野獸群的追逐、 大象的墓地並行不悖。
▲不使用現代技術,完全靠傳統舞美效果編織的非洲旭日
她加強了影片中女性角色的筆墨,提前20年宣揚女性力量,就如今天的美國娛樂文化。當然,茱莉•泰默理性並充滿敬意地保留了電影版那個莎士比亞式的經典故事,以及那些總能讓人瞬間喚醒美好回憶的經典旋律。可以說,音樂劇《獅子王》雖然在電影版成功後3年就順勢而出,但它絕不是一個生產鏈下對一個IP的匆忙打造。
▲音樂劇中的「薩滿」拉菲奇,變為了女性形象
《獅子王》音樂劇3大亮點,漢化版不走尋常路
雙重呈現,更顯氣勢
《獅子王》中的角色都是動物,動畫片只需把動物畫出來,但在舞臺上,因為演員才是主體,導演朱莉•泰默採用了既保留動物,也保留人物的方式,是所謂的「雙重呈現」。比如飾演老獅王木法沙(Mufasa)的演員平時是站立的形象,頭頂一個巨大的獅子面具,身著袍服,佩帶兩柄寶劍。這樣演員們可以自由發揮,屬展現「人物」。但老獅王發怒時,獸性一面爆發,演員頭頂的面具會落在演員面前,蓋住演員的臉。同時,兩柄寶劍也可看作是獅子的雙腿,獅王的形態就更像是「動物」而不是人物。
實打實的傳統手法
為了凸顯電影和戲劇的區別,音樂劇《獅子王》沒有使用任何投影設備,即便是辛巴在星空中看到父親的身影這樣美輪美奐的一幕,也不例外。用最原始的方式來做舞臺設計,讓戲劇回歸到樸素的本質,不依靠花哨的高科技是導演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劇場中不做任何隱匿,劇中用的鋼索觀眾都能看到,是木偶戲的一部分。這樣的舞臺表現手法,目的是讓觀眾身臨其境、沉浸其中,藉由觀看者的想像一同去完成這個故事,從而讓觀眾有充實圓滿的戲劇體驗。
普通話版的獨有笑料
本次《獅子王》 音樂劇普通話版由茱莉 · 泰默親自監督製作,會忠實還原百老匯的原版,和全球各個版本保持一 致。但是根據迪士尼的傳統,各個國家的版本會在一些小細節上加入本地化的元素。音樂劇的表演者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參與普通話版排練的外籍演員表示,迪士尼對演員要求很高,不僅是普通話發音,連英語和中文口語中不同的聲調,都會有符合劇情的處理,可謂是吹毛求疵。劇組中其他的中國演員,也都要求有音樂劇和形體舞蹈基礎,才能參加。
Q=《周末畫報》
A=Julie Taymor
她是首位獲得託尼獎音樂劇導演獎的女性,以執導《獅子王》音樂劇聞名於世。她的作品還包括《綠色的鳥》、《提圖斯》、《暴風雨》、《馴悍記》等,曾被授予麥克阿瑟 「人才」 獎、古根漢姆學術獎等。
Q :《獅子王》中國版制最大挑戰是?
A : 首先是翻譯,很難拿捏。但這是各國版本本地化都會面臨的挑戰。因為中國地域文化多元,我們不希望劇目內容會忽略掉中國某些地方的觀眾,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在中國哪些地區、哪種類型的幽默會奏效或讓人反感;我們不斷調整,在修改翻譯稿,盡力找到反映不同中國地域文化的笑點。
▲茱莉·泰默親臨音樂劇《獅子王》中文版全球首演
Q : 你創作《獅子王》前從未去過非洲?
A : 的確如此。當我們開始倫敦西區版本的製作時,我才第一次去了南非,那是我首次到訪非洲。我們參觀了當地動物公園,我驚訝於真實動物顏色大多是褐色和灰色的,而我設計的動物形象顏色太豐富了。所以我想,幸好我導演《獅子王》前沒去過非洲。我塑造的是一個想像中的非洲,這不是一部紀錄片。正如我說過的,人們認為獅子為王。但在真實叢林中,獅王 「木法沙」 應該在睡大覺吧。
撰文、採訪:牟汀汀
編輯:羅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