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HomePod的發布讓人們再次注意到智能音箱。看上去,風口要來了。但對於技術和資金實力都不足的小玩家來說,這未必是最好的時代。
作者| 饒文怡 張丹ZD
「在深圳市南山區方圓一公裡的範圍內,就有超過100家智能音箱製造商。」
最近這句話很出名,但行業內對此看法不一。
背靠著珠三角的深圳,由於有著完善的產業鏈條,一直是硬體生產基地——同樣也包括音箱產業。只要品牌能夠在這裡找到一席之地,就能很快生根發芽。
至於南山區,則是深圳市的科技中心,這裡分布著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的辦公室;大疆等科技新貴也在這個區域內落地。
「某種程度上講,南山區就是現在科技產業的一個風向標;這個區域內流行的東西,很大概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一名智能硬體行業人士告訴界面創業記者。
但有人依然對此存疑。
針對「一公裡內100家」這個說法,上述人士認為,水分是存在的。她表示,很多廠家目前還處於觀望狀態,「它們更想看看現在的浪潮過去後,市場的反應如何,然後再做決定。」
王宇(化名)的工作狀態也沒有因為熱潮出現太大的變化。他正在深圳的一家音箱製造商中擔任營銷負責人。
「的確,最近關於智能音箱的討論熱度有所提升,」王宇說,「但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太多切身好處。」
這幾個星期來,王宇比之前忙了不少。他說,現在每天找上門來的客戶比之前大概多了40%-50%,他們都希望了解公司的產品,同時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但真正達成合作的少之又少。
主要原因在於,客戶的需求和公司的產品之間有著不少出入。在客戶的想像和定義裡,音箱需要有相當超前的「智能性」。面對這種需求,王宇總是感到無奈。
「我們的技術還沒有到那麼先進的地步,」他告訴界面創業記者,「所以產品和客戶的要求還有距離;往往是聊的多,真正合作的少。」
然而他並不擔心這樣的狀態會讓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落於下風,「像我們這樣的,你說的100家企業裡面其實不少——真正有能力做出好產品的公司不多。」
他預計,像這樣的「僵局」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巨頭闖入行業熱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蘋果。
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蘋果公司在2017年的WWDC(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這款產品將要顛覆你們每個人的家庭音樂體驗。」在介紹環節,蘋果公司CEO庫克如是說。
儘管亞馬遜在2014年11月就發布了搭載智能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並在2016年4月讓銷量突破300萬臺;儘管谷歌和微軟都已推出了或正在規劃智能音箱產品。但它們都沒有像蘋果公司的HomePod一樣這麼引人注目。
「即便是亞馬遜在幾年前就推出了Echo,但消費者對這款產品依舊很陌生;但蘋果本身在全球範圍的消費者心中,號召力依然強大,所以HomePod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劉一青告訴界面創業記者,他在深圳市意先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這家公司為音箱產品提供聲音系統方案。
HomePod更受消費者關注的原因還在於,蘋果將重點放在了音頻功能,而非Siri上——這也更貼近大多數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
無獨有偶的是,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在近期開始布局智能音箱產品。
7月5日,阿里巴巴發布了首款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阿里巴巴的老對手騰訊也不甘落後。在接受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採訪時,騰訊公司執行董事劉熾平就透露,目前騰訊正在研發一款智能音箱,並有可能在今年8月發布。
此外,京東、聯想等企業都已經在近期或者更早的時候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擁有相關能力的大公司們已經開始爭先恐後地布局。
巨頭扎堆的背後,體現的是它們希望爭奪智能家居入口的決心。
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公司都已經在之前推出過智能家居單品或者套件,比如Apple Homekit或者谷歌Nest智能溫控器等等。然而,迄今為止,智能家居依然未能成為大眾家庭的標配。
其中一個原因是,智能家居系統一直缺乏合適的入口。
無論是入牆式的控制面板還是手機上的App,都無法滿足用戶們的真正需求。而如今,交互方式更簡便的智能音箱似乎成為了這些企業們找到的答案。
此外,諸如騰訊、阿里巴巴等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布局智能音箱,還有著另外一個更直接的目的,就是將自己旗下的內容儘可能地變現。
在旗下智能音箱「小雅」的發布會上,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給這款產品下了一個定義:全內容AI音箱。他說,小雅是針對喜馬拉雅用戶需求打造出來的內容型音箱。
「用戶買一款智能硬體,實際上看重的是背後的服務和內容。」餘建軍表示,「內容目前也是智能音箱的高頻需求。」
至於阿里巴巴和騰訊,智能音箱也是它們變現手中音樂版權的一個途徑。
「智能音箱和智慧型手機的不同就在於,它有著相對固定的內容來源,內容與產品通常是捆綁的,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差異。」愛浪智能副總經理趙志揚告訴界面創業記者。這是一家專注智能消費電子產品的公司,其中就包括了智能音箱。
「如果佔據了入口,拿著內容的企業就可以確保自己的產品可以找到消費者來買單,這裡面有一個變現的邏輯。人工智慧和語音交互的生態,在未來會讓消費者從對內容的依賴轉為對入口的依賴,要賣內容必須搶入口,所以真正的行業推手必定是內容巨頭,」趙志揚說。
▋幸運者不得不承認的是,HomePod的出現為深圳也注入了一劑興奮劑。
「蘋果有一個原則,它們不做不成熟的產品,因此HomePod的出現其實標誌著在蘋果的心目中,智能音箱已經相對成熟了;這其實為這一輪的熱潮埋下了伏筆,」趙志揚告訴界面創業記者。
「最近公司收到的訂單數和出貨量都有一定的增加,比如說之前的618大促,我們的銷量還不錯,」DOSS音箱的銷售總監楊翔華說。他估計,在這一波熱潮的推動下,下半年的銷量還會平穩上升,「預計今年下半年會出50000-80000臺左右。」
除了訂單數之外,這些公司對於熱潮復甦的最深感受還在於,前來諮詢合作的企業多了,其中甚至不乏大牌企業。
「最近有3-5家企業正在和我們商談之中,」楊翔華說,這類公司大多是自有軟體程序或網絡資源的,大多來自智能家居行業,希望做一個智能音箱來作為智能入口。
趙志揚也表示,最近有不少公司找到愛浪,希望能夠與其進行智能音箱方面的合作,而愛浪這邊則是選擇與內容平臺進行合作。愛浪希望的方向是成為家庭娛樂終端與智慧家庭控制入口。
「愛浪智能已經與一些一線網際網路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推出產品,」趙志揚說,「但實際上,很多智能音箱廠家都來問過我們合作的可能。」
此外,在資本市場,智能音箱行業已經成了被追捧的板塊,這一點從愛浪品牌母公司國光電器這一年的股價變動可見一斑。目前,國光電器被列為智能音箱板塊龍頭股之一。
「現在來看,第一波的風口主要出現在大企業內;等到它們把技術研發完善,逐漸對外開放了,研發的成本也隨之下降了,這些小廠家的春天才會到來,到時這就是真正的風口;不過要看這一波的大廠家們是不是能夠真正把用戶的熱情激活,」一名智能音箱品牌的工作人員告訴界面創業記者。
技術方案商們已經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去摸索。聲智科技創始人陳孝良表示,他的下一步就是聯合國內外巨頭,幫深圳的廠商提供技術方案,加快產品上市節奏。
「我們馬上面向深圳提供更多低成本的開發方案,內容端同時可以支持Alexa或者DureOS等版本,」他說。
▋熱鬧的錯覺一些幸運的公司獲得了更多訂單,但不難發現,在這一輪的熱度裡,發聲最多的基本是有著一定規模的企業。
對於大企業而言,充足的資源和先進的技術能力是它們涉足智能音響行業的基礎。至於中小企業,技術能力上的缺乏使得它們立足市場的難度並不算小。
「音箱的基礎是聲音,要做好聲音本來就是有門檻的,」在趙志揚眼中,音效是一款智能音箱產品的基礎之一,因為智能音箱首先得是個音箱;一旦音效無法滿足基本要求,那麼這款產品對於用戶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他估計,上述提到的「一公裡內分布了100家」的智能音箱公司中,真正有能力把音效做好的並不多。
另一方面,導致中小企業們難以打開智能音箱市場的原因還在於中外用戶在使用習慣方面的不同。
「Echo在美國,最常用的場景包括床頭的信息來源以及廚房中控,但在國內,這兩個場景都不符合國情,而且可連接的家庭智能設備並沒豐富到形成剛需。場景的不自然與中控市場的未成型,就解釋了之前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不溫不火的原因,」趙志揚如此評價。
他說:「無論是Echo出來後的一波,還是HomePod出現後的現在,都稱不上是真正的消費端熱潮,因為場景還沒打磨好;也許有的人喜歡科技產品,會入手這些智能音箱,但這部分銷量和海外相比,還是會有很大的差距。」
技術不過關,消費者不買帳,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目前智能音箱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尷尬。
此前,36氪曾經報導過,在深圳的華強北,目前銷售智能音響的鋪位並不多,原因在於消費者並不買帳。近日,界面創業記者也實地探尋了一番,發現一家賣場中一層樓的四五十家鋪位內,竟然沒有一家銷售能夠提供語音交互以及識別功能的智能音箱。
「像你說的這種產品,都要有一定的技術,小廠家不會做,大廠家做了也不會放到我們這裡賣,」一名店主告訴記者。他說,短時間內不會考慮把這類產品引入到自己的店裡。
這種狀態已經困擾了形形色色的小廠商一段時間。
王宇所在的公司也遭遇了這個問題。2015年底,他加入了這家已經在音響領域發展了幾年的公司。和各種為Echo所鼓動的廠商一樣,他們也認為,智能音箱的風口已經到來。
「當時的趨勢就是萬物互聯,感覺發展物聯網的時機已經成熟,智能音箱就是切入點,」他如此描述當時管理層的想法。過完年上班後,包括王宇在內的公司管理層一致決定:向智能音箱進發。
技術上的天花板並不那麼容易被突破。
「在那個時候的市場上,其實沒有很成熟的智能技術方案,語音交互技術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我們就按照當時智慧機器人的模式,造了一款所謂的『智能音箱』出來。」
在王宇看來,那款產品就是他當時心目中的智能音箱,「你跟它說話,它其實也能回應;也能通過藍牙、WiFi、App等方式來操控,該有的功能都有了。」
「雖然和Echo相差有點遠,但當時大家都沒有做出很突出的產品,我們就是想搶個先手,」王宇說。
很快,公司就組織生產了上萬臺這樣的智能音箱,並迅速推出市場,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夠吸引一些購買量;但好景不長,銷售量在後續的幾個月內急速下跌,「第一個月還能賣出上千臺,後來就是幾百臺,之後慢慢就賣不出去了。」至今為止,公司還剩下了幾千臺產品放在倉庫中,無人問津。
▋熬,才有希望這次嘗試給王宇的公司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他們並不是最失敗的玩家。
「就我所知,有很多公司本來是做平板或者手機的,換個牌子就改做智能音箱;這些公司一個月就賣百來臺,根本做不下去,幾個月後直接關門了事,」他告訴界面創業記者。
而聲智科技的陳孝良也告訴記者,很多中小廠家基本就只是買一套開發板,做一個產品原型試試看,後來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些廠家從客觀上來看,確實還在比較落後的階段。」
「在深圳,整合商的比例很大,」趙志揚認為,「這類公司基本上都有著生存的壓力,所以什麼產品火就會做什麼,因此現在不能完全說行業的春天就來了。」
他表示,自己並不能排除這類整合商進入行業,有著「趁熱度賺快錢」的心態,「在國內,50%以上的公司都是抱著賺快錢的心態而啟動的。」
巨頭的入局並沒有改變王宇公司面臨的境況——出貨量沒有提升,合作協議也沒有變多,但即便如此,這家公司仍不打算更換賽道。
「大公司本身有著自己的前期技術準備,風口一來了就能馬上作出反應;我們就只能跟在它們後面,一步一步地走。」王宇說。
「在這一波風口裡,主動權並不掌握在小公司的手中,」楊翔華告訴界面創業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智能音箱的技術門檻比較高,目前技術還是集中在大企業的手中;而技術的逐級下沉需要一定的時間。」
他預計,要到兩三年之後,小企業們才能享受到大企業技術下沉帶來的紅利。
在他眼中,大企業的紛紛入局,目前帶來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對於消費端的教育。
「大公司的產品肯定比較受歡迎;用戶用的多了,也能夠更加了解智能音箱這類產品,並且提升購買慾望,這是對我們比較有好處的,」他說。
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包括王宇在內的很多智能音箱從業者們都有心理準備。他最近和同行們聊了很多,發現抱著觀望心態的人並不在少數。
「我們也會試著和一些大企業們尋求合作的可能,但不會抱有太迫切的心態,」王宇說。
對於他的公司而言,現在繼續做一些音箱產品,所得收入也足以維持公司的日常運營;最重要的是能夠堅持到機會真正到來的那個時候,同時還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研發上。
值得王宇期待的是,技術的開放速度正在加速。在今年6月舉行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發布了騰訊雲旗下的「小微開放平臺」,幫助技術能力更便捷地對接硬體產品。在峰會上,已經有不少智能硬體品牌宣布與騰訊合作,藉助小微開放平臺接入語音交互能力。
「市場整體還是有希望的,誰能繼續熬下去,誰就能看到希望。」
·END·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界面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