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曙表示,成都的改革實踐有戰略、有質量、有溫度、有夢想,是中國「新常態」切實可行的有力證明,對全國都具有示範作用和借鑑意義。「《鳳凰周刊》建刊15年來,第一次將一座城市的改革發展歷程作為封面報導。這個選擇是成都,我覺得是我們尋到寶了。」
67頁篇幅報導成都
《鳳凰周刊》建刊15年來,第一次將一座城市的改革發展歷程作為封面報導。
成都主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成都製造2025」,是有戰略的改革
持續創新驅動,打造創業創新西部高地,是有質量的改革
以人為本、民生至上,是有溫度的改革
引領「鑽石經濟圈」,增強輻射效應,是有夢想的改革
「成都是一座有理想抱負的城市,我們希望全面展現它在『新常態』下的華麗轉身,深入剖析成都引力。」
最新一期《鳳凰周刊》用67頁篇幅,重磅推出封面故事《成都引力:新常態下城市轉型調查》。《鳳凰周刊》常務副社長丁曉曙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成都的改革實踐有戰略、有質量、有溫度、有夢想,是中國「新常態」切實可行的有力證明,對全國都具有示範作用和借鑑意義。「《鳳凰周刊》建刊15年來,第一次將一座城市的改革發展歷程作為封面報導。這個選擇是成都,我覺得是我們尋到寶了。」
成都改革實踐是中國「新常態」切實可行的有力證明
「現在中國進入『新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展現了中國改革發展的決心。但是國際輿論對中國發展前景頗有質疑。我們就希望找一個實例,能證明中國能實現『新常態』,而不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丁曉曙說,這個實例就是成都。
丁曉曙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和成都接觸,長達一周的實地了解讓他顛覆了對成都原有的印象。「成都不僅是一座西部的慢節奏休閒城市,它更多的是一座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視野,轉型升級、改革發展的魄力以及一系列切實可行戰略規劃的城市。」丁曉曙看到了成都通過轉型升級,成功進入經濟增長快車道,經濟總量首次跨入「萬億級」的同時還積累了不少系統性的制度成果,這都成為成都的「引力」。
隨後,《鳳凰周刊》又派出6人記者團隊深入成都進行長時間的調查採訪,更加了解到成果的背後,無不包含著創新與改革。按照「『新常態』下要有新的視野、新的理念」的要求,走在改革前列,發揮出獨特的「成都引力」,吸引大量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和優秀人才投資興業。「我們在對相關議題深入調查後,認為位於中國西南內陸的成都近年來以堅定的態度邁開改革開放的步伐,以自己的實踐在證明,『新常態』在中國是切實可行的。」
「新常態」下成都改革發展經驗極具示範意義
「成都的轉型是全方位的。」讓丁曉曙印象深刻的,除了成都在經濟上主動轉型,取得矚目成績外,還有它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 。歷史文化方面,成都承接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蘊,發揮「天府之國」的魅力;民生方面,成都以人為本,多措並舉,極具人文關懷;生態方面,成都敬畏自然,擁有長遠戰略眼光,不忘留住青山綠水……
對此丁曉曙對成都的改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成都主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成都製造2025』,是有戰略的改革;持續創新驅動,打造創業創新西部高地,是有質量的改革;以人為本、民生至上,是有溫度的改革;引領『鑽石經濟圈』,增強輻射效應,是有夢想的改革。」丁曉曙說,這樣的改革方向,將讓成都引力發揮到更大。
在丁曉曙看來,相較於中國傳統經濟發動機的沿海地區,內陸城市成都的改革經驗在「新常態」下更具推廣和借鑑意義。報導中也寫道:「為了實現『新常態』,中國經濟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支點。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這個支點理應在中國的西部。站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城市發展『萬億級』歷史交匯點的成都,有潛質成為大陸經濟的『第四極』。」丁曉曙說,希望通過該系列報導,生動展現成都在轉型中的故事、做法、經驗,進一步擴大成都的示範作用。
本報記者 餘書婷
原標題:成都的改革 有戰略 有質量 有溫度 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