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篇好文章,分享給大家,原文如下):
1)從未去過音樂廳的"聽音大師"
最近,本人有幸參加了一場由南方某著名"聽音大師"主持的一場Hi-Fi器材演示會,實際上是某廠產品的推銷會.
大師自稱聽Hi-Fi多年,特別注意定位、聲場、解析力等,並告誡發燒友們要"多練耳功".但"大師"當場為演繹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發燒盤"——張學友、蔡琴、大眼妹之類的"聲樂",加州酒店之類的搖滾樂,以及與Hi-Fi一點沾不上邊兒的電鋼琴等,本人耐著性子聽了幾張,感覺這套器材在表現流行歌曲、電子樂等方面還可以,聽不出什麼大毛病.
後來應聽眾要求,播放了幾張由發燒友聽眾自帶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樂CD,這套Hi-Fi器材馬上就不Hi-Fi了:鋼琴聲明顯失真;唱片裡那架幾十萬美元的"斯坦威"連降數級,頗有國產低檔鋼琴味兒,小提琴帶有明顯的音染,好聽但不保真,那把"瓜奈裡"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種甜的發膩的感覺讓在座的幾位同是來自交響樂隊的發燒友大搖其頭.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聲道接反了,小提琴組與大提琴組來了個大換位,可謂聲場大亂,定位全反.然而,"大師"居然全然不知,還在那裡大吹特吹這套器材定位如何如何準確.按說"大師"耳朵並不差,能聽出歌手口型大小:誰誰是血盆大口、某某又是櫻桃小口,甚至能聽出線材的含銅量和腳釘的材質,可惜的是"大師"對音樂的最高形式——交響樂與交響樂隊一無所知,恐怕一輩子也沒進過音樂廳,要不然怎麼會把酒巴音樂家"克萊德曼"當成浪漫主義鋼琴大師了呢? 怎麼連交響樂隊在舞臺上的排列擺位都不知道呢?
我在聆聽"聽音大師"主持的演示會過程中,感到他對器材蠻內行.專業術語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聽個似懂非懂,問題在於"大師"從沒進過音樂廳和歌劇院,全憑使用高檔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搖滾音樂練就了紙上談兵的耳功,主觀隨意性太強,因而鬧出左右聲道不分的大笑話,理由很簡單———遠離了音樂本身.
2)主治"發燒疑難雜症"的"偏方大夫"
筆者一位老戰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經商,日前回國探親,戰友見面甚是親熱,由於當年我們在部隊一塊裝過膽機土炮,話題自然落在發燒經上,聽完我那套"不夠檔次"的"洋槍土炮混合器材"(聲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馬蘭士CD機),戰友立即給我開出幾味可使器材連升三級的"偏方",並聲稱,這些偏方均來自權威音響雜誌,保證藥效奇靈:
1:用朱元璋老家鳳陽縣明代舊城牆上的磚頭,壓在馬蘭士之上,立即克服數碼聲過重的缺點;
2:用水晶石腳釘三顆置於功放下面,其中一顆放在變壓器之下,保證功放連升三級,雖比不上"馬克·列文森",但趕上"金嗓子"沒問題;
3:將CD唱片用照相機閃光燈照射十五次,然後放進冰箱冷凍三小時,16比特變成20比特,盜版超過正版;
4:用橡皮榔頭將音箱從後到前,從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豐富,低音強勁,音箱能與B&W801一比高低;
5:用60年舊"的確良"軍裝撕成布條,包紮線材,音場更寬,定位更準,音色更美.
五味偏方各司其職,君臣互補,省錢節能,何樂而不為之呢?
聽完老戰友一通高論,本人目瞪口呆. 我的那位港商戰友是電聲專業的近親:專業無線電出身,但從他給我開出的偏方看來,此君已走火入魔,遠離了科學.
3)高保真在哪裡?
國際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正規的音樂廳或歌劇院演出交響音樂、歌劇、芭蕾舞等是不允許藉助任何電聲設備擴聲的,所以,聽眾在這種聽音環境中聽到的只有來自舞臺的樂器聲、人聲和噪聲;來自觀眾席的噪聲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射聲(在錄音棚裡少了來自觀眾的噪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高保真".
而搖滾樂、流行歌曲正相反,它們只能通過電聲設備來美化、修飾、放大,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音在現場就無保真可言了.
日本、韓國、中國(包括港臺)以及東南亞一些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度,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器材市場,這些地區的音樂愛好者享受不到歐美地區聽眾隨時欣賞現場音樂會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臺地區的發燒友恐怕一輩子也沒機會"品嘗"現場交響音樂會或室內音樂會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樂大餐",多數人只能通過唱片和器材來品嘗"音樂罐頭".
在當今電聲技術條件下,任何一套HIFI系統重播的效果像把歐美一流交響樂團或室內樂團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譚.就算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時同時又加入了你所在環境的反射聲與噪聲,"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劑",已無原汁原味的可能了.
所以本人認為,高保真也只有可能出現在音樂廳、在歌劇院、在錄音棚裡的古典音樂之中.那種經過電聲設備放大的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流行歌曲,在它們的現場只能是"高保假".
正是沒有高保真,才有這麼多的廠家與燒友在追求它,這是玩發燒的最大魅力.
有一個西方笑話: 廠商甲在推銷他的食品流水線時聲稱:"我這條流水線極為先進,把一頭牛從前門趕進去,一按電鈕,後門出來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頭!"廠商乙則宣稱:"我的流水線更為先進,如果您認為罐頭不夠鮮美的話,可以從後門處倒回去,一按電鈕,前門出來的還是那條牛!".
如果把廠商甲的宣傳比做是製造唱片的過程的話,那麼從現代技術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但把廠商乙的宣傳比做是在家中通過器材還原現場音樂的話,則完全是不可能的:那頭牛無論如何也回不來了,要能回來,就是"吹牛"了!
發燒友們對Hi-Fi的追求,實際上就是在加工這盒牛肉罐頭,說的高雅一點,追求Hi-Fi,如同攝影師拍照,畫家作畫一樣,是對美的追求,是對藝術的再創作,音響發燒裡邊既有科學又有藝術,其中包括了聲學、電聲學、電子學、材料學、建築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科學和有關藝術方面的諸多學科,燒友們應該清醒理智一些,多學勤練,精打細算捂緊錢包,好鋼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大享受,以求得一個與音樂廳現場演奏"相對接近"的近似效果.
4)掌握一些音樂常識,多去音樂廳去修練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真實樂器是什麼聲音! 發燒的目的,是為了聽音樂,花成千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元購置器材,天天在家聽什麼摔玻璃、砸瓶子,還不如到廢品收購站去,那兒摔瓶子的聲音絕對是Hi-end級的.
我的體會是:
A:要閱讀一些音樂史,了解一下音樂怎樣從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進化到現代交響殿堂的,了解一下各個歷史時期大師們創作背景、經歷和風格;
B:要了解或掌握音樂的要素、織體、結構、曲式等;
C:要了解當代著名樂團、指揮、演奏(演唱)大師的特長與風格,以上為"看音樂"的過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讀起來其樂無窮,通過這些,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經典音樂長盛不衰,而流行音樂朝生暮死了.
D:要多聽現場,到音樂廳去感受"高保真",沒聽過現場的朋友不仿"出點血"去聽一場現場演奏的"命運"交響曲,那種奪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藝術形式也做不到的.通過聽現場,還可以非常直觀地感覺到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鍵盤樂器等到底是什麼音色? 整個樂隊是什麼音色? 交響樂隊、室內樂隊在舞臺 上是怎麼擺位排列的? 什麼叫雙管制、什麼叫四管制? 交響樂隊的不同編制是如何做到整體音響平衡的? 所謂聲場、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動態範圍等,到底是個什 麼感覺?
大學聲學系的教師們,經常把學生們轟到音樂廳去練耳朵,恐怕也是為了叫他們通過藝術去體會真正的"高保真".
5)改造聽音環境,建造自己的音樂廳
世界著名音樂廳歌劇院都是符合建築聲學要求的,吸聲、擴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講究,正常條件下的交響音樂會、歌劇、室內音樂會是不藉助任何擴音設備的,傳到聽眾耳朵裡的聲音不包括"電聲".
專家們經常告誡發燒友,良好的音響系統必須在聲學特徵合適的房間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國內知名的音響專家,他們的器材都不夠"發燒"然而卻很好聽,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房間"發燒".
如果把一套頂級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倉庫裡,肯定大打折扣,燒友們為腳釘線材大把花錢,還不如在改造房間聲學環境上下功夫,這才是發燒的高級階段. 房間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層,再適當調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適當的位置掛上油畫、壁毯,增減一兩個裝飾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理搭配器材,組建迷你交響樂隊
用音箱、放大器、CD機這三大件再現少則幾十件多則上百件樂器的交響樂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燒友們夢寐以求的,越高級的器材離Hi-Fi越近,這是真理.
但問題卻是兩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這裡不但有"耳功"高低問題,還有個人喜好的問題,於是在發燒界流行各類"搭配原則",我看叫搭配技巧還可以,叫"原則"不合適,明明是代理商的商業炒作,時間一長,也就成了原則了. 前幾年有人稱"天朗"加"金嗓子"為"絕配",幾年以後,又稱"卓力"加"金嗓子"為絕配,既然都叫"絕配"了,怎麼又出了新配?我認為沒有統一的原則,在練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覺得好聽足矣.
常看一些文章說××器材搭配不當造成聲音難聽,金屬味太重或木頭味太濃;又說××器材搭配得當,能發出天鵝絨般的聲音.笑話!交響樂隊的樂器除了金屬就是木頭(或合成),哪位聽過天鵝絨的聲音? 難道是幕布在歌唱?
如果非要說原則的話,我的原則就是"好馬配金鞍,瞎驢配破磨".一套器材好比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頭,在整個系統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從電聲指標上看音箱最差,西洋樂器中的鋼琴、低音大管的低頻下限可達27Hz左右,管風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錯了,所以 一些資深燒友都是以音箱為中心進行搭配,這是科學的.
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羅傑斯3/5A,不論用多麼高級的放大器,也表現不了交響樂隊宏大的氣勢,在聽音環境和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儘量選擇高素質的落地箱(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再高級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來的,體現了設計者自身的音樂修養、聽音愛好和商業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過只更加接近現場聲而已).然後按照性價比對等的要求和自身的愛好去選擇放大器和CD機.
7)科學理智發燒,遠離玄學與神話
港臺地區的一些財大氣粗的發燒友,在購置了幾十萬上百萬的器材後,仍感到不滿足,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個碎片的準確落點、為了判斷蔡琴唱歌時的準確年齡,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開始構築一個全新的學科——"音響神學"或"Hi-Fi玄學".
各種論文應運而生,什麼《試論秦朝磚頭對提高CD機聲道分離度之影響》,什麼《淺議音箱外皮顏色對阻抗曲線的改變》、什麼《紫檀木腳釘對加大功放電流之作用》等等,一些"發燒高招"、"技術"、及產品相繼出臺,什麼用真絲包裝的避震磚、CD神油、CD神膜、CD神筆;什麼唱片冷凍術,功放敲打 術,線材照射術;什麼帶有方向性的印刷線路板(連左右聲道接反了都聽不出來,楞能聽出線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來了,這些與科學、藝術均不沾邊的東西還確實有人相信.
HIFI圈就是個利益圈,很多從業人員就是靠忽悠燒友養家餬口的.象家電論壇那個叫澳門客(論壇頭像照見下面)的無恥老騙子,這條老瘋狗囤積了一屋子的老化垃圾古董器材和元件,為了儘快脫手,整日裡在各大論壇上竄下跳,編造"鈷磁永不退磁,還越用越好" "鈷磁喇叭有尾音"之類完全不符合科學的偽理論,專找那些剛進入HIFI圈還不具備辨別能力的新燒下手,趁機推銷自已囤積的破爛! 所用手段,卑鄙無恥,只有狗格沒有人格! 關於此老狗的騙錢手段和伎倆,本公眾號4月16日發的標題圖片是一幅手拷的文章,作了詳細的揭露,可以去看看.
澳門無恥卑鄙老瘋狗譚賤誠
製造音響神話的人出於什麼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黴的是相信音響神話的人,要花成千上萬的錢去買避震磚、CD機神油神膜之類,但這些跟Hi-Fi有什麼關係? 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數了.
我既不是科學家又不是藝術家,但堅信發燒愛樂應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練氣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決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誤區,回頭是岸,站在科學與藝術的角度上去發燒.
=======================
HIFI圈最無恥的垃圾敗類,見下面
中國的HIFI是個很奇怪的圈子,由於其中的愛好者有不少是收入頗豐的中老年人, 於是乎HIFI圈中坑蒙拐騙者有之,忽憂炒作者亦有之,都想從中撈油水.
尤其家電論壇那個叫"澳門客"的老狗,此人電路知識半桶水,根本設計不出什麼優秀的聲頻功率放大器,只會用上世紀7,8十年代的老化古董元件拼湊出只有他自已那雙退化老人耳才聽得下去的垃圾破膽機.技術太爛在DIY論壇混沒人理他,只好溜回家店論壇,整日裡用些"鈷磁永遠不會退磁,還越用越好"之類完全不符合科學常識(請問地球上有什麼東西是永遠不會老化的?)的狗屁理論去欺騙初燒,然後趁機向別人推銷他自已囤積的垃圾古董元件!
澳門老狗頭像
澳門狗對發帖揭發他,斷他財路的正義之士就逢人便污衊他是神經病,去他出閒置器材的帖裡跟帖抹黑/打擊報復.還偷偷摸摸向有意購買他閒置器材的人發私信,把那件器材說得一文不值! 澳門客整個就是一卑鄙無恥,沒有人格,只有狗格的老騙子! 呼籲全中國大陸燒友都要抵制這種HIFI圈的敗類+垃圾老騙子!
我玩HIFI十年左右.一路走來,見過不少同道中人被各種稀奇古怪甚至荒謬的觀念引上邪路越走越偏,也不知交了多少學費,被各種騙子坑了多少錢! 所以很有必要通過一系列文章,把他們引回正確的道路.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不錯,請關注我的公眾號,並把我的文章分享到你的朋友圈,我將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 )
關注方法:直接在微信的"添加朋友"那裡輸入Join-hifi即可,或者用手指一直按住下面的二維碼圖案,直到屏幕上出現"識別圖中二維碼"時,點它,再關注即可
欲知澳門客老狗騙初燒錢的無恥伎倆,請關注以上公眾號4月16日那篇手拷照片的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澳門老狗的騙錢手段和伎倆.
=======================
"平又靚"放心網上購物之旅,盡在雲商時代商城:
購物方法:用手指一直按住下面的二維碼圖案,直到屏幕上出現"識別圖中二維碼"時,點它,再選擇關注, 即可進入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