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裡目 且讀萬卷書

2020-12-24 新華社客戶端

近日,廈門市紀委監委召集部分青年幹部開展讀書分享會。

讀書的話題歷久彌新,從來不老。我始終認為,愛讀書是一種美好的德行,是一種高尚的人生追求,是人類心靈和精神變得強大的需要。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告訴後人:積金不如積書。北宋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斷言: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讀書這麼好,萬卷開有益,紀檢監察幹部應該樂於受教,勤於開卷,勇於求知。

書籍是獲取知識的泉源

讀書是一種文化活動,能長知識、長智慧。愛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唐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其實質就是倡導人們讀書上進。毛澤東號召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他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一生手不釋卷,到了晚年病魔纏身,視力減退,身體日漸衰老,每天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讀書。據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陳晉同志撰文回憶,毛澤東在去世前的十幾天,即1976年8月26日,還要求工作人員從北京圖書館借來宋朝洪邁的《容齋隨筆》給他看;9月8日那天,他全身插了管子,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過來還看了7分鐘書。他幾乎是在心臟即將停止跳動時,才結束一生中從未間斷過的讀書生活。毛澤東如此酷愛讀書,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1939年5月,陳雲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中,明確提出了衡量共產黨員的「六條標準」,其中第六條就是「學習」。在我們黨還沒有取得全國政權的時候,陳雲就把「學習」列為黨員的標準。陳雲不僅把「學習」列為黨員的標準,還把讀書學習提到責任的高度。他說,我們過去對於學習的意義了解得不夠切實,還不曾把學習理論作為黨員對黨應盡的責任。我們好多同志總以為只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就算盡了我們對黨的全部責任,這種想法是很不全面的。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讀書,不把工作和學習聯繫起來,工作的意義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斷改進。因為學習是做好工作的一個條件,而且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眾所周知,書籍歷來被認為是先知昔賢留給子孫後代承繼傳世的寶貴思想文化遺產。大作家茨威格說過:「任何地方,不僅在我們這時代,書籍正是一切知識的泉源,各種科學的開端。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無數心靈的眼睛,由於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世界。」

人的生命有限,經歷有限,只能通過閱讀汲取知識,鑑往知來。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全體國民的閱讀水平。可以說,閱讀是萬事之基,是個體生命的延伸。我們讀一本書,其實就是生活在作者的生活之中,用他們的眼睛觀察世界,用他們的智慧思考問題。他們將我們從狹隘之境中引導出來,把智慧的光芒射進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視野因此更加開闊,目光更加高遠。正是:欲窮千裡目,且讀萬卷書。博覽群書練就的知識力、學識力和見識力,令工作事半功倍。

廣泛涉獵突出重點

紀檢監察幹部應該讀什麼書?傳統說法是開卷有益,除了政治類、業務類書籍必讀,哲學書、歷史書、文學書,以及古代經、史、子、集選注本等,也都應該有所涉獵。此外還要多讀平時易被忽略的地方志。對主政一方的領導幹部和使命特殊的紀檢監察幹部來說,讀地方志尤為重要。

要學會歷史地看問題,讀地方志不失為一個途徑。地方志,古稱地誌、地記、圖經、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

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應是一個地區的綜合性資料書,它要求對該地區的全部已有事業、客觀條件、社會狀況等作如實記載。簡而言之,地方志書者,地方之全史也。它雖有史學之性,但不是國史、正史,也不屬史學範疇,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統。由於它記載面十分廣博,故推而論之,地方志書有地方百科全書的性質。

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學縣誌,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供後人借鑑。以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撰寫的《壽寧待志》為例。他採用第一人稱寫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他任壽寧知縣時在任四年的總結,值得一讀。

可以說,不讀地方志就無法全面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就難以深入認識縣情、市情。紀檢監察幹部要履行好監督職責,必須多讀地方志,從而更加準確地認識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社風民情,更加準確地把握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讀地方志對於推進工作的作用,只有讀過之後才明白。

制定計劃堅持不懈

讀書的好處不言而喻,但我們周圍的讀書氛圍似乎並不濃。原因講得最多的一條,就是靜不下心來讀書。其實,這種浮躁的心態,恰恰與疏於閱讀、遠離經典、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蘊有極大關聯。

克服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認真制定讀書計劃,然後用讀書計劃約束自己,抓好落實。在這方面,前輩學者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西南聯大日記》中為自己訂立了每日讀書計劃,非常詳細。以1938年為例,3月30日有記:「今略師求闕齋日課之意。每日讀:史書,五葉至十葉;雜書,五葉至十葉;習字,一百;史書,先讀兩《唐書》《通鑑》;雜書,先讀《雲南備徵志》《水經注》《苗族調查報告》。此課程可謂少之又少矣,望能持之以恆。史書尚未到,先以《雲南備徵志》代之。習字俟有紙,寫寸楷。」

7月18日,他又對讀書計劃進行了調整:「擬自本日起改訂讀書日程如次:字:百。《唐書》《漢書》:一卷或二卷。《通鑑》:一卷或二卷。雜書:十葉至二十葉。寫作:五百字至千字,專題或讀書札記。月課:月初定之,月終檢結。」

鄭天挺嚴格執行每日讀書計劃,終成大師。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無論是畫蝦、蟹、小雞、牡丹、菊花、牽牛花,還是畫大白菜,無不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他讀書、作畫都有很強的計劃性,長期規定自己每天作畫,若因故耽擱了,事後必須補畫。據說他在85歲那年的一天上午,畫了四幅畫,並在上面題句:「昨日大風,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充之,不教一日閒過也。」雖然在學問上難望大師們項背,但在用計劃嚴格約束自己方面總可以仿效。如果有讀書的願望,詳細的讀書計劃一定能督促我們一天一天堅持不懈讀下去。

珍惜時光爭分奪秒

我們都念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名詩,可很少有人知道這句千古絕唱的原作者是誰。明朝《增廣賢文》中有兩句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元朝教育家同恕《送陳嘉會》詩也有兩句:「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這都不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源頭,真正的源頭在唐詩中。

王貞白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年輕時曾在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寫過一首七絕《白鹿洞》記述其讀書經歷:「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意思是說,自己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又快過去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一樣珍貴。若不是被來往行人的笑聲打斷了思緒,我還在鑽研儒家典籍的精義呢。從這首惜時詩不難看出,王貞白是個惜時如金、潛心求知的讀書人。

應該承認,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每個人都在為工作碌碌奔波,想找到大塊完整的時間靜心讀書不容易。但正如歌德所說:「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能找到充裕的時間。」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讀書寫作上」,從而一生讀書無數、著作等身,成為一代文壇巨匠。

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一去不返,非常寶貴,必須珍惜。紀檢監察幹部工作比較繁忙,應當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擅於在繁忙的實際工作中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把工作向兩方面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就算一天擠一個小時讀書,一年就是365個小時,也很可觀,能讀不少書。還有雙休日、節假日,都是讀書的黃金時間。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上班族「充電」多在業餘時間進行,我們應該像王貞白、歌德、魯迅那樣,惜時如金,多讀書,讀好書,精讀精通、長學長用,讓自己充實和豐富起來,從而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向黨和人民交出「高分」答卷。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何況)

相關焦點

  • 《登鸛雀樓》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主簿、縣尉,辭官後遊歷山水十五年,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注釋·解說:1、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市。樓有三層,後被黃河水衝壞(今已復建)。站在樓上,可望遠山,俯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2、依:依靠,靠著。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譯文及注釋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注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陽。3.依:依傍。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
  • 謎語詩詞大會:古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猜2個三國人名
    【解答謎10】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打《三國演義》人名二)謎底:張遼、高覽 根據謎面「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省運城縣)城上。
  • 唐詩閒讀:「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當然,我把它排在我能想起來的原因或者是因為它簡單易記,或者是因為我小時候就被強迫背誦過,但歸根結底恐怕還是因為這是一首好詩。詩高明的還不止這些,更高明的是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顯然,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找到更大的視野,辦法就是再往樓上走,再上一層樓。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含意高遠,人生不正如此嗎,只有不斷的向上進取,才有可能高瞻遠矚,登高才能看得遠這個樸素的道理,自自然然地講了出來。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 【跟著公號學詩詞】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君授業】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蒺藜。對了,沈括文中的暢當,據1979年版的《唐詩別裁集》卷十九校記所考,應作暢諸。  詩寶:  嗯嗯,學習了。   詩君:  現在的鸛雀樓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鸛雀樓了。詩中的鸛雀樓在唐代曾是登臨勝地,可惜後來被河水衝沒,現在的鸛雀樓也只是後人所翻修的。  詩寶:  唉,太可惜了!
  •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人教你講道理的正確方式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背詩的時候,都會先背題目,再背作者。《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我們好像背了很多年,感覺是天經地義了。其實,這首詩的題目和作者很可能都有問題。這首詩真正的作者叫朱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詩的題目原來也不叫《登鸛雀樓》,叫《登樓》。有什麼證據呢?有本很古老的書叫《國秀集》。「國秀」,就是一國之中最厲害的人才。
  • 人生五堂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
    讀萬卷書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與肝膽人共事 無字句處讀書行萬裡路千裡之行 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閱人無數讀人如讀書
  • 搞笑:唐詩提示哪位神仙特想變窮呢?腦筋急轉彎
    唐詩提示哪位神仙特想變窮呢?---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神仙中有富有的神仙,比如:財神、福神。玉皇大帝也很富呀。嗯,再窮也不能窮玉帝呀。當然,也有一些神仙也很窮,比如:窮神。「窮神」顧名思義,那就是很窮的神仙,他也是凡人都討厭的神仙。
  • 與千裡迢迢相比,讀千裡書更是千裡迢迢
    就讀千卷書、行千裡而言,行千裡遠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歷史上讀書大師很多,趙將趙和郭樹將軍馬謖都是空話專家,卻沒有領導戰爭的經驗,所以視野很高,技術很低,他在為世人開懷大笑。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古人說的是無用的,也就是說,學者指的是讀死書書呆子,他不涉及實際情況,就像漢武帝中的儒家學者狄山一樣,他評論國家的重大政策並指出該怎麼做,當他分配實際工作時,他沒有能力,失敗了,奴隸砍掉了他的頭。
  • 欲窮萬裡目 趣店加寺庫?
    一家電商企業,連續實現盈利股價卻不斷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奢侈品電商過於垂直且小眾,這樣的電商平臺未來發展想像空間在資本眼中是有限的。不僅是寺庫,前不久因為「慶渝年」被炒得火熱的當當網同樣如此。根據李國慶對外「不經意」透露信息來看,當當網現在依然在盈利,但如果以噹噹現在的定位重回資本市場,股價大概率也會跟寺庫一樣坐上滑梯。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每日一詩之專題】增廣賢文
    春秋時孔子偕徒外遊,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實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後喻事與願違,不盡人意。或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相悖,多用此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真的很重要嗎?紅樓夢裡薛寶琴告訴你答案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現如今恐怕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能倒背如流,同時也是許多教育專家以及開明的父母們所崇尚的一句話。甚至後來還有人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對這兩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和延伸,有人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那麼他們究竟誰是誰非呢?
  • 讀書 | 看萬卷書 行千裡路
    《一條街道的100年》這本獨特的書,帶我們進入的,卻是一次歷史穿越之旅,記錄了同一條街道的百年變遷,令人感慨,又令人振奮。第一幅畫面是1911年,第二幅畫面是納粹時期,乃至最後一幅,則是當下。同一地點,細節的差異引人入勝,簡直需要拿個放大鏡來細數變遷。但無疑可以指出的是,在這一條街道上,人們的生活在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多元。
  • 二年級語文考試,第四單元測試卷,老師:看圖寫話是拿分數關鍵
    文末有其它單元試題,期中語文、數學測試卷,各位同學都可以練習一下。參考解析:一、讀拼音,寫詞語。(16分)黃河 每天 雲層 小狗 老人 起立 一些 收入二、用「√」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
  •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大全集》卷二.170-320篇全集
    且欲竟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76.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巴山桐音 || 韋樹定 卷
    欲展盤桓姿,願得阿婆顧。阿婆昨日喜,注水一升五。阿婆今日怒,滴水不下注。憔悴更飄零,傷心臥庭樹。不恨時命乖,失計在攀附。目枯心焦錐刺股,世人乃厭讀書苦。及登科名入館閣,世人復喜讀書樂。此苦此樂於我亦紛哉,鄉校讀書久徘徊,六年正字鬢將衰,今始來登陳氏讀書臺。讀書臺,崇芳甸,如赤霞標射洪縣。上有不死讀書魂,幻化落英雜飛霰。前有涪江浩蕩情,天地悠悠悉洞見。愛與匡山同仰止,千年不斷春酌奠。
  • 玉臺新詠 卷六/卷十
    相思咽不言,洞房清且肅。歲去甚流煙,年來如轉軸。別鶴千裡飛,孤雌夜未宿。閨房宿已靜,落月有餘輝。寒蟲隱壁思,秋蛾繞燭飛。絕雲斷更合,離禽去復歸。佳人今何在?迢遞江之沂。一為別鶴弄,千裡淚沾衣。秋雲靜晚天,寒夜方綿綿。聞君吹急管,相思雜採蓮。別離未幾日,高月三成弦。
  • 世界讀書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做生活中一位有思想的舞者!
    from《關於現在關於未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獨特的旅行方式行萬裡路是身體的鍛鍊,讀萬卷書是心靈的旅程。知行合一,才能領略文化帶來的愉悅。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在影響你一個人見識得多了,經歷得多了,境界格局自然也就相應提高了。事情做得多了,路走得多了,視野自然就開闊了。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會相應的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