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人教你講道理的正確方式

2021-01-11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背詩的時候,都會先背題目,再背作者。《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我們好像背了很多年,感覺是天經地義了。其實,這首詩的題目和作者很可能都有問題。

這首詩真正的作者叫朱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詩的題目原來也不叫《登鸛雀樓》,叫《登樓》。有什麼證據呢?有本很古老的書叫《國秀集》。「國秀」,就是一國之中最厲害的人才。有人把他們的詩編了一個集子。這個集子是什麼時候編的呢?天寶三年,恰是盛唐時候。誰編的呢?一個叫芮挺章的人。王之渙、朱斌、芮挺章,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人。芮挺章編《國秀集》的時候,把這首「白日依山盡」歸到了朱斌名下,題作《登樓》。

一般來說,同時代的人編同時代的人的詩集,是不會出什麼錯誤的。就好比咱們現在請劉歡老師來編當代流行歌曲集,他不會把《學貓叫》寫成是王菲唱的,也不會把《青花瓷》寫成是吳亦凡唱的。為什麼「白日依山盡」後來變成了王之渙寫的呢?很可能是因為王之渙比朱斌的名氣大很多,在流傳的過程中張冠李戴了。就好比過了五十年、一百年,也許真有人以為《學貓叫》是王菲唱的,因為她名氣太大。

名不見經傳的詩人,教你如何看落日,教你如何講道理。

關於作者問題,我們就說這麼多。我的態度是:既要儘量了解更多的知識,知道更多的可能性,也要尊重約定俗成。課本裡一直寫的是王之渙,而且有的學者也能找到證據說這首詩還是有可能是王之渙寫的,那麼就將此事存疑吧!關鍵還是要好好讀《登鸛雀樓》這首詩本身。

鸛雀樓在哪呢?在山西永濟市蒲州古城的西南,在距離黃河不遠的一個高地上。這個樓一直非常有名,因為有鸛雀棲息其上,於是被稱作鸛雀樓。它的位置比較高,是觀賞黃河的一個好地方。詩人登上鸛雀樓,恰是黃昏,於是第一句就出來了,「白日依山盡」。

我有個小問題要問大家,為什麼是「白日」呢?大家如果去高山上、大海邊看日落,你會發現日落的時候太陽是紅色的。可是怎麼不說「紅日依山盡」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白」這種顏色,對應的是西方。古人思考問題很有意思,喜歡把天地人文的很多現象都簡化成一些固定的成分,彼此緊密對應,非常有秩序。比如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宮商角徵羽、青黃紅白黑,都是五個要素,都能一一對應。其中,西方與白色是對應的。夕陽落山,當然在西方,所以古人常常用「白日」形容夕陽。

第二,如果我們登上過鸛雀樓,就會明白為什麼詩人要寫「白日」。鸛雀樓的對面是中條山,是一座山脈。也就是說,落日不是貼著地平線落下去的,而是貼著中條山落下去的。山比較高,落日降落到山峰的高度時,還是白色的。繼續下降,它會變成紅日,但在鸛雀樓上就看不見了。所以,「白日依山盡」描寫的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才能看到的情景。雖然是落日,但是它沒有變成餘暉、殘霞,而是依然輝煌、燦爛。這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晚唐李商隱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一種哀婉的暮氣在裡面。而「白日依山盡」,則是從夕陽中看到了朝氣。這首詩真的是非常典型的「盛唐氣象」啊!

下一句,「黃河入海流」。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這段黃河的地理地勢。鸛雀樓離黃河壺口瀑布不是太遠。這一段黃河是水流湍急的,它從黃土高原上衝下來,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我們查一下地圖就知道,山西離大海很遠,是不可能看到「入海流」的。詩人肯定加入了誇張、想像的成分,其目的是為了強調這段黃河的滔滔不絕、滾滾奔流的氣勢。如果我們真到了黃河入海口,那裡的水面很平、很緩慢,反倒看不出「黃河入海流」的大氣象。所以,「入海流」的「入」字,既包含詩人的想像,也是對這一段黃河特徵的準確把握。

詩的前兩句都是寫景。短短四句之內,每一句都寫景是容易讓讀者厭煩的。杜甫喜歡寫一種絕句,就是四句都寫景,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遲日江山麗」。大家如果會背誦,可以往下背一背,看看是不是每句都在寫景呢?但是,一般而言,詩人寫四句詩,會在上兩句與下兩句之間安排一種轉折。上兩句已經寫景了,而且寫得氣勢恢宏,下兩句能不能寫點兒別的?

《登鸛雀樓》的作者做了一個特別好的示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就順著這種景色,談了談心裡的想法,甚至談出了人生的理想,叫「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話,人們至今仍然不斷引用。每當要攀登高峰的時候,無論是學業的高峰,還是事業的高峰,人們都用這兩句鼓勵自己:你要想看得更遠,就得爬得更高;你要取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

這個哲理為什麼那麼深入人心呢?同學們,你們聽課的時候應該也有這樣一種感覺:老師給你講道理,如果照本宣科給你念ABCD,你肯定不愛聽。就像我給你們講詩詞,我照著課本讀,一句一句翻譯,你不愛聽。我需要結合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景,還得做一些比較,打一些比方,把詩詞講得生動活潑一些。講詩尚且如此,講道理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對著人家說,你要努力啊,你必須得「更上一層樓」,你才能「窮千裡目」啊!這樣講道理是枯燥無味的。詩人講道理,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他寫的就是登樓的情景,順便就拿登樓這件事給你講道理。

而且,登樓看風景與講道理之間,還有很密切的呼應關係。上兩句不是已經站得很高、看得很遠了嗎?「依山盡」「入海流」,都形容看得極遠。下兩句給出了一個呼應:我比較貪心,我好奇心太重,我能不能看到更遠的地方呢?可以啊,只要再登上一層樓就可以了!你們看,前兩句與後兩句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呼應,在呼應之中產生了思想的發揮、哲理的深化。

我們再看一首唐代詩人暢諸的詩,名字也叫《登鸛雀樓》,與我們剛才說的那首不太一樣。他先說「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他先不直接寫我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而是先寫一種氣象,寫得比較虛,說我已經站在鸛雀樓上,在空中的飛鳥之上,已經超凡脫俗了。緊接著兩句,他也做了個轉折。剛才寫得虛,下面我得寫得實一些。怎麼實寫呢?「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寫的也是極為遼闊、極為壯美。在平原上登樓,能夠看得極遠,感覺青天把大地給包圍起來了。平原上有一條大河在奔流,順著地勢從高處往低處流,其實也就是「黃河入海流」的意思。

我們對比一下:暢諸的《登鸛雀樓》是先虛後實,朱斌或者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則是先實後虛。相比而言,後者寫得更好,因為它有哲理性,升華了美景,提煉了生活。它給人的啟迪,給人帶來的想像,更為悠遠。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讓你在腦海裡想一首你最熟悉的唐詩,你會選哪一首?(王之渙詩意圖)在我腦海裡第一個蹦出的就是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2011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中,這首詩排在崔灝的《黃鶴樓》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王之渙本人的另一首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後面名列第四(前面講的《春江花月夜》排在第38名),足見對於這首詩的記憶,大家是公認的靠前(王之渙留詩不多,又都是絕句,排到前四名裡兩首,也真算得上是大詩人了)。
  • 《登鸛雀樓》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主簿、縣尉,辭官後遊歷山水十五年,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注釋·解說:1、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市。樓有三層,後被黃河水衝壞(今已復建)。站在樓上,可望遠山,俯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2、依:依靠,靠著。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譯文及注釋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注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陽。3.依:依傍。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
  • 謎語詩詞大會:古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猜2個三國人名
    【淺賞名詩】謎底「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全詩為: 春眠不覺曉,處處間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寫出了詩人惜花愛春的心緒情懷。
  • 【跟著公號學詩詞】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君授業】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蒺藜。  三四兩句,詩人用洗鍊精闢的語言,饒有理趣地闡述了「如想望遠須得登高」的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從而成為千古傳誦的格言警句,向來被人們視作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象徵。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此詩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特別是三四兩句,系流水對,一氣貫注,尤覺厚重有力。
  • 欲窮千裡目 且讀萬卷書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全體國民的閱讀水平。可以說,閱讀是萬事之基,是個體生命的延伸。我們讀一本書,其實就是生活在作者的生活之中,用他們的眼睛觀察世界,用他們的智慧思考問題。他們將我們從狹隘之境中引導出來,把智慧的光芒射進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視野因此更加開闊,目光更加高遠。正是:欲窮千裡目,且讀萬卷書。
  • 搞笑:唐詩提示哪位神仙特想變窮呢?腦筋急轉彎
    唐詩提示哪位神仙特想變窮呢?---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神仙中有富有的神仙,比如:財神、福神。玉皇大帝也很富呀。嗯,再窮也不能窮玉帝呀。當然,也有一些神仙也很窮,比如:窮神。「窮神」顧名思義,那就是很窮的神仙,他也是凡人都討厭的神仙。
  • 更上一層樓!十首描寫登樓的經典古詩詞,感受鄉愁與壯志未酬!
    蒲州的鸛雀樓,鄂州的黃鶴樓,洪州的滕王閣,湖州的銷暑樓,潤州的多景樓,嶽州的嶽陽樓等氣象恢弘、皆「名與天壤齊」的名樓更是詩人們流連忘返、傾吐感懷之處,在臨樓眺望中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後世詩人,大多一寫登樓幾乎意味著自身的情思有所抑塞、鬱悶,或思鄉、或懷人、或嘆功業未成、或悲貶謫他鄉、或感懷古……〔唐代〕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小小讀詩人】 10佳小選手朗誦作品展播!
    我的班主任-樸老師是位會說韓語的語文老師,她很會講故事,也因此,我選擇了她的繪本選修課。說起看書,我還有一段小故事呢!那天,樸老師在選修課上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叮囑我一下,就走到我的邊上說了半天......我看了下她,對她小聲的說了一句:「樸老師,你能等我看完再說嗎?」我的樸老師居然跟我說了聲:「對不起!」然後回到她自己的位置上去了。事後,我跟爸爸講了這個事兒,爸爸說我是個沉浸在書裡走不出來了!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但是你是否有想過《Fantastic Baby》的boom shakalaka和《我最紅》的neigachailaga.是怎樣在甚至不知道意思的情況下印刻在你的腦中的呢?如果在現代,人們碎片化思維,無心去聆聽你說的事情,那麼在文字內容水平無法提升的基礎上,如果使音節能夠傳播,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 古人常講:「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哪三人、三欲?
    就比如說「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就是受到了傳統堪輿文化的影響;「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俗語,其實是受到了傳統相學的影響!俗語是誕生於坊間的文化,所以他也是最能夠體現出人間百態!在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這句話講的就是坊間的人生百態。那麼這俗語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