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12月全國試行到現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已在全國試行近一年。12月11日,全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現場會在江蘇召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強調,要以一抓到底的決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推進合格證制度全面試行工作,確保取得如期目標,推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那麼,目前合格證制度試行進展如何?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今年1月29日,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封城一周,急缺新鮮蔬菜之際,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蔬菜種植戶肖堯的種植基地開出了四川省第一張新版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帶證的27噸蘿蔔連夜發往武漢火神山醫院,支援武漢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肖堯基地的蔬菜除供應遂寧市主城區及周邊縣區外,還遠銷北京、河北、湖北等省(市),成了市場的「搶手貨」。
合格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名片」,是農產品的「健康碼」。從2016年7月六省試行到2019年12月全國試行,一盤棋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新變化,強化自控自檢措施,壓實了生產者的主體責任;將監管重心從後端檢測前移到生產過程指導和服務,提升了基層監管的針對性;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點多面廣、「人盯人」的難點,實現「一證」全程監管;促進了農產品銷量和價格的提高。
目前,全國2760個涉農縣均開展了試行工作,試行範圍內生產主體覆蓋率達到35%,已開具合格證2.2億張,帶證上市農產品4670.47萬噸。
一諾千金 為農產品保安全
近年來,違法違規使用農藥獸藥等行為仍然存在,面對小農戶、大市場、多品種、廣區域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特點,用「人盯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已然行不通,加快探索建立新的更科學更完善的監管制度尤為急迫。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應運而生。事實上,早在2016年7月,農業農村部在浙江等六省部署開展合格證試點,從制度設計和實踐操作上探索印證了合格證制度的可行性。2019年12月17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在全國範圍試行。
合格證創新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作為農產品產供銷信息載體,每一張合格證上都有生產者自控自檢的合格承諾和產品的溯源信息,實現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追、責任可查,倒逼生產主體、收購主體從「產出來」一側加強質量安全內部控制和誠信自律,生產出更多安全、合格的農產品。
合格證是上市農產品的「身份證」,是生產者的「承諾書」。有了這份承諾書,合格證農產品知名度也明顯提升,優質優價逐漸顯現。 推進合格證,監管不放鬆。在全國,各地將合格證納入日常巡查檢查內容,既要檢查生產者是否按要求開具並出具合格證,又要核查合格證的真實性,嚴防虛假開具、承諾與抽檢結果不符等行為,對於承諾合格而抽檢不合格的,將嚴懲重處,納入信用管理,實施聯合懲戒。
市場查驗 倒逼生產者把好「產出關」
合格證不僅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一份承諾,也成為生產者打開市場的「金鑰匙」。同時,越來越多的批發端、零售端查驗合格證,倒逼更多的生產者開具合格證。未來,批發市場索要合格證將成為一種趨勢和必然。在全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加強了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合格證制度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在現場會上表示,協會及會員單位將逐步引導市場主體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索取查看機制,分級分層對經銷商開展宣講培訓,並鼓勵銷區批發市場與產區共建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協同開展合格證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建設。
抓大帶小 讓更多主體開具合格證
合格證制度在試行主體上「抓大帶小」,即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產品上市時要出具合格證,同時鼓勵小農戶參與試行。全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建立完善種植養殖生產者名錄資料庫,包括生產者名稱、地址、品種等信息,確保試行範圍規定主體全覆蓋。
目前,合格證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國試行範圍內生產主體覆蓋率達到35%,已開具合格證2.2億張,帶證上市農產品4670.47萬噸。在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和合格證效益充分顯現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主體主動加入合格證隊伍。
在合格證制度這項新制度推動下,我國正逐步形成自我承諾(自律)、行業監管(國律)、消費者或市場對生產者的倒逼(他律)相結合,協同發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新格局。相信,未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定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來源: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