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編劇: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 / 馬克斯韋爾·安德森 / 喬治·艾博特 / 德爾·安德魯斯 / C·加德納·蘇利文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 / 劉·艾爾斯 / 約翰·雷 / 阿諾德·露西 / 本·亞歷山大
類型:劇情 / 動作 / 歷史 / 戰爭
《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一腔熱血的德國青年保羅·鮑曼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當保羅和他的同學們經過訓練後,被派往西線參戰時,他們目睹到的卻是殘酷的飢餓、血腥和死亡。許多人哭嚎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裡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
戰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爭到心灰意冷,因傷返鄉。可是愚昧的鄉民根本不知前線的危急,保羅義憤填膺地向學生陳述戰爭的無情。他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前線,在戰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時,不幸被流彈擊中。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這部堪稱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的影片,一舉榮獲1930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導演用簡明精練的鏡頭再現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也以細膩流暢的手法寫活了保羅愛國迷夢的幻滅。影片結尾處保羅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瞬間。
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是少數幾部仍被當代觀眾觀賞的早期有聲片之一。小說原作採用倒敘形式,殘忍並詩意,震撼心靈;電影則以較為通俗的順序敘述,注重打造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把戰爭中巨大卻蒼白的傷亡數字,還原為學生、工人、農民等形形色色卻又殊途同歸的個體人生,真實而細膩地詮釋出了詮釋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衝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所謂戰爭,就是無辜的殺戮,對個人來說永遠是悲劇。戰爭本身的殘酷不會因個人的情緒及意志所改變,也不會因戰爭的內涵及立場而有任何區別。保羅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但歸根到底,保羅只是戰爭中無數犧牲的年輕生命的一個縮影,那些戰爭狂人們給人類帶來的傷痛更是無以復加。
在如今看來,《西線無戰事》電腦特效和戰爭場面都不如現在的戰爭大片,但它卻憑藉自身優秀的人文內涵,反戰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雄踞戰爭類型片的至高點。
納粹上臺後,《西線無戰事》被當局公開焚毀,電影也遭到封殺,德國民眾亦再度陷入集體性戰爭狂熱。小說作者雷馬克流亡瑞士,而後移民美國。即便在美國,《西線無戰事》的主創團隊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導演邁爾斯通一度七年裡沒有獲得任何片約,直到1939年才再度執導新片。主演劉易斯離開環球影業,在1938年以前,基本只能出演各種小角色。
隨著二戰的結束,《西線無戰事》成為了群眾基礎廣泛的經典名著,於1979年再度被搬上大銀幕;2014年底,第三次翻拍的新版也正式上映。相信不久將來,也會有新版問世,因為和平與反戰,至今依然是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