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過廢墟的蝴蝶——《西線無戰事》

2021-01-09 尾號玩家大驢紙

聽黨指揮,能打勝帳

建軍節剛剛過去,在這裡為我們偉大的解放軍送上遲到的祝福。一說到軍隊,就不得不提到戰爭。從《戰狼》到《紅海》,過去一年中戰爭片的熱度可謂是如日中天,不僅是合計高達百億、冠絕亞洲的票房成績令世界矚目,我們巍巍軍政大國的形象也以電影的方式進行傳播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當熱潮退去,我抽筋的腦袋中浮現了幾個問題,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1.為什麼會有戰爭?

2.為什麼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投入戰爭?

3.怎麼讓戰爭消失?

上述困擾我的問題,我都在一部電影中找到了答案:

為什麼會有戰爭?

「掀起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戰爭的原因,是國與國的對立。」

「你的意思是說,德國的山生法國的平原的氣?」

「笨蛋,是國民之間的憎恨!」

「既然如此,與我無關了。我誰都不恨,真的。我出來之前還沒有見過英國人……不,我不想殺什麼英國人。」

「每個國王都需要戰爭來揚名……看看歷史吧,將軍都是這樣的。」

「是啊,將軍也一樣。戰爭成就了他們,不是嗎?」

「我們不想的……英國人也不想,但我們卻來這打仗。」

說得多妙啊!是啊,頓河和泰晤士河不會去爭搶船渡,泰山和玉山也不會爭執誰更高一籌,富士山也不是武夷山的殺父仇人——一個洛杉磯的工程師也不會去平白欺負一個北海道的農民——甚至白人眼中的他們光看相貌分不清哪個是日本人,哪個是韓國人,哪個是朝鮮人——沒錯,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姜昆有理由恨郭德綱,範爺有理由恨小崔,三胖有理由恨川普——可素不相識的人之間哪來那麼大的仇恨呢?

『戰爭的起因是人民之間的仇恨』這種洗腦的謊言根本就不成立。

戰爭根本就是權貴們權力的遊戲。

為什麼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投入戰爭呢?

「到年底我們就會有決定性的勝利!……穿上軍裝是多光榮的事!為國捐軀重於阿爾卑斯山!為我們的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是此生最光榮的事情!」

老師在臺上張牙舞爪地侃侃而談,慫恿學生們衝向前線的他可算是不用浴血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他歇斯底裡地塑造著戰爭的光榮。學生們熱血方剛年輕氣盛,不想去的也被拉著響應了起來,年輕的人們癲狂了,他們腦中意淫著騎士風範,想像著佔領別國國土的景象,躍馬橫刀立倫敦的國家榮譽感上腦,此時此刻的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榮耀王者。

然而,四年過去了,『決定性的勝利』並沒有從老教授的菊花中綻放為現實,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死亡、殘廢——作為新兵蛋子的他們還沒有一丁點的戰功就嗝屁了——說好的鐵十字勳章呢?說好的踏平巴黎呢?說好的美人財富榮譽呢?

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後方一群自以為很牛逼的大叔們,吃著黑麵包的命,操著帝國國會大廈的心,討論著比戈培爾還深奧的權術,策劃著比曼施坦因還奇幻的戰略:

有的只是大言不慚的老叫獸四年如一日地在講臺上繼續蠱惑年齡更小的學生去參軍為暴徒與政客賣命,滿嘴屎尿橫飛:

有的只是蒼老憔悴、強撐病體的媽媽對還沒好好看看臉龐的兒子的依依不捨和潸然淚下:

這就是他媽的榮耀,這就是他媽的戰爭。

怎麼解決戰爭?

「當想打仗的時候,不需要人民來流血,只需兩國的王公貴族身著同樣的裝備,給他們一個擂臺,讓他們拿著棒子打個你死我活,誰勝了就算誰贏。」

88年以前就有天才編劇想出這樣的天才話語,為什麼現在世界人民還沒有達成這個共識、反而在那之後的數年裡迎來更為慘烈的殺戮?就算每年有一個星座掉下來讓我們許願,天上的星星也該掉光了呀,這個願望也該實現了呀。

有人說,《西線無戰事》這片子太古老了,以至於很多情節、手法現在看來都過於老套和幼稚。如果你看了《大兵》、《美麗人生》、《辛德勒》、《鋼鋸嶺》甚至是那個屌爆了的《北平無戰事》等片子回來再來看這部片子,你會發現這樣的評論才是真正的幼稚。我從沒有見過一部片子這麼直白地憎恨戰爭,這麼不辯證地、粗魯地撕開戰爭背後形形色色的好戰之人最醜惡、最愚昧的嘴臉,誰又能料及有聲片才傳開一兩年就出現了這麼一部「戰血流依舊,槍聲動至今」的憾世之作呢?我從沒有聽過比最後那顆子彈還要震撼人心的聲響。

主人公Paul的情緒性格在轉變之下仍守住最後一道做為人的防線,穿上死去同學的皮靴而熱愛戰鬥的人也逃離不了死亡的命運,囂張跋扈卻膽小如鼠的郵遞員參軍之後成為戰場上的炮灰,連最後僅剩的忘年好戰友都悄無聲息地死在了自己的肩上。

沒有了故土、沒有了朋友、沒有了人性、沒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沒有了回去的路,戰爭的洗腦剝奪了正常人所應有的一切。就這樣,你還想為戰爭洗地嗎?ARMY,是人類最為臭名昭著的發明。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人命就止是數字而已?「四十個世紀在金字塔頂俯瞰著你」;「去莫斯科洗刷你們的恥辱吧」「天皇萬歲」……這些美麗的修辭統統不是你的榮耀。用流血來逼著媽媽流淚,是孩子最大的恥辱。不是只有屠殺才是反人類,教唆戰鬥、意圖操控別人意識、將自己的權威與觀念建立於別人鮮血之上的,就是納粹。西線無戰事,因為骯髒早已不新鮮。也因為不新鮮,它終將腐爛。

影片名稱:《西線無戰事》

又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上映日期:1930-08-24

片長:133min

出品&發行:環球

獲得獎項:第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演員表

劉·艾爾斯 飾Paul

新兵。在血色中看清幻想,在殺戮中認清現實。

路易斯·沃海姆 飾Katczinsky

老兵。有他的地方就有食物,沒他的地方就沒有戰爭。

相關焦點

  • 第三部奧斯卡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編輯|閆寶《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批德國年輕士兵在馬恩河戰役前後從興奮、渴望到厭惡的戰爭態度的過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用漂亮的標語號召年輕而熱情的學生志願者加入保家衛國戰場。
  • 西線無戰事
    這正是次年拿下奧斯卡兩項大獎的好萊塢重磅佳作,亦是電影史上的不朽經典:《西線無戰事》。二:揭開納粹德國畫皮的力作《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由美國著名導演邁爾斯通執導完成。孤獨痛苦的他,最終倒在德軍西線戰場上,他倒下的那一天,德軍的戰報上卻赫然寫著「西線無戰事」。嘲諷的一幕,縮影戰爭的罪惡。而在電影登陸德國時,卻正是二戰前夜的德國,法西斯思潮越發狂熱的年代。
  • 第03屆奧斯卡電影: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反戰題材劇情片,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國上映。《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該片獲得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個獎項。
  • 電影·音樂 |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編劇: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 / 馬克斯韋爾·安德森 / 喬治·艾博特 / 德爾·安德魯斯 / C·加德納·蘇利文主演:路易斯·沃海姆 / 劉·艾爾斯 / 約翰·雷 / 阿諾德·露西 / 本·亞歷山大類型:劇情 / 動作 / 歷史 / 戰爭《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
  • 《西線無戰事》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
    他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前線,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裡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1930年,世界電影還處於發展階段的時候,電影史上最早、甚至是最偉大的反戰電影誕生了。在IMDB的前250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系列中,這部《西線無戰事》非常棒,一直被認為是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尤其是作為反戰題材,從來沒有被超越。
  • 看電影合集:奧斯卡獎名著改編經典戰爭片《西線無戰事》原聲完整版
    然而當保羅和他的同學們經過訓練後,被派往西線參戰時,他們目睹到的卻是殘酷的飢餓、血腥和死亡。戰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爭到心灰意冷,因傷返鄉。可是愚昧的鄉民根本不知前線的危急,保羅義憤填膺地向學生陳述戰爭的無情,西線無戰事。他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前線,在戰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時,不幸被流彈擊中。
  • 小說被銷毀,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但有的作品,無論文學價值,還是現實意義,都是堪稱不朽的巨作,卻也曾被詆毀、攻擊,甚至被禁,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的作者是誰《西線無戰事》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德國的雷馬克(1898-1970),全名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雷馬克生於德國西北部的奧斯納布呂克,父親是書籍裝訂工人。
  • 第一發布:段信軍《西線無戰事》MV,流落歐洲多年的和平感悟、暢往
    他當年的誤打誤撞,茫然無措、回歸無門……他掙扎著的內心的想往,毅然決然、夢縈家鄉…… 《西線無戰事》是《寂寞歐羅巴》裡比較特別的一首歌,浸染著一種反思和情懷。 極喜歡那部1931年的奧斯卡影片《西線無戰事》,第一次世界大戰已過去一百年,如今,昔日戰場已找不到一點戰爭的痕跡,甚至國界也硬生生的消失了。
  •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演繹無法逃離殘酷現實的血色浪漫
    正是那些冷卻了無數生命與心靈的故事,燃燒了一整個時代,而《西線無戰事》只是他故事的開始。《西線無戰事》正式動筆於1927年的下半年,雷馬克僅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轟動了全世界的作品。事實上,這部作品的走紅並非是偶然,雷馬克其實從一戰結束起就一直在構思著這部小說了。
  • 《西線無戰事》:電影的拍攝,不在於技術的高低,講好故事最重要
    《西線無戰事》:電影的拍攝,不在於技術的先進與否,講好故事更重要現在,小編發現大家看電影陷入一個誤區,這是許多人認為,特效特別的先進,場面特別的宏大,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其實,電影本身是講好故事,表達演員和導演,思想的一個載體,對於技術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講好故事的心遠遠比這些,呈現故事的技術更加重要
  • 反戰電影史上的不朽豐碑——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但是一戰是一場性質獨特的戰爭,它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的非正義戰爭,所以,這部以一戰為背景的《西線無戰事》便可以將「反戰」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廣大年輕的學生積極投身到戰場中,一腔熱血的青年保羅和他的同學們正是在老師這樣的狂熱引導下踏上了戰場。
  • 電影賞析《西線無戰事》:一場無止盡的煎熬,願世界和平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影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
  • 《西線無戰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萬人深受其害
    這句話是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中的開篇,乍一看是士兵以很詼諧的語氣跟廚師的對話,然而卻讓人讀出了悲傷那些年輕的孩子們,不過才十幾歲,早上還是活蹦亂跳的生命,中午已經喪命於戰場,這就是殘忍的現實。而作者雷馬克於18歲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部小說稱得上是他的親身經歷,而他本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
  • 淮南解語 |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我看過很多影視中的戰爭場面,其中也不乏《亮劍》這樣的好劇,然而那時我以為,「戰爭」只是高級將領和主帥在營帳裡對著沙盤或地圖運籌帷幄;是戰場上硝煙散盡時壘起的一堆堆屍體;是幾個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為國為民,壯烈地流血犧牲……直到在一戰中僥倖保命的雷馬克,以他的親身經歷寫下了《西線無戰事》,他冷峻的筆端毫不遜於任何電影鏡頭,一幀幀觸目驚心的真實畫面在讀者眼前展開。
  • 中印地緣深度專題:西線無戰事
    整個西線,中國軍隊於10月20日發起反擊,僅用4天,班公湖兩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印軍據點,就被全部掃除。以上三線清朝中央政府均無回復。左公收復新疆之後,聽聞英國入侵南疆,遂組織了清軍敢死隊,騎著駱駝馬匹,跋涉一月,來到賽圖拉,趕走克什米爾的殖民軍,建立賽圖拉和麻扎等軍事哨所。1891年,新疆巡撫劉錦棠差遣喀什主薄李源鈵千裡南巡,踏勘整個南部邊疆地帶。次年4月,李源鈵在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一個界碑,上書:大清國喀什界。
  • 西線無戰事,對德宣戰後,英、法兩國為何按兵不動?原來有隱情
    但直到1940年5月德國進攻丹麥、法國等國之前,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英、法兩國對德宣而不戰,歐洲大陸西部一直處於「和平」狀態,出現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英國首相張伯倫稱其為「奇怪的戰爭」,邱吉爾則稱其為「晦暗不明的戰爭」。
  • 【重磅】《半場無戰事》:李安歸來!
    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導演李安深受全球電影界矚目的新作《半場無戰事》,歷經數個月的高度保密,終於有了最新進度的官方釋出訊息,除了確認中文片名全球統一為《半場無戰事》,更於本周在全美戲院與網絡釋出首部前導預告,在全新編曲的大衛鮑伊經典金曲《Heroes》配樂中,驚人的殘酷戰爭影像,溫婉的人物互動情感,極度黑色喜感的反諷情節,在在流露出濃濃的李安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