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電影的拍攝,不在於技術的高低,講好故事最重要

2021-01-09 電影世界的小星星

《西線無戰事》:電影的拍攝,不在於技術的先進與否,講好故事更重要

現在,小編發現大家看電影陷入一個誤區,這是許多人認為,特效特別的先進,場面特別的宏大,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其實,電影本身是講好故事,表達演員和導演,思想的一個載體,對於技術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講好故事的心遠遠比這些,呈現故事的技術更加重要。小編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叫做西線無戰事。

這是一部非常老的電影,相信許多人也都聽說過,在反戰片裡絕對是稱得上殿堂級的電影。這部作品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距今已經90年了。但是當你說出反戰電影的時候,它始終是我們無法跨越的一個作品,穿越了幾十年,儘管我們現在看上去畫面製作非常的簡陋,甚至不清晰,但是整個電影所反映的故事讓人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戰期間。德國政府呼籲年輕人投身保家衛國的戰場。許多年輕人便來到了這裡,其中就有故事的主人公。當他們經過訓練以後,被派往西線參加戰爭。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這位叫做保羅的士兵開始懷疑自己,來參加戰爭的目的,而戰爭的殘酷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他回到家鄉的時候,受到政府的蒙蔽,許多人並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在保羅返回前線的時候,因為伸手捕捉一隻蝴蝶被流彈擊中……

這部電影其實是根據一部小說改編。小說的作者有一句話讓人非常的震撼,就是因為,保羅被流彈擊中的那一天,軍隊發給普通民眾的,電報上,卻寫著西線沒有戰事。就是這一句話成為了電影的主題,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曾經參加過一戰,所以他們又揉進了當年服役的經歷,拍上去更加讓人震撼。

而上世紀30年代,電影技術剛剛起步,並不成熟,但是通過導演想要講好故事的心,依然將這部電影拍出了史詩般的規模和氣勢,我們在談論反戰影片的時候,這部電影如同一個標杆,他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展現了,特殊時代之下戰爭的殘酷,而且整個電影結構非常的完整。保羅剛開始服役,到達前線,面對戰爭的殘酷,放假回家再回到前線,完整的故事結構。

一條完整的線穿起了前線和後方完全不同的兩個場景,前線的戰爭殘酷,但是後方依然相信這裡沒有戰爭。其實在這部電影中也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只不過是因為幾十年的發展,這些科技在我們現在看來都變得比較老。當時為了拍好戰爭的場面,導演運用了大量當時看起來非常高難度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並沒有阻礙導演將故事呈現給我們的效果。這些當時看似先進的技術,其實是為了整個的影片來服務。

這一點小編認為是值得我們現在的導演學習,現在許多導演總是說自己的影片投入多少,運用了多先進的技術,但是最後呈現的效果和口碑卻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現在觀影市場越來越成熟,群眾也越來越理智。小編之所以向大家再次說起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可以從這些經典的作品中看到,電影真正應該是什麼樣子,無論是技術還是演員,都是為電影的核心服務,而電影最核心的就是要傳達導演的思想給我們講好一個故事,很顯然,在這部電影中這個故事講得驚心動魄,讓人震撼,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學到不少的東西。電影的拍攝,始終離不開故事本身。

相關焦點

  • 西線無戰事
    那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能叫好萊塢諱莫如深,又在法西斯中間如此拉仇恨?這正是次年拿下奧斯卡兩項大獎的好萊塢重磅佳作,亦是電影史上的不朽經典:《西線無戰事》。放在當時的好萊塢,其尺度更是「美國30年代最血腥電影」。在紐約上映時,就叫觀眾們當場震驚,以《紐約時報》原話說:「觀眾因場景太逼真而屏住了呼吸」。不過,真正叫納粹分子們氣急敗壞的,卻並非該片血腥的鏡頭,而是其真實到殘酷的劇情。《西線無戰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保爾的德國青年。
  • 《西線無戰事》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
    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1929年,他一邊從事賽車手、體育記者等多種工作,一邊以親身經歷寫就了《西線無戰事》。納粹上臺後,《西線無戰事》被當局公開焚毀,電影也遭到封殺,德國民眾亦再度陷入集體性戰爭狂熱。
  •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1930年,世界電影還處於發展階段的時候,電影史上最早、甚至是最偉大的反戰電影誕生了。在IMDB的前250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系列中,這部《西線無戰事》非常棒,一直被認為是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尤其是作為反戰題材,從來沒有被超越。
  • 小說被銷毀,電影被禁映,依然掩蓋不了《西線無戰事》的偉大
    至於原因,要麼是違反法律規定,要麼是觸碰道德底線,再就是價值觀不被認同。但有的作品,無論文學價值,還是現實意義,都是堪稱不朽的巨作,卻也曾被詆毀、攻擊,甚至被禁,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的作者是誰《西線無戰事》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德國的雷馬克(1898-1970),全名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
  •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演繹無法逃離殘酷現實的血色浪漫
    他的這些故事是一個系列之作,從正在經歷著戰火的青春往事,到從戰場歸來之後的失措與迷茫,那些身處亂世之中的愛情和漂泊,譜寫了一個個殘酷而又浪漫的故事。正是那些冷卻了無數生命與心靈的故事,燃燒了一整個時代,而《西線無戰事》只是他故事的開始。
  • 第三部奧斯卡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編輯|閆寶《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批德國年輕士兵在馬恩河戰役前後從興奮、渴望到厭惡的戰爭態度的過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用漂亮的標語號召年輕而熱情的學生志願者加入保家衛國戰場。
  • 電影·音樂 |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編劇: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 / 馬克斯韋爾·安德森 / 喬治·艾博特 / 德爾·安德魯斯 / C·加德納·蘇利文主演:路易斯·沃海姆 / 劉·艾爾斯 / 約翰·雷 / 阿諾德·露西 / 本·亞歷山大類型:劇情 / 動作 / 歷史 / 戰爭《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
  • 看電影合集:奧斯卡獎名著改編經典戰爭片《西線無戰事》原聲完整版
    然而當保羅和他的同學們經過訓練後,被派往西線參戰時,他們目睹到的卻是殘酷的飢餓、血腥和死亡。戰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爭到心灰意冷,因傷返鄉。可是愚昧的鄉民根本不知前線的危急,保羅義憤填膺地向學生陳述戰爭的無情,西線無戰事。他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前線,在戰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時,不幸被流彈擊中。
  • 第03屆奧斯卡電影: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反戰題材劇情片,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國上映。《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該片獲得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個獎項。
  • 電影賞析《西線無戰事》:一場無止盡的煎熬,願世界和平
    「他們活不長的」,似乎對於這句評論有點憤慨,那麼輕易的、簡單的、甚至抽著菸捲、聊著閒話就決定了一些人的未來,仿佛在說這隻老鼠肯定活不了明天了,因為今天它吃了毒藥,這隻蚊子活不過下一分鐘,因為我已經盯上它了。但是面對戰爭,到底能說些什麼呢?後方人永遠將為國殺敵說的如此完美,似乎只要拿起槍上戰場就是勝利,去鼓勵學生放棄學業走上前線,似乎拿出一腔熱血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尾。
  • 飛過廢墟的蝴蝶——《西線無戰事》
    『戰爭的起因是人民之間的仇恨』這種洗腦的謊言根本就不成立。戰爭根本就是權貴們權力的遊戲。為什麼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投入戰爭呢?「到年底我們就會有決定性的勝利!……穿上軍裝是多光榮的事!為國捐軀重於阿爾卑斯山!為我們的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是此生最光榮的事情!」
  • 反戰電影史上的不朽豐碑——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
    但是一戰是一場性質獨特的戰爭,它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的非正義戰爭,所以,這部以一戰為背景的《西線無戰事》便可以將「反戰」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廣大年輕的學生積極投身到戰場中,一腔熱血的青年保羅和他的同學們正是在老師這樣的狂熱引導下踏上了戰場。
  • 淮南解語 |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我看過很多影視中的戰爭場面,其中也不乏《亮劍》這樣的好劇,然而那時我以為,「戰爭」只是高級將領和主帥在營帳裡對著沙盤或地圖運籌帷幄;是戰場上硝煙散盡時壘起的一堆堆屍體;是幾個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為國為民,壯烈地流血犧牲……直到在一戰中僥倖保命的雷馬克,以他的親身經歷寫下了《西線無戰事》,他冷峻的筆端毫不遜於任何電影鏡頭,一幀幀觸目驚心的真實畫面在讀者眼前展開。
  • 第一發布:段信軍《西線無戰事》MV,流落歐洲多年的和平感悟、暢往
    他當年的誤打誤撞,茫然無措、回歸無門……他掙扎著的內心的想往,毅然決然、夢縈家鄉…… 《西線無戰事》是《寂寞歐羅巴》裡比較特別的一首歌,浸染著一種反思和情懷。 極喜歡那部1931年的奧斯卡影片《西線無戰事》,第一次世界大戰已過去一百年,如今,昔日戰場已找不到一點戰爭的痕跡,甚至國界也硬生生的消失了。
  • 中印地緣深度專題:西線無戰事
    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長約300公裡,最窄處僅15公裡。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是華夏文明與西亞文明、南亞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印度政府大舉興建公路及軍用機場,逐漸在西線形成以列城為中心的防禦體系,以圖長期對峙。列城‍萊赫機場海拔3256米,跑道全長2752米,可起降大型飛機,是西線印軍的重要軍事基地。
  • 《西線無戰事》:曾被禁141天的往事,令5000萬人深受其害
    這句話是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中的開篇,乍一看是士兵以很詼諧的語氣跟廚師的對話,然而卻讓人讀出了悲傷那些年輕的孩子們,不過才十幾歲,早上還是活蹦亂跳的生命,中午已經喪命於戰場,這就是殘忍的現實。而作者雷馬克於18歲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部小說稱得上是他的親身經歷,而他本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
  • 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戰電影,又如何區分呢?
    影片以直面戰爭的恐怖和殘酷而聞名,但它又引人思考: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戰電影呢?《西線無戰事》自電影發明之初,戰爭題材一直都是重要主題。歷史上公認的首部戰爭電影(《Raising Old Glory over Morro Castle》)於1898年上映,從那時起現代史上幾乎所有重要軍事衝突都被拍成了電影。
  • 西線無戰事,對德宣戰後,英、法兩國為何按兵不動?原來有隱情
    但直到1940年5月德國進攻丹麥、法國等國之前,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英、法兩國對德宣而不戰,歐洲大陸西部一直處於「和平」狀態,出現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英國首相張伯倫稱其為「奇怪的戰爭」,邱吉爾則稱其為「晦暗不明的戰爭」。
  • 半場無戰事 李安估計又要搬一座小金人了!
    你可能聽說過李安的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名《半場無戰事》),但不知道這背後的風起雲湧。這一次,李安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每秒120幀,結合立體3D和4K解析度的拍攝規格,加上6原色雷射放映、28福特朗伯、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一場新的變革。什麼?你是不是還不太看得懂,這一串技術指標意味著什麼?其實我也不懂。你就知道,這炒雞牛逼就行了。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場有戰事
    是的,被鎖住了;鎖住我的是名為「技術」和「李安」的安全帶(正如原著最後的那處描寫),它們使我可以(甚至在觀影之前)堂而皇之地談論這部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的美國電影,卻絲毫不必論及伊拉克戰爭和美國。當讀到原著裡的這句話:「你告訴我,一部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要怎樣才能不涉及政治?」我猜,這兒剛好有個現成的回應:當個「電影技術論者」或者「電影作者論者」好了。瞧,一夜之間,我們都是了!而且,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