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電影的拍攝,不在於技術的先進與否,講好故事更重要
現在,小編發現大家看電影陷入一個誤區,這是許多人認為,特效特別的先進,場面特別的宏大,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其實,電影本身是講好故事,表達演員和導演,思想的一個載體,對於技術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講好故事的心遠遠比這些,呈現故事的技術更加重要。小編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叫做西線無戰事。
這是一部非常老的電影,相信許多人也都聽說過,在反戰片裡絕對是稱得上殿堂級的電影。這部作品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距今已經90年了。但是當你說出反戰電影的時候,它始終是我們無法跨越的一個作品,穿越了幾十年,儘管我們現在看上去畫面製作非常的簡陋,甚至不清晰,但是整個電影所反映的故事讓人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戰期間。德國政府呼籲年輕人投身保家衛國的戰場。許多年輕人便來到了這裡,其中就有故事的主人公。當他們經過訓練以後,被派往西線參加戰爭。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這位叫做保羅的士兵開始懷疑自己,來參加戰爭的目的,而戰爭的殘酷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他回到家鄉的時候,受到政府的蒙蔽,許多人並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在保羅返回前線的時候,因為伸手捕捉一隻蝴蝶被流彈擊中……
這部電影其實是根據一部小說改編。小說的作者有一句話讓人非常的震撼,就是因為,保羅被流彈擊中的那一天,軍隊發給普通民眾的,電報上,卻寫著西線沒有戰事。就是這一句話成為了電影的主題,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曾經參加過一戰,所以他們又揉進了當年服役的經歷,拍上去更加讓人震撼。
而上世紀30年代,電影技術剛剛起步,並不成熟,但是通過導演想要講好故事的心,依然將這部電影拍出了史詩般的規模和氣勢,我們在談論反戰影片的時候,這部電影如同一個標杆,他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展現了,特殊時代之下戰爭的殘酷,而且整個電影結構非常的完整。保羅剛開始服役,到達前線,面對戰爭的殘酷,放假回家再回到前線,完整的故事結構。
一條完整的線穿起了前線和後方完全不同的兩個場景,前線的戰爭殘酷,但是後方依然相信這裡沒有戰爭。其實在這部電影中也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只不過是因為幾十年的發展,這些科技在我們現在看來都變得比較老。當時為了拍好戰爭的場面,導演運用了大量當時看起來非常高難度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並沒有阻礙導演將故事呈現給我們的效果。這些當時看似先進的技術,其實是為了整個的影片來服務。
這一點小編認為是值得我們現在的導演學習,現在許多導演總是說自己的影片投入多少,運用了多先進的技術,但是最後呈現的效果和口碑卻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現在觀影市場越來越成熟,群眾也越來越理智。小編之所以向大家再次說起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可以從這些經典的作品中看到,電影真正應該是什麼樣子,無論是技術還是演員,都是為電影的核心服務,而電影最核心的就是要傳達導演的思想給我們講好一個故事,很顯然,在這部電影中這個故事講得驚心動魄,讓人震撼,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學到不少的東西。電影的拍攝,始終離不開故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