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李安的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名《半場無戰事》),但不知道這背後的風起雲湧。
這一次,李安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每秒120幀,結合立體3D和4K解析度的拍攝規格,加上6原色雷射放映、28福特朗伯、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什麼?你是不是還不太看得懂,這一串技術指標意味著什麼?
其實我也不懂。你就知道,這炒雞牛逼就行了。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根據本·芳汀(Ben Fountain)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被認為是伊拉克戰爭版的「第22條軍規」。
故事主角是一名19歲的德克薩斯男孩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軍步兵部隊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2005年,他和同事們在一次交火中大難不死,逃過一劫。為了展示伊戰成果,布希政府把他們召回國,讓他們在感恩節那天的達拉斯牛仔隊橄欖球比賽中場休息時與碧昂斯等娛樂明星同臺,同時向他們授予榮譽勳章。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將於美國退伍軍人節的那個周末——也就是中國人熟悉的光棍節、淘寶節——11月11日在美國公映。
我們先看片子,,請各位在WIFI環境下,看超清版本!
小編看完預告片感覺爽翻了!
真是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
先拋開什麼 3D+4K+120幀 這些視覺技術不談
單單從預告片裡,,我們就能看到一個邏輯清晰的完整故事
李安估計又要搬一座「小金人」了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 又名 《半場無戰事》, ,預告片是在國外首發的,,有幾家媒體已經開始用「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來形容 《半場無戰事》
《半場無戰事》
《半場無戰事》 根據作家本·方丹同名小說改編,,原著在中國大陸沒有出版發行。,但是因為原著小說被譽為伊拉克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所以小編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何為第二十二條軍規?
二戰期間,,美國一飛行大隊的指揮官,急功近利,想用士兵的生命換自己的升遷,,隨意增加轟炸任務,,書中主人公約賽連原本是個熱血軍人,,帶著從軍報國的心當上了轟炸手中尉,,然而慢慢地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不想升遷,也不想無謂的犧牲,,只想活著回家。。
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準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 同時又規定,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免飛申請的,屬頭腦清醒者,,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約賽連終於明白了,第二十二條軍規原來是個騙局,是個圈套,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
《半場無戰事》 則是在「二十二條軍規」這個概念上,通過一名年輕的伊戰士兵慢慢過渡到關於戰爭實質與國家真相的故事。
其實從商業片的角度去看, 《半場無戰事》 不算一部好電影,,故事也十分平實,,一名年輕的美國士兵參加了伊拉克戰爭,,回國後成為了戰爭英雄,。卻因為參加了一場盛典引發了自己的心靈危機。
比利·林恩是一名參加了伊拉克戰爭的19歲德州騷年,,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3分43秒的激戰,,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
行動雖然失敗,,但機緣巧合下比利卻成了英雄,。他自己也說——這感覺其實蠻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比利與一位士兵的對話也印證了這一點
這下死定了
你說什麼?
失敗卻成為英雄——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 「戰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預告片裡出現了超讚相似性剪輯,,年輕的比利表情緊張的走向他的榮譽盛典,,從他的神態上看得出比利的心情絕對不輕鬆,,這時候鏡頭突然剪切到比利回家的場景,,暗示著比利·林恩面對家人和面對榮譽都倍感壓力
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未免太沉重
這種沉重的心情可能來源於戰友的逝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細節,,葬禮上為死去的戰士鳴槍,,一位士兵的戰爭後遺症讓他不自覺的抖動了一下——
注意後排中間那個士兵,,正所謂名牌看邊角,,一個優秀的電影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當中,,對戰後老兵的這種細節刻畫,我相信電影裡應該還有很多。
一位看似高官的人對比利說: 「比利,你的故事已經不再屬於你了,而是全美國人的故事了」
歌舞昇平的慶典和不堪回首的戰爭混剪在一起。
到了預告片的最後,,比利的姐姐一句話貫穿了這部片子的主線
把一個先行預告片拍的像正片一樣精彩,,人物性格豐滿,,敘事劇情清晰,,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可貴描寫的恰到好處,,李安真不愧為大導演,,也祝 《半場無戰事》 再為李導兒拿下一座小金人
1991年2月出生的英國演員喬·阿爾文有幸被選中成為飾演比利·林恩的人。
如果我們回溯李安的電影,我們會發現,李安一直不太依賴於成名的大牌演員,而通常會根據創作的需要,選擇自己的心頭好,這從《製造伍德斯託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體現得特別明顯。
李安的電影,核心一直都是李安自己。
李安說: 電影的故事是假象,,電影是導演個人與觀眾的溝通,,你的心怎麼給觀眾,,觀眾看到故事後再如何從自己出發做自己的想像。。如何通過故事的假象,,與觀眾在黑暗中做默默的溝通,,才是自己作為導演要做的事。所以,,故事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導演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