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收官僅過去4個多月,第二季就順勢播出了。第一季現象級大熱的成功自然給第二季節省了不少宣傳費。
播出兩周後,有人唱衰這季浪姐,認為浪姐2與第一季的女性話題和立意相差甚遠。目前的討論度和看點都顯得不足。是節目組呈現疲態,還是觀眾疲態了?
從參賽名單上就不難看出,這季的姐姐與第一季有強烈的「對標感」。
一個大姐大的人物,分別是第一季的寧靜和第二季的那英。一個絮絮叨叨的國民大齡甜美女神,分別是第一季的伊能靜和第二季的楊鈺瑩。走中性路線的,第一季的李斯丹妮和第二季的蔣璐霞、張馨予。幾個顏值擔當,幾個vocal,幾個北舞的dancer、幾個沒落的選秀歌手。
標配的人物和人設讓觀眾發現熟悉的套路,少了新鮮感和豐富性,卻沒有第一時間發掘出第二季新來的姐姐身上的特質性和獨有的光彩。
對節目組來說,複製性的工作是一張安全牌。觀眾的口味難以捉摸,因此將他們去年的口味進行分析和照搬,主體不動,舞美、服裝等細節升級,正如同每一年的蘋果發布會。從商業角度來看是一種正確的做法,但從創作來看,並不是一個有膽識有創新的方式。
二三線女明星的翻紅意圖也引人猜想。如果說第一季是一種未知的嘗試,那麼第二季許多讓觀眾們完全陌生的名字,完全陌生的臉龐,功利心難以藏掖,又尤顯能力不足。
還記得第一季的第一期播出,一些名句金句深入人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寧靜靜姐的那句「還要我自我介紹啊?那我這幾十年不白幹了嗎?」這樣又颯又自信的話語。
而這一季的姐姐們在自信力上大打折扣,緊張、侷促,哭成一片,影響自身的舞臺表現。
究其原因,發現第二季的首期排位賽更嚴苛的賽制,可丁可卯的評分機制,讓姐姐們被押上一個固化的賽道,被放置在一個「被凝視」、「被審視」的位置上,這如何讓人不緊張?即便有再強的業務能力,也會讓人產生不安感。
安又琪的舞臺失誤和她「高開低走」的星途被製作團進行一番居高臨下的指責。她個人經歷種種冷暖自知的部分,她無法申辯。
阿蘭強大的天賦、業務能力和她「懶懶」的性格本來有趣獨特,也被製作團鞭策和苛責,在節目中被訓哭。
拼搏上進就是人生的唯一正解嗎?狼性競爭就是浪姐傳達的價值觀嗎?
目前看來只有吉克雋逸這個辣妹始終表現出個性和強者風範。另外胡靜也傳達出一種暗藏的女性力量。
浪姐來到第二季,30+姐姐團的定位卻仍然模糊不清。
究竟是要打造年齡在30+,卻和20歲上下女團一樣唱跳俱佳、長相標緻的女團,還是發掘出真正多元化的群像。究竟要獨立女性的專注和自我,還是媽味、妻味不斷的輸出。
找準這個定位就是瞄準一個市場。文案中的口號雖好,主題曲裡的歌詞雖好,在實際的播出節目中仍有種種背離。
我們期待乘風破浪的姐姐更好,便是在期待女性命運的改寫。期待它探索出更清晰的走向,就是在期待女性立場的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