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賦的孩子
都容易被父母耽誤
近日 ,劉歡在2019年長沙節目《歌手》的「歌王衝刺夜」中,得了冠軍。
與此同時,他對女兒的教育也成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他說:
「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後悔小時候沒強迫她學音樂。」
劉歡曾不次一次在採訪中說起女兒的教育,他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
在提及女兒的音樂天賦時,兩次說到了「後悔」二字。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著所謂的「快樂教育」原則,覺得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他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是不願練琴的人,於是他們對女兒做了妥協。
如今的他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劉歡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
「其實你迫使孩子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不少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都會有一個「三分鐘熱度」的現象,今天想學拉琴、明天夢想成為一名畫家,後天又幻想能腰系黑帶打遍天下無敵手。
夢想的時候很積極,一旦接觸枯躁的學習和訓練時就立馬打退堂鼓,明明是自己哭著喊著要學,最後卻是每到上課都像要上刑似的。
結果多半是父母讓步。
一方面,看著孩子被逼著受罪,心疼;另一方面,我們也樂得一時輕鬆。
眼下看是皆大歡喜,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跟別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才發現其實孩子在某方面是有一定天賦的,卻這樣被被耽誤了,一切都為時已晚。
真正快樂的人生都很貴
需要汗水澆灌
一位清華教授說:
「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第一大天性是好玩,完全沒有控制的自主能力,父母如果沒有多加引導,甚至在必要時強制執行時,無疑就是給孩子打開了一個放縱的缺口。
女兒樂樂小時候曾學過一段時間芭蕾舞,訓練時要壓腿,每次都哭著跑出舞蹈室,這樣幾次下來,就乾脆再也不去了。
後來又學過跆拳道、鋼琴、畫畫、吉它,但都沒有一樣堅持下來。
小學六年級時,她參加了市裡的小記者團,有一次小記者晚會,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兩個能拿得出手的特長,在臺上盡情地展示,唯有她默默地低著頭坐在臺下。
那晚樂樂哭得很傷心,這種自卑感影響了她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後來在寫作班獲得了好幾個獎項才慢慢找回自信。
真正的快樂教育是讓孩子從學習的成就感中獲得,不是放棄學習的一時輕鬆。
蔡康永曾經說過:
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一輩子真正學習的有效時間也就幾年,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抓住才能受用終生。
真正的快樂人生都很貴,需要足夠的汗水才能澆灌出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不可能一輩子為他負重前行,孩子們的及時行樂是有限的,只有讓他們掌握生活的本領才能自由掌握人生。
別人家的孩子
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曾提到: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怕像朗朗和周杰倫,有再高的音樂天份,面對喜歡的鋼琴也會害怕枯躁的練習,全靠父母監督,嚴格要求才沒有白白浪費他們自身的天賦。
易烊千璽的母親曾在一次受訪中流著淚說:「應該沒有幾個人可能經歷過,我跟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在觀眾眼裡,易烊千璽簡直就是全才:
鋼琴、架子鼓、笛子、吉他……一個人組一支樂隊;
民族舞,街舞,拉丁舞……一跳起來驚豔全場;
書法,國畫,跆拳道,魔術……順手拈來;
……
這活脫脫就是「別人家孩子」的標準版本,但卻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2歲隨父母進京,踏上學藝之路;
5歲開始跳舞生涯;
13歲出道前,任何人們聽過的、能想到的培訓班,他都參加過。
他家不富裕,只能住郊區,從家到舞蹈室,往返要4小時。
上學後,他每天6點起床,擠2小時地鐵去上課,下午坐公交去學舞,晚上坐末班車回家。吃飯、寫作業都在車上解決。
媽媽隨身帶的一塊板,是他寫作業的課桌,如果在車上作業沒做完,凌晨到家後繼續完成。
有天賦的孩子就像一塊璞玉,不打磨不成器,父母的堅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堅毅。
所謂「逼」孩子,其實是讓他們把握住最好的學習機會,控制孩子貪玩的天性,在學習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尊重孩子的興趣
但不要給得太容易
不少人認為,劉歡之所以後悔在對女兒的教育沒有堅持,只是因為太過崇尚快樂教育。
那麼,要想孩子成才就是要儘量「逼」孩子嗎?
「逼」孩子成才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就像烹飪一樣,懂得掌握好火候,孩子才不會向著希望的相反方向發展。
應以尊重為前提,這裡說的尊重,不是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而是要根據他的喜好和天賦來為他選擇堅持的學習方向。
蔡康永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曾看過一則廣告:
一個小男孩在房間裡偷看踢踏舞表演被爸爸發現。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送給他一個盒子,小男孩興奮不已,以為是舞鞋,可是沒想到,是一套跆拳道服。
隨之而來的是每天艱苦卓絕的訓練。
小男孩不懂爸爸的用心,卻咬牙堅持,直到贏得跆拳道比賽那一天,爸爸又送給他一個盒子。
小男孩打開一看,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舞鞋。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爸爸的用心良苦,為什麼要逼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跆拳道。
爸爸最後說了一句話:「我尊重孩子的興趣,卻不想讓他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
深以為然,孩子對喜歡的東西感興趣是天性,要忍受得住長期而艱苦的枯躁學習,除了父母的硬性逼迫,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懂得努力的意義。
《刻意練習》這本書裡講過,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曾管理一個研究項目,該項目研究不同領域和行業中許多傑出人物的童年。
結果發現:這些傑出人物在孩提時代,其父母曾想盡各種辦法防止他們半途而廢。
只有得來不易才會倍加珍惜,不容易出現半途而廢的心理。
在成全孩子的學習追求時,我們不妨設置一點難度,讓孩子自己通過努力爭取學習機會。
經歷成長的「陣痛」
才能贏得美好的未來
不讓孩子對自己喜歡的事半途而廢,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們懂得一個道理:
所有你羨慕的人,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艱苦訓練,才能成為現在人人尊敬和喜愛的樣子。
當孩子因為欣賞芭蕾舞演員的美姿而愛上芭蕾舞時,我們需要將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真相告訴孩子。
令孩子從欣賞演員萬人敬仰的舞姿轉而敬佩她們無畏無懼、為堅持自己熱愛的舞蹈而不停艱苦訓練的精神。
為著理想而奮鬥需要從實際出發,只有看透表面光鮮靚麗,才能接受背後要付出的艱辛。
再者,父母的堅持很重要,在幫助孩子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比孩子更加堅定,並且從一開始就要樹立規矩。
餘世維是培訓界之神,他培訓的人超過韓國總人數,走過的行程可繞地球30圈。
但他說所有成就,都比不過養育了兩個聰明、情商高、能力強的女兒。
他育兒有套「盆景理論」,教孩子像做盆景,小樹苗剛長出來,枝條柔軟可塑性強要及時塑形,不能等枝粗條硬再去矯正,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折斷枝幹不能成型。
他說管教孩子要「狠心不怕流淚」。
他兩個女兒很小的時候愛看電視,到飯點仍不吃飯。他便讓妻子不必留飯菜,把零食也收起來。
女兒半夜餓得受不了,哭著求媽媽煮點吃的,他讓妻子狠心拒絕,硬讓女兒乾熬到早餐。
手段雖然「殘忍」但結果可喜,此後一到飯點,女兒不管在做什麼必定坐到餐桌。
孩子的每一次改變都需要父母的堅持,有時傷害是難免的,但於孩子整個人生來說,這只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
只有讓孩子經歷成長的「陣痛」,才能為他們贏得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裡,你我共勉,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書,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