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一行來到磐石市煙筒山鎮大黑山村時,村部裡正在進行一場帶貨直播。「三低」營養面、小米鍋巴、彩虹面……兩位主播加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對著鏡頭你一言我一語地介紹著產品。
「為了提高木耳、玉米的附加值,我們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積極與企業合作,為他們提供生產原材料。此外,我們村還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幫企業銷售產品,每賣出一份,村集體就有2毛錢的收入。可別小看這2毛錢,從2020年1月份到現在,已經為村集體增收4萬多元了。」大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闞閱告訴記者。
2016年,大黑山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村集體帳戶可支配資金不足500元。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村裡如今形成了以蔬菜產業園區、育肥牛養殖、光伏發電三大支柱產業為主,木耳種植、蜜蜂養殖、梅花鹿養殖、林下溜達雞養殖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是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截至目前,村集體實現累計收入78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50元,35戶75人全部脫貧。
和這場直播帶貨一樣,大黑山村近年來的扶貧事業開展得有聲有色。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村裡逐漸改變了靠政策、靠幫扶、靠專項資金的思維模式,轉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脫貧攻堅事業,不斷催生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和我們村合作的這家企業為了保證原材料質量,在春耕備耕期間,無償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等農資,收穫時再以高價收購村中的玉米、木耳,由此能為村裡的貧困戶增收四五萬元。」闞閱介紹說。
村民帶著技術和資金返鄉創業,匯成了大黑山村脫貧致富的另一股動力。
2017年,村民張金和帶著製作木耳養殖菌段的技術返鄉創業,建立了木耳種植園,如今已建成菌室1600平方米,地擺木耳面積1.5公頃,產耳3萬餘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80萬元。他還在村裡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合作社,通過優先聘用貧困戶在園區務工、流轉貧困戶土地入股等方式,讓貧困戶享受到「入園區務工有薪酬、自願入股有分紅、產業風險有保障」三重紅利。
2020年初,村民馮寶良和劉偉返鄉創業,分別新建了一座投資400多萬元、年出欄3000頭的養豬場和一座投資300多萬元的養鹿場。
據介紹,從2019年末到現在,大黑山村吸引各類社會資金近1000萬元。
村民賈寶財20多年前因意外墜崖落下了四級傷殘,家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伴隨著大黑山村脫貧攻堅的腳步,賈寶財承包了蔬菜大棚,還在養牛場和木耳種植園打工。得益於村裡的扶貧項目和國家的好政策,賈寶財以辛勤的雙手漸漸擺脫貧困,最多時一年掙了20多萬元。
「依託於新建的養殖場,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將村民轉化為農業產業化工人,讓他們有『三險一金』,有社會保障,從根本上切斷『窮根』。」談到未來,闞閱充滿期許。
(原標題:大黑山村的脫貧致富路)
(責任編輯:張偉嘉_jl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