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目犍連尊者證得六種神通時,想報答父母的養育深恩。他用天眼看見母親,因造惡業墮落餓鬼道中,受饑渴、火燒的極重罪報,身體醜陋,皮骨相連,口吐火焰,倍受煎熬,苦不堪言!
尊者目犍連,雖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但用盡辦法始終無力救度,罪根深結的母親!
尊者目犍連趕緊祈求世尊,設法救度母親,並依佛陀教導,在七月十五佛自恣日,用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的用品,供養十方自恣眾僧。
以此功德力,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願力、威神力加庇,終於救度出餓鬼道中的母親。
從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了超度七世父母的盂蘭盆節了。
「盂蘭」是印度語,譯成中文為倒懸(頭向下吊著),比喻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極苦!
「盆」,是盛食物的清淨容器(泛指一切如盤、碗、桶等容器),意思是說,用盆裝各種潔淨的百味美食,恭敬供養十方自恣僧眾,以此解救眾生極重的痛苦。因此,盆又指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一切供養。
盂蘭指極苦,盆指解救,合起來就是「救苦」的意思,換句話就叫「盂蘭盆」。
七月十五日,僧眾聚會,自恣、受供、發願,解救極苦眾生,所以叫「盂蘭盆會」。
此日既是僧眾證果日,又是眾生離苦日,喜比過節,成為相沿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所以又叫「盂蘭盆節」。
在印度,夏天的雨季長達四個月,溼熱多雨,樹木花草生長茂盛、蚊蟲鼠蟻繁殖眾多,外出恐踐踏植物、誤傷生靈、或因避雨,威儀不整,遭世人或外道譏嫌。
所以,佛陀制定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為安居之期。
在此期間,出家人不隨便外出,聚居一處(寺院),精進修持,稱為安居,因在夏季,所以又叫結夏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之日稱為解夏、過夏,並舉行「自恣」(批評與自我批評)。
三月之中,僧眾互助、精進修持、道業增上,很多都證得了聖果。
佛在「解夏」日,看到出家弟子道業成就、智能顯發,非常歡喜、安慰!
因此,解夏這天叫「佛歡喜日」,農曆七月叫「歡喜月」。
佛說:這些安居僧的威神力、慈願力,大如汪洋!
如果有人象目犍連尊者一樣,發心供養安居僧,不僅能讓在世的父母、六親,多福、快樂、長壽、健康、平安……
而且能讓過世的七世父母、眷屬,脫離三惡道的痛苦,生天享福,衣食自然。
農曆七月並非鬼月或鬼節,而是佛教的新年(僧伽因解夏增一年僧臘)、吉祥月、歡喜月、報恩月、教孝月。
因有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事跡,僧眾結夏、自恣、證果法喜和慈悲普度的威神、眾生修福離苦的喜慶。
寺院多用「香、花、燈、水、果、食」等,供佛與僧,同時通過普佛、誦經、禮懺等多種方式方式,舉辦冥陽兩利的盂蘭盆會。
(圖片拍攝於2019年大靈巖寺盂蘭盆法會
攝影人:清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