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大腳馬皇后,今天接著說一說另一位賢后,徐氏。
明朝的皇后大都出身不高,主要是怕外戚幹政,也因為開國皇后賢明,下令不以出身論高貴,選皇后選賢不選美。
反觀明朝的歷史,出身最高的皇后就是成祖的徐皇后,她是大將徐達的長女,真正地將門虎女。
徐達的出身也不算好,跟著朱元璋拼命廝殺建立明朝後,被封為魏國公。他及其重視兒女們的教育。
長女徐氏自幼聰慧,看過的史書過目不忘,不僅熟讀女德,對軍事類的書也顯示出濃厚的興趣。而且待人接物文雅有禮,見過的人無不稱頌。美名傳到了馬皇后耳中,跟朱元璋建議讓兒子求取。
朱元璋認為四子朱棣性格狂暴,須有賢淑之妻時時規勸。隨後向徐達提議兒女聯姻,徐達當即應允叩謝。
徐氏14歲時,和朱棣成親,被封為燕王妃。她很有婆婆馬皇后的美德,簡樸不張揚、對丈夫體貼做事謹慎,很受公公婆婆的讚賞。
自幼長在美麗富饒都城(南京)的徐氏,婚後不得不跟隨丈夫,遠去寒冷乾燥的北京就藩。她毫無怨言,在冰冷的北國之地,為夫君朱棣帶去家的溫暖。
她和朱棣共生有三個兒子,四個女兒,除此之外,朱棣只另有一子一女,其中最小的兒子早夭。也就是說,朱棣的子女基本都是徐氏所生。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朱棣和徐氏伉儷情深。
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他即位後,面對各個手握實權虎視眈眈的叔叔們,他聽從近臣建議,開啟了削藩政策。就是為了防止藩王叔叔們造反,削弱他們的權利,順道在把他們殺了或者囚禁。
當時,對新皇威脅最大的,就是手握重兵駐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為了防止被殺,朱棣用了最傳統的方式迷惑侄子建文帝:裝瘋。
夫君裝瘋,少不了妻子的大力幫忙和掩飾。朱棣為了演得逼真,什麼披頭散髮、衣冠不整、胡言亂語都是低級的,他跑到豬圈裡和豬同住,跟狗搶食。
白天,瘋子朱棣到處丟人現眼,夜晚,朱棣在府邸的地下室裡,打造兵器,訓練將士。為了掩蓋打鐵的聲音,院子裡養了很多公雞和大白鵝,利用它們的叫聲分散雜音。
妻子徐氏看在眼裡,很是心疼。但聰明的她極力掩蓋自己的情緒,配合丈夫全方位表演。充分顯示自己是個家禽養殖能手。夫妻有效地蒙蔽了皇帝派來的監視官員。
經過臥薪嘗膽般的忍耐和充分的準備,朱棣終於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從北京出發,向南京進攻,史稱「靖難之役」。
其實藩王造反歷史上數不勝數,但真正能取得勝利的,太少太少。論兵力,朱棣比侄子建文帝差了很多;論民心,朱允炆是得到先帝欽點的繼承人,朱棣是個謀逆的反賊。但朱棣為什麼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這其中,燕王妃徐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徐氏的娘家駐守南京,其父徐達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徐氏的弟弟徐慧祖承襲爵位,他英姿非凡、身居高位,宮中的很多秘密及動向,都盡在眼底,在和姐姐徐氏的家書來往中,或許會無意中透露了一些機密。
這也是當朱棣謀反時,建文帝對徐慧祖極為忌憚和猜忌,明知他才能超凡,卻不肯重用,直到明軍節節敗退時,才被迫啟用他。
弟弟和夫君在前方對壘,徐氏在後方也是心急如焚,兩邊都是她的親人,她當然希望兩邊俱好,誰也不要受傷。
不知道為什麼,寫到這裡,我想起了那些夾在母親和媳婦之間,受夾板氣的男人。女人結婚後,心分成了兩瓣,男人結婚後,為何嘗不是如此?世人皆苦,誰也不容易。
好在很快,徐慧祖就被建文帝召回,留在南京,失去了自由。這樣,徐氏的心也不用那麼揪著了。
在一次戰鬥中,朱棣失利外出尋求救援,明軍將領以為主帥不在,是偷襲的好時機,就帶著大軍來到北京城下,做好了一舉攻下城池,這些就立了大功。
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萬分危急時刻,燕王妃徐氏親自穿上鎧甲,召集城中的軍士、婦女一起抗敵,她親自上陣部署指揮。結果是業餘的弱女子徐氏,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意志,頑強地把專業的強壯的將領抵擋在城外,抗住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直到朱棣帶著援軍趕到。
靖難之役勝利後,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登基為帝稱永樂,同年,封徐氏為皇后。徐皇后的弟弟徐慧祖躲著不見永樂,殺了無數建文舊臣的朱棣,對這位戰場上的敵人,朱棣不但沒有怪罪,還在他去世後,讓他的兒子承襲封號。朱棣這樣做,很大程度是為了照顧愛妻徐氏。
徐皇后位居中宮,承襲了婆婆馬皇后的美德,對人和善、生活簡樸。朱棣後來有后妃20多人,在徐氏人老珠黃之際,還有很多各國送來的妙齡公主,但朱棣的心,始終在徐皇后身上。在他心裡,只有徐氏是他的妻子,其他的嬪妃,只是為了襯託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沒有意義。
做了五年的賢德皇后,徐氏身染重病,為了救她,戎馬一生的朱棣,竟然去自學醫術。最終,45歲徐皇后還是離開了深愛她的丈夫。皇后死後,朱棣輟朝一百天,穿素服一年。此後,再也沒有立過皇后。
為了死後與愛妻葬在一起,朱棣下令,皇后棺槨暫不下葬,也沒有在南京修建陵寢,那是因為他已經決定遷都北京。
徐皇后去世兩年之後,位於北京昌平的皇陵開始動工,從陵寢吉壤選定,到陵寢建好後,共用了四年,直到1413年,徐皇后的棺槨才從南京運至北京,葬於最大陵墓---長陵中。
徐氏,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后,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她出身高貴,聰慧善良,一生經歷風浪,為丈夫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世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