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平凡,好在還有科幻

2020-09-18 世紀文景

變化即未來對人類生活的入侵過程。

——阿爾文·託夫勒《未來的衝擊》

今天編輯部的午休話題依然是《信條》。

電影《信條》劇照

這部電影上映兩周以來評價褒貶不一,但熱議一直沒有停止。有人洋洋灑灑寫出萬字小論文論證電影中的「熵減」狀態到底能不能產生時間逆行,也有人說它根本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爆米花電影,而編輯部的科幻達人早已給我們列出了從H.G.威爾斯《時間機器》到阿西莫夫《永恆的終結》的一長串關於時間旅行的科幻小說書單,更從「未來已向我們宣戰」一句臺詞引發出阿爾文·託夫勒的「未來衝擊論」和海因萊因的未來史系列。

海因萊因「未來史」系列之《出賣月亮的人》

從劉慈欣和郝景芳接連獲得號稱「科幻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到電影《流浪地球》的巨大商業成功,近年來人們似乎忽然發現,「科幻」這個原本以為小眾的文學類型其實有著如此廣泛的受眾。進入2020年,飛速變化的世界更讓很多人產生了「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成真了」的感嘆。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科幻研究界的權威學者詹姆斯·岡恩就在他的科幻史巨著《交錯的世界》的開篇談到,「世界已經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而在為2020年出版的《交錯的世界》中文版補充新的章節時,他仍然這樣認為。

《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

世界已經追趕上了科幻的腳步。21世紀的我們已建造了宇宙空間站,探測火星的表面;在軌道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擴充了對宇宙的了解,通過巨型加速器分辨出了最小的分子結構;我們克隆出了羊和豬,轉而討論是否應該複製人類;我們消滅了天花這樣的疾病,卻又發現了足以消滅全人類的新型疾病;我們在網際網路上做買賣,與人交流,網絡讓我們能與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保持聯繫……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2020)

人們向科幻作家提出的問題已經從「你們這些瘋狂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變為「事到如今,你們還能寫什麼呢?」

作為從科幻的黃金時代一路走來的科幻作家、編輯和研究者,詹姆斯·岡恩認為,科幻小說與現實世界一直在彼此追趕。在《交錯的世界》中,他把科技的發展與科幻文學內容、題材的發展關聯起來,又把印刷術、出版業、電影電視劇和科幻迷文化的發展與科幻文學形態的發展關聯起來,梳理出多個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的世界,並用這些世界的邊界,勾勒出科幻小說的線條。這樣,無論世界怎樣變幻,科幻小說又將如何轉變,我們仍然可以從森羅萬象中辨認出它的樣貌。

詹姆斯·岡恩(1923— )

科幻小說是關於未來的文學。

當科技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未來取代歷史成為人們決策的嚮導,即將發生的事情變得比已經發生的事情更為重要,科幻小說便出現了。

科幻小說家曾被世人稱為預言家,他們熱衷於在小說中描述還未來到現實世界的神奇新事物——潛水艇,飛行器,坦克,原子能,太空旅行,整容術,無線網絡,自動販售機……當然,也熱衷於預示未來的危機,甚至阻止未來的到來。

H.G.威爾斯《陸上鐵甲艦》(1903); 現代坦克(1914)

生態問題,人口過剩,機械化戰爭的種種可怕之處,核能的濫用,人工智慧的威脅,社會對人的洗腦……所有這些,早在其他人將它們視作問題之前,就已成為科幻小說家譴責的對象。

傑克·威廉森《無所事事……》。在智慧機器人高度發展的世界裡,人類最終落到無事可做的地步,甚至不能表現出沮喪和不快,因為機器人外科醫生學會了腦葉切斷術(1947)

科幻小說基於這樣的理念: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變化,人類要麼自己去適應環境,要麼就讓環境適應人類,否則就會走向滅亡。而這正是阿爾文·託夫勒創作於1970年的暢銷書《未來的衝擊》的主題:

變化的狂流是如此強大,它掀翻了體制,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的根枯萎。變化即未來對人類生活的入侵過程,我們必須對它加以仔細審視,不僅要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也要從親身經歷變化的活生生的人的角度。

在託夫勒看來,能夠讓人們對未來衝擊產生免疫力的,就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一種拓展思維的力量,可以用來培養人們預測未來的習慣。我們的兒童應當學習科幻作家的小說,不是因為這些作家能夠讓他們了解宇宙飛船和時間機器,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引領那些年輕的心靈去探索政治、社會、心理、倫理事務的叢林,這些是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必須面對的。

科幻小說是變化的文學。

在科學時代到來之前,作家們為了讓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看起來真實可信,總是把故事的場景設在遙遠的奇異國度。

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中的勒皮他(Laputa)飛島

宮崎駿《天空之城》(Laputa: Castle in the Sky

工業革命讓大眾認識到科學技術帶來了不可逆的變化,創新的齒輪開始加速。

科學與哥特小說的結合帶來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人類創造人造生命」自此成為科幻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

電影《弗蘭肯斯坦》中的怪物

發明與發現爆炸式湧現的年代誕生了儒勒·凡爾納,成功地讓科技成就成為小說的主題,描述未來和即將發生的奇蹟。

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中的「未來特快號」(1865)

阿波羅14號起飛(1971)

商業的發展催生了廉價雜誌的興起,科幻小說得以以雜誌為載體,邁入黃金時代。科幻小說的定義被拓寬,一批對科幻小說的創作方式和內容有著不同想法的作家湧現出來,範·沃格特創造了科學神話,西奧多·斯特金對身體缺陷和人類禁忌的探索打破了科幻小說題材的約束,羅伯特·海因萊因撰寫了關於今後兩百年的「未來史」,阿西莫夫將作品背景置於太空之中,並創造了一個未來帝國……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雜誌《驚奇故事》的創刊號(1926)

艾薩克·阿西莫夫

愈加繁榮的科幻世界讓更多先鋒的創作者加入進來,帶來一股強勁的「新浪潮」。他們以種種努力試圖改善科幻小說的文學和文體質量,更加關注人類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時的情感和困惑。

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女性主義科幻的代表作(1969)

在科幻小說的定義更加複雜、與其他類型文學甚至主流文學的分界越來越不分明的今天,科幻小說贏得了更好的銷量和評論界更多的關注,而它的範圍已經擴展得太廣,任何總結和概括都有過度簡化之虞,那些曾被認為太過異想天開而不該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如今已見怪不怪。大家對人類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或人類生存條件是否可以改善,不再有統一的答案。而科幻小說仍在不斷改變,試圖尋找自己的定位。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它已如火箭一般飛速進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描畫著想像的新領地,進一步擴張人類可能完成的事業的前沿。

阿西莫夫、劉慈欣作序,雨果獎特別獎獲獎之作

當代世界科幻界公認權威詹姆斯·岡恩經典著作

《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

[美] 詹姆斯·岡恩 著

姜倩 譯

梳理科幻小說發展脈絡

五百幅經典圖片全彩呈現

特別收錄

著名科幻學者吳巖《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世界兩大科幻獎項「雨果獎」「星雲獎」歷年獲獎名單

相關焦點

  • 劉慈欣科幻文創來了!從生活的細微處,進入大劉的科幻未來世界
    我們多以平常人來到這世上,走平凡的路,做平凡的事,但是在困難面前,人類總是悲愴而不屈!正如劉慈欣作品中所體現的那樣:「科幻是一種信仰,是人類創造美好未來宏大努力的一部分。」 在夏夜裡,用它喝著冰闊樂,整個杯子變成一個流光溢彩的小宇宙,還有比這更帶感的事嗎?
  • 周國平: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
    親自迎來一個小生命,這的確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反省的機會,使我們的生命得以淨化。我們平時生活得太複雜了,做的許多事情和生命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當然,既然在社會上生活,這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我們應該經常尋找機會,讓自己回歸生命的單純,體會一下生命本真的狀態。在嬰兒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狀態,我們自己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單純的生命。
  • 華晨宇和「他」的平凡之路,卻是如此不同
    普通的一個周末,平凡的後海街頭。「周末好「隨著音樂的響起「你還記得嗎?夜幕如何降臨。」這句歌詞喚起了多少人的記憶,關於樸樹的記憶。他有太多太多好聽的歌,但卻是《平凡之路》讓我們再次接近樸樹,聆聽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感受。樹先生是一個不太喜歡說的人,也許是活的太陶淵明,長時間的獨處使他不太喜歡說,卻能將感受都賦予歌中,讓歌代替他完成與大眾的溝通。《平凡之路》太符合他的氣質了。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抬頭,我們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
    眾所周知,科幻類電影一直是國產電影的一個短板,但國內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類小說《三體》卻是世界級別。所以說問題不是沒有好本子,而是沒有好機會。這次大劉的《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果然沒有讓人失望。而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未來,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卻一點也不智能。
  • 《平凡的榮耀》代入感超強!無學歷無經驗,職場生活就是如此現實
    比如說 富二代、學霸等等一些不平凡的人設。但在《平凡的榮耀》當中,作為男一號的白敬亭卻飾演了一位無學歷、無門路、無經驗的職場「三無「小白-孫奕秋孫弈秋做過外賣騎手、餐廳服務生、客房清潔員與快遞派送員……雖然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崗位卻有基層與核心之分,孫弈秋所從事的崗位無一例外都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的,也就是純靠體力辛苦掙錢的行當。
  • 平凡的世界:生活雖平凡無味,精神追求卻永不停歇
    孫少平渴望實現人生理想以及追尋美好的愛情,於是在平凡的年歲中不斷摸索,鑄就了一番不凡的生活。作者竭力在我們面前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村莊生活,但在這段生活由不同的人物的一生組成,有平凡的也有不平凡的,但最終歸於平凡。
  • 平凡本是生活的底色,懂得接受平凡,生活才會更有煙火氣
    文|沐蕾圖|網絡生活,不一定是熱鬧,懂得接受平凡,擁抱平凡的生活,才能經營溫暖、平靜、長久的煙火氣。 也許是因為平凡太普通,總是在平凡中掙扎,已經看不到平凡生活裡那些更接地氣讓內心有觸動感的事情。也許是不甘於平凡,一直都想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對於所謂的平凡生活總是不屑一顧。
  • 平凡的生活才是偉大的
    之前看朋友圈的時候,看到每個人都過得光鮮亮麗,心裡由衷地羨慕別人精彩的生活。可其實,我自己發朋友圈也是經常發旅遊或者購物的狀態,這在別人眼中又何嘗不是光鮮亮麗。而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不過都是一地雞毛而已,只是沒人會把自己的雞毛展現給你看。冷暖自知。輕飄飄的四個字,道出了人間辛酸。
  • 平凡的生活是什麼
    平凡的生活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想可能是順心的工作,下班後自由的支配時間,娛樂、看看書、看看電視、安靜的讀一本書。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不承受太多壓力,內心滿足而舒暢。也不用去在意別人有什麼,幹了什麼,多麼努力。
  • 《平凡的世界》又臭又長,卻為何有如此成就?北大教授說出真相
    《平凡的世界》又臭又長,卻為何有如此成就?北大教授說出真相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第一次接觸是在我的高中時代,以當時的心智根本體會不到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覺得它又臭又長。沒有科幻小說的天馬行空,沒有武俠小說的盪氣迴腸,很好奇。大家是怎樣把這樣一本平平無奇的書讀完的。
  • 為什麼科幻小說家如此擅長預測未來?
    科學大多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解釋,而科幻作品關注的是未來的人類生活。年,它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爾斯·克拉克的同名小說,電影劇本由克拉克本人和導演庫布裡克共同構思,其中也有不少對科技的神預言。亞瑟·查爾斯·克拉克還有一位科幻作家,因為他對未來的預言準到可怕,因此被稱為「發明明天的人」(The Man Who Invented Tomorrow),他的作品除了描述科技帶來的便利之外,也充斥了技術帶來的威脅。
  • 為歌而生的毛不易,源於平凡的生活,怪不得如此受人待見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這個人,他在娛樂圈中非常受人待見,因為他的生活最為貼近平凡。平凡且孤獨的生活毛不易,小時候和我們很多人都一樣,有著較為偉大的夢想,但是後來現實卻給予了他重重打擊。最後毛不易學習了護士這個專業,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忙碌,他的日子過得極其艱辛。
  • 時光裡永不褪色的愛情,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你們
    他們有自己的小孩,小孩也已經成長為一棵大樹,他們的生活裡有過風浪,也有過平靜,正如這數十年間,他們經歷過歷史的洪流,災害的襲擊,還有更多的生離死別。會不會在他們心中某一時刻,就因為夫妻間相互攜手前行的時候的一個眼神,這就讓雙方沉迷。    生活裡的愛情是什麼呢?這常常讓我沉思,有人會因為內心的想法與衝動為對方付出自己的所有甚至包括生命。
  • 推廣|科幻裡的智能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
    如今的智能化已經不再止於家居,它早就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上班與門禁對視,公司門便能自動打開;在超市掃包裝盒的條形碼,商品就能實現比價;去書店找做分揀工作的機器人對話,便能得到心儀的圖書;智慧咖啡廳、茶飲無人售賣處等等,也都在昭彰著智能技術為我們的高效服務。那些曾經在科幻電影裡看到的畫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
  • 《檢察官內傳》平凡生活與不平凡的信念——檢察官沙雕生活
    檢察官內傳》的難得便在於,它展現了平凡人視角中的檢察官工作與生活,並把對諸多話題性社會現象的探討,以舉重若輕的手法貫穿其中。從主角與上司去軍事區偷釣結果被警察發現開始,便註定了劇中的人物都只是頭頂「檢察官」光環的平凡人,甚至連這光環是否存在都值得商榷,因為主角的兒子說他根本沒有告訴同學自己父親是檢察官,理由是檢察官口碑不好,怕被同學嘲笑。
  • 生活不易,我們都很平凡,他唱出了你我的平凡
    生活不易,我們都很平凡,他唱出了你我的平凡見過了人生的跌宕,其實我們只想要聽一聽平凡的故事,曾經唱哭了無數人的他,毛不易,到底是有怎麼樣的故事。當然不是的,這個節目是朋友哪裡知道的,最後決定去參加比賽,只是希望能有人聽他的歌,他想知道自己這個歌到底好不好,別人是不是會喜歡。就這麼一次一次的晉級,微博的粉絲也是從幾十到後面的幾百萬,直到現在他的幾首歌都是榜首冠軍,而他才到後面才知道,自己是參加了一個怎麼樣的節目,當記者有問他,想過放棄嗎?
  • 《未來的未來》:在生活的平凡中找尋那一分確幸
    #未來的未來#一部看似科幻實質上卻是治癒向的家庭作品雖然看似簡單平凡,但我們也可能會不禁聯想到自己。在看著影片中小君嫉妒妹妹撒嬌打鬧時我們也許會感到反感,但我們不也正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小時候與兄弟姐妹在一起嬉鬧的時光,為爭取父母寵愛而做出的努力,不理解父母而產生怨恨……這些不都是我們逝去的時光嗎?
  • 《平凡的世界》為何如此受眾?北大教授溫儒敏:讀者多數是底層
    相信很多讀者在讀完《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後腦海中都會深深地刻下這段話。的確如此,這本小說自1986年12月首次出版之後便成了經典,可謂是經久不衰。不過就在2013年的時候,著名的北大教授溫儒敏卻評價《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底層人」讀的小說。
  • 《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溫柔平凡的生活
    、人們實實在在地生活著。海媛,一場家庭的變故,內心孤獨清冷,但還是接受發生的一切,平靜地生活著。恩燮,溫暖細膩的內心深處也孤獨而敏感,過著簡單重複的日子,每天以泡一杯溫暖的咖啡開始,以書寫晚安書房的日記結束。 這部劇的故事就是慢慢地在生活,溫柔安靜的色調,有許多溫暖真實的人和平凡樸素的日常,但就是這樣的日常一點一點治癒人心。
  • 中國科幻還有救嗎?
    蠻荒時代回顧中國科幻發展譜系的不同階段,這場背水一戰本質其實就是是面對貧瘠物質生活攻堅戰,乏味精神生活的反擊戰,也是面對娛樂商業化大潮的突圍戰。早在1958年中國大陸就有了第一部科幻片《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這個烏託邦幻象故事很超前的寓言了視頻通話、ipad、無人駕駛的飛行車、基因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