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還有救嗎?

2021-02-15 3號廳檢票員工

聊過挺多次了,其實中國科幻電影沒大家想的那麼光明。
科幻本來就是個小眾的東西,市場沒有其他類型片那麼大,好萊塢片子進入中國那麼多年,又已經把大家對於科幻的要求提高到了國際標準。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偏偏還不完善,特效技術的高要求決定了巨大的投資風險,導演想拍,但資方都不敢投,一不小心就容易血本無歸。《流浪地球》有,也應該不是最後一部,但我們要等多久,依舊還是未知。而且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等來的是《上海堡壘》,還是《流浪地球》。所以,最近聽到《三體》廣播劇誕生的時候,結合之前動畫消息釋出時候大家在微博的討論,覺得還挺感慨的。

和《三體》中面對外星勢力不可能勝利的戰役一樣,中國科幻就是在背水一戰中層層突圍的。和大家聊聊中國科幻電影的一路走來和《三體》影視化的歷程。

蠻荒時代

回顧中國科幻發展譜系的不同階段,這場背水一戰本質其實就是是面對貧瘠物質生活攻堅戰,乏味精神生活的反擊戰,也是面對娛樂商業化大潮的突圍戰。早在1958年中國大陸就有了第一部科幻片《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這個烏託邦幻象故事很超前的寓言了視頻通話、ipad、無人駕駛的飛行車、基因技術等等。但從看到吃葡萄治療癌症,登陸月球、火星開始就覺得變味了。直到「公社社員每年可以分配到365頭大肥豬,每頭重達1000斤」這樣的臺詞出現,其中的ZZ宣傳意味不言而喻。現今看來中國的第一部科幻片是建國初期大陸面對貧瘠物質生活的背水一戰。人們用誇張的想像填補餓著的肚子,科幻成了白日夢,也成了反烏託邦鼻祖喬治·歐威爾最不願看到的那種意識形態工具。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後湧入價值觀的衝擊,中國人希望用科幻掀起一場精神反擊戰。在這之前,《人民日報》剛剛批判了當時具有影史突破意義的《星球大戰》,理由是——反映了美國廣大人民對現實的不滿,他們希望從虛無縹緲的幻境中尋求慰藉。《珊瑚島上的死光》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科幻片,在當時花20萬美金買彩色膠片,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當時的科幻電影人想用一種精神勝利法輸出文化自信,亟待需求一部反映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科學現代化電影

中國科幻的創作源頭,某種意義上來自於那一代很多創作者對國外科幻片的「嫉妒」。

當時的美國科幻還只能作為內參片播放,電影創作者就照貓畫虎進入摸索模仿的階段。他們認為有機關槍、機器人就算是科幻,但這跟《星球大戰》精神內核的差距可是雲泥之別。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工業的黃金時代,科幻這種嘗試也極其不倫不類。

也難怪《銀翼殺手》原著出版的時候,香港街頭還在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娛樂資本再強大,還是逃不過時代局限。

 

曾風靡全港的倪匡衛斯理系列,科幻永遠都和蠱術、殭屍、穿越混亂搭配,就好比牛排配油條、咖啡配水餃,再香也是兩個次元的味道。周潤發、劉德華、黎明都曾扮演過這個東方超級英雄,但沒有一個成為他們的代表作。鬼才徐克、鬼馬王晶、杜sir杜琪峯這些港片大牛都曾試水科幻。要麼是中西合璧,集武俠、玄幻、魔幻於一身的大雜燴炒飯。後來喜劇之王周星馳的《長江七號》也只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兒童親情題材,口碑並不理想。長大後的我們萬萬沒想到《東方三俠》出自拍出《槍火》、《神探》的杜琪峯之手怪力亂神、元素混雜的港臺科幻是娛樂化、商業化陣線上的背水一戰。經歷了多年探索,中國的科幻類型片事業進展仍然緩慢。除了賈樟柯現實題材中那幻想中驚鴻一瞥的巨大宇宙發射器,第五、第六代大導無人染指科幻領域。直到改編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概念應運而生。眾所周知,近幾年來大陸的市場對於好萊塢一直是塊肥肉,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被加入,這個強大的工業怪獸正在學習如何拍出中國人喜歡的美國片。中國電影人多少有點「師夷長技」心態,也試圖把故事內核中國化去拓展屬於自己的市場。比如用行星發動機帶著一塊巨大的石頭流浪,本身就是一個危險而又大膽的設想。流浪的地球打破了中國人作為大陸文明的固有思維,流浪,是遊牧文明和航海文明做出的事。比如片中「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樣非常中國親情化的臺詞,果不其然成了一時間的流行語。比如地下城的中國年,比如推動發動機程序的「春節十二響」,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情懷的體現。前幾天的中國電影金雞獎中《流浪地球》拿到了最佳影片。從「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主題」的評語上可以看出,這部中國科幻片的勝利也是借對了意識形態的東風。然而,緊接著趕鴨子上架的《上海堡壘》就沒那麼幸運了。儘管有上海這個魔都地標陷落的奇觀噱頭,儘管有呼風喚雨的流量鹿晗,但還是更像一個早產兒。倉促趕工的特效缺乏誠意,無聊的上海上空打飛機缺乏創意,三流網文的單戀故事缺乏新意。文本是喊口號式的表達,就連上海陸沉的最大賣點,也成了PPT式的畫面堆疊。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就這麼撲街了,背水一戰被口水吞沒。

這個類型片的市場在一片叫好聲中又迎來了灰頭土臉的沉默。


《三體》會是新時代嗎?

背水一戰的中國科幻步步受限,工業基礎術不完備時無法維持特效後盾,有了資本、技術又要找對題材,否則可能虧得血本無歸。

而現今還要帶著中國特色去面對被好萊塢餵飽多年、審美疲勞的觀眾,更是難上加難。《流浪地球》的成功讓我們對特效技術有了信心,電影工業化之路可以慢慢成長,而好的文本卻是萬裡挑一。如何再次挖掘劉慈欣,讓《三體》以別樣的方式展現,在此之前要深入挖掘這個故事的內涵,本質上正是人類在絕境面前的背水一戰。在我看來,拍《三體》的好和難,都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想像力,第二是人性。舉個例子,《三體》中廣為人知的設定——二向箔,當歌者文明像清理垃圾一樣對地球扔出一塊二向箔後,整個太陽系從三維降到二維,變成了一個平面,這是多宏大的想像。據說是源於一次科幻作家們在杭州的飯桌聚會,大家調侃如果科幻片中杭州毀滅會是怎麼樣?大劉默默的說了一句變成平面之類的話。文明的毀滅竟然像拍扁蒼蠅一樣簡單,猶記得整個太陽系和地球向二維坍塌的悲壯情景,一個母親抱著孩子「變成了一張紙」。這種想像大到令人不寒而慄,但怎麼拍出這種不寒而慄,我自己都無法想像。至於人性,《三體》好就好在「毀滅你,與你何幹」的冷硬宇宙法則下,大劉甚至還能想到用很大篇幅去寫文明的存續,人類在冥王星建立了文明墓地去保護達文西的名畫,在滅亡之時不忘描寫如何保存藝術品。人物也有著極其複雜的多面性,如何在一個影視體量裡兼顧,如何取捨都是大問題。
雖然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風險,但《三體》屬實是一個無論在文本上,還是在視覺畫面上都有著豐富的探索空間的劇作。好在,喜馬拉雅APP此次推出的《三體》廣播劇,在電影畫面的技術壁壘之外找到了一個新穎的途徑。

用聲音刻畫人物、鋪陳細節,把聽覺放在五感的首位,給大腦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間。劉慈欣在廣播劇宣傳片中提到:最好的科幻是用最真實的細節把人類帶到想像力的邊界,聲音可能是最好的載體之一,因為聲音可以提供深身臨其境的細節。廣播劇以六季的長篇幅力圖完整展現原著,故事從《三體》的緣起開講:在第一季中,你很快就會聽到」三體遊戲中秦始皇用三千萬士兵組成「人列計算機」預測三體行星運行的壯觀畫面。牛頓、馮諾依曼、墨子等人物穿越古今輪番出場,三體研究者把古人的智慧線索放在一款遊戲裡,暗喻著外星人的天機。你也會聽到」第一部重頭戲·古箏計劃」截殺降臨派的精彩段落。為了拿到人類存亡至關重要的信息,爭取一擊必殺,劉慈欣設想了一種滅絕性武器——將髮絲十分之一細的納米線布置在巴拿馬運河的水道上,瞬間將人類叛徒的「審判號」巨輪切割成四十幾塊,為人類的背水一戰爭取了階段性勝利。葉文潔絕望的控訴,幽靈倒計時的恐怖滴答聲,災難面前人類的狂熱。這些三體迷耳熟能詳的情節都在聲音的細節中體現,也會讓沒看過《三體》的新粉迅速進入狀態,比文字更直觀、比畫面更純粹。在三體文明的眼裡,人類只是蟲子一般的存在,而蟲子卻從未滅絕。在大眾讀者眼裡,科幻只是小眾的狂歡,但仍能孕育經典。在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上,科幻紀元剛剛開始,我相信也不可能止步於此。聽見《三體》,眺望科幻,在背水一戰中發現想像力的邊界,這一次,三體又來了。長按下圖掃碼點擊閱讀原文,喜馬拉雅App陪你一起,聽這部製作成本過千萬的廣播劇,聽耳朵裡的科幻大片,直抵末日背水一戰。

音樂/Twelve Titans Music - From the Ashes Reborn


相關焦點

  • 《上海堡壘》的沉沒了,中國科幻還有救嗎?
    弄巧成拙大概就是明明是想在上海人民和外星侵略之間築起一座堡壘,卻沒想到在觀眾和科幻電影之間築起了一道鐵牆。牆裡的人哭號嘶喊著表示抱歉,牆外的人翻著花樣的打了一星。但是總要有一些人蹲在牆頭上去看這部上海堡壘,在看到評分奮起直追我心中爛片底線《逐夢演藝圈》的時候,我就翻上了牆頭。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抬頭,我們離美國科幻還有多遠?
    當中國人拯救地球科幻類電影一直以來都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重要一環,不管是末日降臨,還是星際大戰,各類科幻題材電影總會帶有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中國軍人劉培強被夾在兩條路中時,他始終選擇相信自己的故土,最後的犧牲可以說是中國人特有的感性衝動,這也是只有在中國科幻故事中才能看到的。
  • 火爆全球,但是在中國卻鮮有人知的科幻大片還有這些
    科幻片在全球都有非常龐大的觀影受眾,但是在中國喜歡科幻的人卻非常少近幾年,因為漫威DC的火爆才開始慢慢在中國有了「科幻熱」但是中國科幻跟全球的科幻審美並不一樣一些在國外非常火爆的科幻系列,在中國卻鮮有人知,備受冷落。
  • 火爆全球,但是在中國卻鮮有人知的科幻大片還有誰?
    科幻片在全球都有非常龐大的觀影受眾,但是在中國喜歡科幻的人卻非常少近幾年,因為漫威DC的火爆才開始慢慢在中國有了「科幻熱」但是中國科幻跟全球的科幻審美並不一樣一些在國外非常火爆的科幻系列,在中國卻鮮有人知,備受冷落。
  • 《上海堡壘》評分低 中國科幻需要道歉嗎?
    《上海堡壘》評分低 中國科幻需要道歉嗎?參與互動    中國科幻需要道歉嗎
  • 「假繁榮」的中國科幻?|科幻世界|珊瑚島上的死光|三體|科幻小說|...
    10月25日至27日,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極富科幻氣息的重慶,舉辦了盛大的中國科幻人聚會,以劉慈欣為首的百名中國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精英匯聚一堂,召開中國科幻群英會,慶祝中國民間科幻大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誕生十周年。會上,向同獲雨果獎的郝景芳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頒發科幻星雲勳章。
  • 《流浪地球》這4點缺陷,告訴我們中國缺什麼樣的科幻電影
    恰巧是它的缺陷,更激發了我們對科幻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的反思。在【姑娘】我看來,《流浪地球》的這4點缺陷,正好為我們指明了中國科幻電影類型的4個未來發展方向。 1.抽籤進入地下城公平嗎?沒抽到的人怎麼辦?
  • 中國的泛科幻IP,離《星際迷航》還有多遠?
    稱霸九月第一周電影檔的《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引領科幻熱潮,一舉扭轉暑期院線兩個月的頹勢,經典泛科幻IP 的號召力和吸引力毋容置疑。而在同一時期,國內科幻屆也是好消息不斷。從去年首奪雨果獎的《三體》作者劉慈欣到今年憑藉《北京摺疊》再獲獎的郝景芳,雨果獎連番被國內科幻小說家納入麾下。國內泛科幻IP的星星之火,正在越燒越旺。
  • 美隊好基友「獵鷹」科幻新片《少女救地球》
    美隊好基友「獵鷹」科幻新片《少女救地球》 時間:2019-01-10 15:04:53 來源:3DM編譯 作者:文樂生 編輯
  • 《花木蘭》4.7分,還有救嗎?
    9月5日,網友意外地發現距離中國首映還有近一周時間的《花木蘭》豆瓣已經開分,更讓吃瓜群眾震驚的是,豆瓣開分是刺眼的5.9分,並在一天後跌落至4.9分,目前4.7分,且還在持續下滑。花費30元美金觀看「超前點映」的懊悔觀眾以及搜索到高清盜版資源的「正義影迷」交織在一起,共同在豆瓣上組成了《花木蘭》聲討大軍。
  • 明日戰記 | 中國科幻,中國造!
    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產值658.71億元,同比增長44.3%;國產科幻電影票房比上一年翻一番;科幻數字閱讀市場增長超四成……近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公布的這組數字刷新了國產科幻產業的新紀錄。不論是出版市場、遊戲市場,還是影視市場,「科幻」都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熱詞之一。
  • 聊齋科幻剛來,喜劇科幻又來,中國科幻還能怎麼拍?
    2019年作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讓我們見證了《流浪地球》的爆發,《原本這部網大想講一個中國版的《機器姬》,或者中國版的《她》,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不得不還是回到男歡女愛的塵埃中。用科幻概況所有的奇幻和神話,不僅讓我們真的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而且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科幻逐夢演藝圈的真實。中國科幻仿佛成了唐僧肉,都想吃,都想長生不老!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文/羅曉汀如果我能穿越到500年後,見到那個時代的人,我想提幾個問題:2019年春節檔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命運到底被改寫了沒有?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到底有沒有真正到來?在其後的歲月裡,中國電影工業又到底能打造出多少部讓觀眾震撼的科幻電影?
  • 中國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際穿越》嗎
    經典科幻電影重映票房打敗新片,專家熱議「科幻十條」出臺正當時中國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際穿越》嗎■本報記者 鍾菡一部六年前的老片,其重映票房竟可以打敗奧斯卡獎加持的新片,這個看起來有些科幻的設定,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發展中國的科幻電影,我們能否打造出類似《星際穿越》的經典?科幻電影激發創新創意《星際穿越》講述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在廣袤宇宙中星際航行的故事。
  • 中國科幻新浪潮:過去十年,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
    這本書其實也算是我個人對科幻過去這十年作為親歷者的一個記錄,我認為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科幻最為輝煌的歲月,我也是主要面向普通的讀者,介紹中國科幻這十年走過的精彩歷程。《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宋明煒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4月新京報:你如何界定「中國科幻新浪潮」?
  • 中國科幻電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幾乎都讀過,最近看了新出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預告片,忍不住說幾句,很多科幻迷都跟laterboy一樣,是非常擔心電影會毀原著的,因為中國過去幾乎沒拍過什麼像樣的科幻片,印象中,只有童年時代的《霹靂貝貝》還有早幾年根據國內原創動畫改編的《李獻計歷險記》還算科幻,但現在中國的導演卻很熱衷改編和拍攝大劉的大作,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覺得他們實在有些不自量力,專門挑一些難度很大,挑戰很大的題材來拍
  • 鹿晗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
    今日早上八點開畫,豆瓣電影開分即降到4.2,同事截個圖的功夫,降到了3.9,而在虎嗅君開寫稿子時,本片評分已經降到了3.6,貓眼開畫評分7.0……如果說豆瓣評分還有爭議,那票務平臺評分低於8.5的電影妥妥地可以去喝西北風了。有尖酸刻薄的專業影評人吐槽道:「這片子居然能3.6分?」圍繞本片的段子也層出不窮,比如「鹿晗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
  • 中國科幻 悄然長大
    中國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說:「當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正快速推進,已成為全世界最具『未來感』的國家,這是中國科幻成長的肥沃土壤。」那麼,科幻產業究竟是什麼?中國的科幻產業發展的如何?未來是否會形成全新的「中國科幻」?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科幻產業高速增長  還記得2019年年初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嗎?
  • 中國八大特攝片,還有人記得金甲戰士嗎
    其實我們中國也有一些特攝片,不知道大家以前看過沒有?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八大特攝劇。1、鎧甲勇士中國最成功的特攝劇當然是屬於鎧甲勇士了。鎧甲勇士從2009年開始播出,到現在已經出了五部電視劇,三部電影,是很成功的系列。比較有名的五行俠、帝皇俠等。其中以第一部鎧甲勇士最為成功,以五行對應五位鎧甲勇士,對應的五位主角名字也分別是東南西北中。
  • 金河豚科幻IP價值榜揭曉:中國科幻以什麼樣的姿態崛起?
    「相信在座的老師應該都深有感觸,我們在過去五六年的時間裡,做科幻項目時都會被問到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做得出來嗎?二是做出來有人看嗎?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微像文化CEO張譯文說。直到《流浪地球》爆了後,這兩個問題才畫上句號,行業才終於進入到「如何做好科幻項目」的正題上。大家對科幻這一類型越來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