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新浪潮:過去十年,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

2020-12-28 新京報

最近,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作品的漫畫版《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夢之海》、《鄉村教師》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在全球二十多位獲得國際大獎的漫畫家的共同創作下,以圖像化的方式與讀者們見面。此前,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上映,被譽為「中國科幻的希望」,《三體》的同人作品《我的三體》更是在b站上吸粉無數。

而在劉慈欣之外,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家開始崛起,郝景芳的《流浪蒼穹》、陳楸帆的《荒潮》都在近年被譯介到海外,讓世界聽見了中國科幻的聲音。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第1輯)》 劉慈欣 原著,中信出版社 2020年5月

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副教授宋明煒將這股興起於世紀之交的中國科幻熱命名為「中國科幻的新浪潮」。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宋明煒師從著名學者王德威教授,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著有《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少年中國:國族青春與成長小說》等。十多年之前,他就已經接觸了劉慈欣、韓松等作家的作品,他對科幻作品的興趣一下子被點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從事中國科幻小說的英文翻譯工作。他笑著說:「當時我為了向海外的學界同仁們推薦《三體》,甚至自己買了很多本《三體》送給他們看」。在將科幻小說作為自己的又一個研究重點之後的十年裡,宋明煒積累了從書評到學術文章等一批研究成果。其中的精華部分,今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名字就叫《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用宋明煒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本對科幻小說黃金十年的見證」。

近日,《新京報書評周刊》與宋明煒圍繞這本新書中的內容,暢談了中國科幻的前世今生。看起來像在搭建「空中樓閣」的科幻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我們為什麼需要閱讀科幻作品?

在宋明煒看來,科幻小說看似是距離現實最遠的文類,其實卻通過構造一個迥異於日常生活的「異託邦」,揭示了許多生活表象之下更為深層的「真實」。閱讀科幻小說幫助我們跳脫出自我的局限,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社會現實做出更深刻的思考。這種對日常生活和自我的超越,在當今這個撕裂日益嚴重的世界顯得價值連城。科幻小說所具有的世界性和對「他者」的刻畫,都通向一種更為包容的世界的可能。

宋明煒,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2007 年起執教於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文化系。其學術領域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主要英文專著有《年輕的中國:民族復興與教育小說》,曾在Perspectives chinoises(《中國視角》)、Science Fiction Studies(《科幻小說研究》)、《中國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等法文、英文、中文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目前研究聚焦於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等領域。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劉亞光

斷裂與復興:

中國科幻的歷史與新的浪潮

新京報:科幻文學雖然擁有許多的粉絲,但在中國它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似乎並不那麼熱門,還在起步之中,科幻作家飛氘就曾經在一次研討會上將科幻比作中國文學中一支「寂寞的伏兵」。你是如何開始關注科幻研究的?

宋明煒:我開始關注這批我稱之為中國科幻新浪潮的作家是在十幾年以前,那個時候關注科幻的人很少,學者和批評家也幾乎都沒有什麼人關注科幻小說。2010年的時候,美國學者胡志德(Theodore Huters)邀請我來主持一個中國科幻小說的英譯工作,希望把一些中國科幻作家的優秀作品引介到海外。我找了大劉、韓松他們,他們非常爽快地給了我書稿。至今我仍然對他們給予我的這種信任十分感激。在此之前我已經接觸了後來為大家熟知的《三體》等一系列優秀的作品。而作為一名文學研究者,我也開始萌發了系統研究科幻文學的想法。

從2010年左右開始,我陸續寫了一些關於科幻的論文、隨筆和書評,最早寫的一篇是劉慈欣《三體》的第一篇評論,寫了大概有一萬八千字,就是《中國科幻新浪潮》這本書裡的《「彈星者」和「面壁者」》。同時我還寫了關於韓松《地鐵》的一篇書評,發表在《讀書》雜誌上,那也是《讀書》雜誌第一次刊登有關科幻的文章。主持中國科幻英譯、寫這兩文章,對我來說算是系統研究科幻的起點。

其實科幻是有自己特定的閱讀群體的,科幻迷群中本身有自己的評論家。令我非常欣慰的是,我作為他們所說的學院派評論家,我對這些科幻作品展開的評論也得到了這些科幻界人士的肯定。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劉慈欣老師和韓松老師他們兩人讀了《「彈星者」和「面壁者」》之後給我寫信,覺得我的評論引發了他們的共鳴,這也讓我非常感動,這些信件我也保存至今。然後到了2012年左右,我收到英文學術界Science Fiction Studies期刊的約稿,寫了第一篇關於科幻作品的英文論文。

所以在過去的十年中,我根據自己對於多部作品的思考,在不同類型、中英文的雜誌上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發表。到了最近幾年,逐漸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人加入到科幻研究的領域中,有一些新的很優秀的著作出版。這本書其實也算是我個人對科幻過去這十年作為親歷者的一個記錄,我認為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科幻最為輝煌的歲月,我也是主要面向普通的讀者,介紹中國科幻這十年走過的精彩歷程。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宋明煒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4月

新京報:你如何界定「中國科幻新浪潮」?

宋明煒:我稱為「中國科幻新浪潮」的這個群體,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末,以陳楸帆、韓松、王晉康、劉慈欣等為代表,這個作家群體其實創造了一個中國科幻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裡的「新浪潮」不完全是英美科幻新浪潮的概念。英美科幻新浪潮指的是一種實驗性很強的科幻小說類型,當然,在陳楸帆、飛氘、韓松、劉慈欣這些我界定的中國科幻新浪潮作家的寫作中,你確實也能夠感受到類似的前衛意識。但我更多是把整個科幻文學的興起看作當代中國文壇的一個新浪潮,它不僅是科幻小說中的新浪潮,而是科幻小說本身就是中國文學的一個新浪潮。科幻小說漸漸從一個相對於「主流文學」比較邊緣的位置開始進入學界、大眾的視野之中。

我們會發現,這批「新浪潮」作家的作品中,無論是劉慈欣這樣的「太空史詩」的風格,還是像陳楸帆這樣具有文學實驗色彩的寫法,或者是韓松這種卡夫卡式的充滿隱喻的寫法。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對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文學的「主流」造成了一個衝擊。當然,如果要問中國文學的「主流」是什麼,可能也很難界定。

但是大體上有共識的是中國文學主流在長期以來是重視作品的「現實性」的,一個作品應該從各種角度切入現實、反映現實,而一個有價值的作品往往需要被追問其「現實意義」何在。但是這些新浪潮作家創作的科幻小說看似跟現實是沒有關係的,是發生在架空的世界中的。但它在兩個層面上和現實發生著深刻的關係。

首先是在邏輯上的,比如劉慈欣在《三體》中對很多未來科學技術的描繪其實是非常具有細節真實感的,他依然是從現實的一些科學原理出發來進行邏輯假想。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威廉斯說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韓松的《地鐵》是從寫一個普通人坐地鐵的體驗開始的,這是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讀者都有的體驗,但是最終這個乘客搭上了一趟永不到站的地鐵,乘客都昏睡過去,不同的車廂裡乘客開始了不同的演化,就將這個日常體驗轉化為一個對我們決然陌生的體驗,但這個詭異的體驗,卻提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那些渾然不覺的深層體驗,其實對我們的現實感受產生了一個比較大的撞擊。我認為科幻小說創造的是一個異託邦,它未必是一個更好的世界,也不一定是一個更壞的世界,但是它其實通過某種危機的方式來把深藏在我們時代中、不為我們在日常經驗層面所感知的某種特徵、某些力量釋放出來了。

《地鐵》 韓松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3月

新京報:王德威教授曾經有過一個說法,他比較了21世紀前後——也就是你講新浪潮時期的科幻作家群體——和19世紀、20世紀之交、晚晴民初時期出現的一波科幻熱潮。我們知道在晚晴民初時候一度也湧現出了一批科幻小說,包括梁啓超、康有為這些知識分子其實都有嘗試過科幻小說的寫作。不過你在書裡面提到,中國科幻新浪潮並不是晚清時代這些科幻嫡傳的後代,在兩個熱潮間呈現出一種「斷裂」。這兩個世紀之交的「科幻熱潮」分別有怎樣的特徵?這種「斷裂」如何理解?

宋明煒: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晚清民初和當代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這兩個時期都處在一個信息方式發生劇變的時代,晚晴時期是印刷業,那個時候所謂的「新媒體」可能就是報紙。我們今天也有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晚清和當代的文類也不斷出新。同時,晚清也是一個充滿了對國家未來的設想和「夢想」的時代,今天其實也是類似的。1910年的時候陸士諤寫的科幻小說《新中國》,結尾是世博會在上海浦東召開。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世博會真的在上海召開了,在我看來這是兩個時代之間非常有趣的一個呼應。

科幻作為一種現代文類是從國外引進中國的,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梁啓超創辦《新小說》雜誌,開始提倡各種新的小說類型,其中之一就是「科幻」,當時的名稱是叫「科學小說」。那個時候知識分子提倡科幻小說,希望能夠藉助這種小說的力量來啟迪國人,塑造新民。不過當時的科學小說處在一個傳統與現代交錯的時期,呈現出一種政治與技術雜糅、啟蒙與怪誕同體的狀態——比如我們能看到賈寶玉乘潛水艇、女媧石寫革命書這樣的情節。同時也有很濃重的烏託邦色彩,作家們會在科幻小說中寄託對於中國美好明天的嚮往。

晚清的科幻當時在經歷了大概10年的一個發展期之後,就開始退潮,到了五四之後寫實主義興起,科幻消隱。我的老師王德威的著作《被壓抑的現代性》中其實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解讀,就是在五四以前,「現代性」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經過了許多複雜的壓抑機制,最後只有一種模式呈現出來。五四之後的文學,越來越突出一種社會改良的作用,注重文學的現實意義和政治功用,中國科幻的傳承有所中斷。然後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通過向蘇聯學習,中國興起了一種「科學幻想小說」的模式,當時是作為兒童文學的分支,承擔著一種科普和宣傳正確樂觀的科學觀和人生觀的任務,同時它也是高度類型化的。

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有過一個科幻的繁榮期,但是很快科幻就被指定為「精神汙染」,因此在新時期文學最為輝煌的八十年代後期,科幻小說又幾乎完全退出了文壇,這個時期中國科幻留下的最著名的形象可能就是葉永烈筆下的「小靈通」。

所以我們會發現,中國科幻有著多源頭:晚清的血統混雜的科學小說和當代歷經一系列坎坷的人文科幻。而科幻新浪潮其實也是科幻在再一次沉寂之後的一次復興。今天的新浪潮科幻作家,不一定是看那些早先世代的科幻長大的,劉慈欣、韓松們對話的對象應該是阿瑟·克拉克,是阿西莫夫,是菲利普·迪克,這是一個新的「創世紀」的過程。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 王德威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5月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

與中國科幻新浪潮遙相呼應的魯迅

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科幻小說看起來在談論一個架空於現實的故事,但是其實是「再現不可見的事物」,發現比真實更「真實」的真實。如何理解這句話?

宋明煒:韓松老師曾說過一句話叫做「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其實當下的中國現實中出現了很多新生的事物都是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能夠解釋的,比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這些新興技術帶來了新的勞動經驗、生產關係、全球政治經濟模式,帶來了道德倫理、人際關係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調整。用傳統的寫實主義寫法,可能很難表達這樣的變革,它可能會被日常生活既有的一些範式束縛住。

但在科幻小說的異託邦裡,它可以構築一個並不一定遵照日常生活合乎經驗、但有高度邏輯自洽的思想空間,在那裡面反倒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思考這些深層的問題,這也就是我書中寫的「發現比『真實』更真實的真實」。這個比較像魯迅的《狂人日記》,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在揭示某種大家所習焉不察的深層的社會「真實」。

如果大家在今年疫情期間讀《三體》的時候,或者讀韓松老師2016年寫的《醫院》,這些作品寫出的那種危機感,無論來自外太空還是生化危機,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人類整體的危機意識,其實是一種面對時代變化人類普遍而深層的情感反應,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它涉及我們人在社會群體中的關係、相互之間的關係、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等。這些都是新一代的中國科幻作家們處理的重要命題。

宋明煒與劉慈欣。

新京報:你提到了《狂人日記》,我注意到你也專門撰寫過論文探討魯迅的《狂人日記》是否能算作一部科幻小說。在提到新浪潮作家群體時,你指出劉慈欣的《鄉村教師》、韓松的《地鐵》等都在不同層面上呼應和繼承了魯迅的精神。魯迅和科幻小說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宋明煒:我那篇論文沒有結論,對《狂人日記》是否可以被看作一部科幻小說其實是沒有定論的。魯迅和科幻小說是有密切關係的,魯迅在成為我們現在知道的一位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大師之前,其實是一個科幻青年、科學青年,他曾經翻譯過凡爾納的科學小說,也寫過很多文章來介紹當時的西方科學,其中不乏一些比如放射線這樣最新的科學知識。所以我認為,我們文學研究通常在討論魯迅的文學史意義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他和科幻小說、和科學的聯繫。我們好像一提魯迅就講他是一個啟蒙主義的作家。

我目前正在撰寫一本有關科幻小說的理論性的英文專著,叫《看的恐懼》(The Fear of Seeing), 在這個專著中我想做的一個工作就是討論這個問題。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科幻小說給我們看到我們在現實中不容易看到、但對我們的存在而言至關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看的恐懼,因為我們看到那異樣的真實,總是讓我們害怕的,讓我們不敢睜了眼睛去看的。但小說要讓我們看到。

在這一點上,我恰恰認為,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一篇這樣的作品,它讓我們看到讓我們恐懼的真相,如果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小說文本作為一種異託邦的構造,恰恰要把這個真相作為一種危機展示給我們看。在這個意義上,科幻小說所做的,與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做的非常相似。

魯迅在晚清接觸的中外科幻作品中,我們其實也會發現很多後來在現代文學中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些標誌性意象,這些意象背後的思想,其實在他從事科幻活動、學習科學的時候就是有跡可循的。愛好科幻和科學的青年魯迅,可能並不一定有意識地要把這些意象關聯到啟蒙主題上,但我認為早期魯迅在與科幻小說打交道的經歷中接觸的這些意象與後期他的寫作是有關聯的。當我們加入了魯迅與科幻小說的關聯這個層面的時候,我們對現代文學史的書寫樣貌可能就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其實正是我目前在做的探索。

而我們也會發現,當代的這些「新浪潮」科幻作家,他們在尋找寫作的思想資源時不一定去學習過去的科幻作家,而是回到魯迅。我們確實也發現了魯迅的很多「意象」都成為了新浪潮作家們筆下科幻世界中的架構。比如「鐵屋子」,韓松寫過很多以交通工具為對象的科幻小說,比如飛機、地鐵,它們其實都是魯迅筆下的「鐵屋子」的新技術版本,乘客在永不到站的地鐵裡面一直昏睡著,除了主人公沒有人意識到世界的異樣和深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真相」,恰似魯迅筆下鐵屋中不願醒來的人群。

《狂人日記:魯迅小說集》 魯迅 著,海南出版社 2017年1月

新京報:我注意到,你在書中寫到,《狂人日記》所反映的一個魯迅眼中的世界,其實跟他同時代的一些思想家看到的世界是比較類似的,即使他們可能沒有直接交流過。在魯迅寫作《狂人日記》的那個時代其實恰逢一個世紀之交的思想大變革的時期,量子力學的建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這些全新的理論和思潮其實都衝擊了人類舊的共識,比如說什麼是物質、什麼是心靈、什麼是能量,所以世界在這一批思想家眼裡才會是另一番模樣。如果說魯迅當時的創作受到了類似思潮的影響,那麼反觀我們現在的這批科幻新浪潮作家,你覺得他們的崛起背後,是否存在一些類似的社會背景?

宋明煒:這也是關於魯迅的話題我想說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覺得現有的對魯迅作品的研究思路上的創新,除了需要加入他和科幻小說的關係這個維度之外,另外一個維度就是應該把魯迅放到當時世界的科學和文藝思潮的大的脈絡中,而不是只在中國的語境中審視他的作品。當我們把魯迅和海森堡、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家,和斯特拉文斯基這種音樂家,還有和畢卡索、馬蒂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等放置在一個坐標系中時,我們應該會有很多新的發現。量子力學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現實的真實不再是物質呈現的真實,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表現的真實也不再是經驗的真實,這些在較深層面的變化,在《狂人日記》中與中國現代性的發生有平行關係。

說到魯迅對新物理學有沒有了解,我通過對魯迅交往圈子,以及歷史上北大課程的調查,發現是有些蛛絲馬跡的。比如當時同屬於浙派文人的圈子中,就有魯迅朋友的子女在普朗克門下獲得過博士學位,在五四之前回到北大任教。很可能,魯迅對當時正在興起、將要徹底推倒牛頓力學模式的量子力學,並不是完全無知。

但這絕對不是說這種量子論的觀點,會影響《狂人日記》。我覺得更重要的恐怕是魯迅的時代對於這個世界的「感覺結構」,前面也有提到這個概念。它不是一個知識結構,而是一個感知結構, Structure of feeling。魯迅的同代人共享著這樣的感覺結構。從這一點來說,當代的這些科幻新浪潮作家們又和我們現在的人們共享一種感覺結構,而它是迥異於魯迅那個時候的。

首先當下科學的發展非常迅疾,我們觀察到新浪潮作家們的小說中都會出現非常前沿的理論,比如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涉及的超弦理論、混沌理論等。同時我們這代人的媒介環境也不同,所以相應的,作家們獲取科學知識的便捷程度大大提高了。魯迅那時候中國的作家就相對閉塞,他可能不一定能夠直接接觸到西方最前沿的科學。但無論魯迅的時代,還是今天,科學知識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顛覆相比於人文學可能還要來得大,在科幻小說中,科學的角色就會不一樣,科學上的變更對世界觀的重塑至關重要。

宋明煒與嚴鋒、韓松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幻中的科學硬傷?

新京報:你提到科學在科幻中的角色,這其實也是一個常常引發熱烈討論的問題。之前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改編成電影熱映之後,有很多的評論給這部電影挑刺,說電影裡有很多「科學硬傷」,比如「地球推進器的推力其實足以讓地殼崩裂」。有人認為科幻小說作為Science fiction,當然應該做到儘可能尊重科學事實。不過劉慈欣自己曾經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科幻硬傷概論》,那篇文章提出,在某些時候科幻當中的科學硬傷其實反而為科幻創造了更大的生命力。某些硬傷徹底突破了我們生存的世界中的科學規律,看起來不可理喻,這反倒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你怎麼看待科學在科幻小說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宋明煒: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硬傷更多是一個對錯的問題,但我個人覺得這可能並不是一個評價和鑑賞科幻小說最好的方式。因為我剛剛也講到,它不是一個對現實的模仿,而是構築一個異託邦,是從邏輯和感覺結構上建造的一個現實的另類鏡像,它本身可能就是對現實中日常邏輯的一個超越,所以在這裡對錯的範疇顯得不那麼適用。比起它的科學知識有沒有錯誤,更重要的是它自己構築的世界有沒有自洽。

新京報:這個是不是有點類似於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藝術真實」?

宋明煒:某種程度上類似,只不過我所說的科幻的「藝術真實」,它又跟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真實」不同,這跟亞里斯多德建立在摹仿關係上談論的「藝術真實」不一樣,它不是一個根據現實來校準的東西。但我這裡不是要為科幻作家辯護。雖然我們不必一定用科學知識的對錯去苛求科幻作家,但我覺得科幻作家也應該「盡力」把科學知識寫得越對越好。

電影《流浪地球》

新京報:我們會發現當下的很多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都會打上「科幻」的標籤,我看到之前陳楸帆老師接受採訪的時候,提過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他說科幻的本質不是一種技巧,不是只要給一個故事加上一些科學奇幻的元素就是科幻,科幻的本質是一種思想實驗。我們怎麼樣去界定「科幻」?它和這些奇幻、玄幻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宋明煒:這個是從學術上可以做出解釋的。我們現在所說的這些奇幻玄幻等,它們在總體上叫做「傳奇」,是一個更古老的文類,誕生在一個前科學的時代,裡面主要會談到一些超自然的設定,比如巫術、魔法。從發生源起來看,科幻和它們就不同,它發端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大概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出現了對於「未來」的想像,這就和「傳奇」很不一樣,「傳奇」大都是指向「過去」的。比如你看到指環王或者是冰與火之歌,背景都是中世紀的,中國的武俠片基本上也都是古裝片。

科幻對未來的指向和法國革命、工業革命都有關聯,當時一種相信人類社會是向未來不斷進步的觀點開始興盛——這裡我們也能想到此後在十九世紀中期興起的達爾文的思想。所以其實可以說科幻小說是一個啟蒙精神的產物,跟傳奇是很不同的。

另外我個人覺得科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科幻旨在建立一個跟我們現實世界的關係。它不是對現實的摹寫,但要在那個自洽的異託邦中塑造一種深層的現實感。

「世界性」與「民主性」:

科幻小說如何幫助我們包容他者?

新京報:我在閱讀這些中國科幻新浪潮作家小說時常常有一個感受,就是他們的作品當中存在一種對特定種族、國籍的「超越性」意識。他們書寫的人物、表達關懷的對象,其實往往不局限於一國、一地、一個民族,比如《流浪地球》、《三體》中都有「人類聯軍」出現。用我們現在國內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命運共同體」,你怎麼看待這些科幻小說體現出的這種「世界性」的意識?

宋明煒:你這個問題剛好是我最近寫的一篇論文的話題。我們一直在講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其實科幻從文類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世界文學」意識的產物。我們如果來看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寫的《弗蘭肯斯坦》。這本小說的作者是一個英國人,主人公是一個日內瓦人,然後主人公的足跡其實遍布歐洲各地。科幻小說的第一次亮相,就是一種具備世界意識的書寫。世界的格局有多大,想像的舞臺就有多大。

今天的作品中比較典型的比如英國作家寫的《雲圖》,《雲圖》這個小說也是一個全球想像的小說,劉慈欣早期的很多小說,裡面的人物都是外國人,他寫的就是外國的事兒。再比如陳楸帆的《荒潮》,小說的背景是在貴嶼。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地,而《荒潮》中的貴嶼成為了「矽嶼」,成為了一個高新產業集聚的地區,

但同時,百萬民工也在默默地處理由發達國家進口的電子垃圾,承受著汙染的傷害。而這一切其實都是通過一個外國商人來講述的。其中也寫到一個撿垃圾的女孩小米受到一種人工智慧的病毒感染,成為了一個從卑微底層站起來的「賽博格」。書裡寫這種病毒從日本傳來,又經過美國傳到中國,然後小說的結尾又定格在阿留申群島。以上這些元素其實都是在一個非常全球化的格局中展開的。

所以科幻小說的傳統處理的往往是一個以「人類」為單元的主題,它要書寫的是人類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經驗。為什麼我們說《三體》在國外有那麼多人喜歡讀,因為它具有的這種世界感太強了(當然,《三體》中也有非常顯而易見的「中國性」)。

《荒潮》 陳楸帆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新京報:我覺得這裡涉及一個與我們正在面臨的現實非常相關的問題,就是對他者的想像和包容。近段時間美國正在爆發大規模的「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這個活動希望衝擊的不平等的種族、階層結構,其實帶來了許許多多對他者的不寬容。再比如中國網際網路上近年來越來越激烈的「性別戰爭」,「女權」和「反女權」越來越勢不兩立,當下的社會其實面臨著諸多的撕裂。我覺得從你剛剛的論述中,我看到了科幻小說幫助我們「理解他者」的某種可能性。你在書中也提到陳楸帆創作的《巴鱗》,還包括前幾年很火的科幻電影《阿凡達》、近些年HBO製作的科幻劇集《西部世界》,其實都探討了我們如何與「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甚至是別的物種和諧共處的問題。你覺得科幻小說可以在怎樣的層面上,幫助我們解決當下社會「包容他者」的難題?

宋明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裡涉及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應該閱讀科幻小說?我覺得科幻小說相較於其他文類,更能夠顛覆而不是鞏固你已有的感覺結構。科幻小說一定是會讓你感到閱讀之後「世界變得不同」了的。就像劉慈欣曾經描述自己在閱讀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之後的感受一樣,他說:「我讀完那本書之後出門仰望夜空,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如果不讓你感到不同,這本小說就不是一個好的科幻小說。

這其實就是科幻小說能夠幫我們理解他者的關鍵。科幻小說從三個方面——空間、身份、意識——上都建立了一個所謂的 「the other」——他者——這樣一個坐標系。科幻小說從來不吝於呈現異於我們的存在,這種存在甚至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和我們在現實中遭遇他者時發生的經驗一樣,比如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面對他創造的怪物那一瞬,他完全嚇壞了。

而當我們跟隨故事的發展,與這個「他者」共度一段旅程的時候,我們至少獲得了一些對他者可能性的想像和思索,這種認知上的衝擊,我認為會慢慢地校準我們和「與我們不同的存在」之間的關係。弗蘭肯斯坦的怪物讓我們感到恐懼,可是到了小說的後半部分,我們卻直接在「聽」這個怪物對我們講話。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怪物」,也需要愛,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也需要被認可。

再比如你剛才講到的《西部世界》裡的機器人,和我們幾乎一模一樣,但是我們依然要懷疑這個人是不是他者,如果是他者,我們是否可以不用人道的方式對待他們。這裡對於身份、意識的他者性都有很深入的思辨。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圖靈測試」,其實這個測試還有一個配套的測試,就是測試男人和女人在智能上有沒有區別。圖靈是一個同性戀,所以他可能會覺得男人和女人在智能上是沒有區別的,就像人和機器最終沒有區別,他會支持性別並不是區分差異的一個標準。其實這個也是很多科幻小說探討的母題。科幻小說告訴我們,不同的社會間,乃至不同的空間、宇宙間,他者性一定存在,但這不意味著彼此只能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共存,在平等的意義上處在一個寬容的空間。

你剛才講到的黑人運動、女權運動,其實還有少數族裔的運動,甚至包括現在我們即將面臨的人和機器人共存的問題,都是科幻小說主題探討的範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科幻小說也是最具「民主性」的。你提到的陳楸帆的《巴鱗》是我個人非常推薦的一部小說,這個小說設想出來的一個「他者」——出自南海的巴鱗,是一個類人而非人的族類,他會模仿人類的動作,因此成為人類的玩偶。主人公後來試圖了解巴鱗的內心,他用盡了一切辦法,可是都無法走進巴鱗的內心,箇中緣由就像小說開頭引用的亞當·斯密的句子:「我用我的視覺來判斷你的視覺,用我的聽覺來判斷你的聽覺,用我的理智來判斷你的理智,用我的憤恨來判斷你的憤恨,用我的愛來判斷你的愛。我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方法來判斷它們。」

這是對於理解他者難題的一個深刻的描述,也是對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破除。就像我在書中寫的那樣:我們如何來理解人,其實很多時候也取決於我們如何去看待所謂的「非人」。而科幻小說通過種種思想實驗,幫助我們在這個難題上多思考一點,對於各種類型的「中心」也就破除的多一點,無論是人類中心,還是男人中心、白人中心。

《醫院》 韓松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6年6月

新京報:你目前從事的科幻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目前的發展情況怎樣?是否可以向讀者們推薦你最喜歡的一些科幻作品?

宋明煒:總體上是一個還在起步的研究領域。中國這邊比如吳巖老師等,領先開始做專門的科幻研究,國外的科幻研究在《三體》引入海外之後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不過目前在研究新浪潮這一代的主要還是一些年輕學者,歐洲和美國都有博士生在做中國科幻的博士論文。

我覺得這批新銳的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都非常值得一看,然後可能我想推薦的,大多數大家也都看過,因為已經很有名了,比如《三體》。當然我這裡可能特別想推薦一下韓松的《醫院》三部曲,我覺得韓松的三部曲猶如《三體》三部曲的倒影。《醫院》可能很難像《三體》那樣大火,因為它會讓我們在閱讀上感覺到一些「不舒服」。可是如同我們剛剛談到,對這種異質性經驗的引入恰好是科幻小說的力量之所在。

如果說《三體》的氣質是宇宙的崇高,那麼《醫院》就是深淵的怪誕。《醫院》是一個真正的異託邦,而我們知道,醫院正好就是福柯討論的異託邦之一種,它是一個有關中國現實的「秘境」,讀者們可以去一窺究竟。

採寫:劉亞光

編輯:張婷、李永博

校對:危卓

相關焦點

  •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任姍姍 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裡?自從電影《流浪地球》這一2019年中國影壇的現象之作「橫空出世」,科幻便成了國內影視界炙手可熱的題材。《流浪地球》的成功並非偶然,它從一個側面表明,科幻電影具備擔綱電影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的條件,也昭示了在當下扶持發展科幻電影的重要意義。宏觀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位居世界前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呼喚,讓國產科幻電影擁有宏大的敘事格局和廣闊的想像空間,也奠定了這類影片被創作被接受的文化心理。
  • 「假繁榮」的中國科幻?|科幻世界|珊瑚島上的死光|三體|科幻小說|...
    10月25日至27日,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極富科幻氣息的重慶,舉辦了盛大的中國科幻人聚會,以劉慈欣為首的百名中國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精英匯聚一堂,召開中國科幻群英會,慶祝中國民間科幻大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誕生十周年。會上,向同獲雨果獎的郝景芳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頒發科幻星雲勳章。
  • 中國科幻正在進行時 第八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
    這位80後作家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其中很多作品都從中國的視角展開,以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的審美表達對全球化的深切憂慮,陳楸帆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陳楸帆稱,科幻反映了人與科技關係的變化,描述的是未知和未來。
  • 走向世界的科幻「中國流」 蓄勢多年絢爛綻放
    中國作家兩度摘得科幻雨果獎,頂級國際學術期刊專欄刊載中國科幻小說,海外學界研討科幻「中國流派」……這些年,中國的「科幻熱」傳導海外,引發世界「同頻共振」,進入與世界互動的「黃金時代」。  積蓄多年勢能,中國科幻絢爛綻放,向世界展現中國人對技術的思考,對人性的體察,對審美的求索,對未來的想像。
  • 中國科幻 悄然長大
    「中國科幻產業鏈正在逐步完善,過去存在於文字中的科幻正在向更多維度拓展,影視、遊戲、玩具、周邊等都將成為科幻經濟的動力和引擎。」致力於推動科幻產業發展的科幻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表示。  期待一種「中國科幻」  科幻來源於科技發展,科幻引領科技發展,科幻的疆域永遠沒有盡頭。
  • 經濟學人 | 中國科幻正在走向世界
    《流浪地球》正式上線 Netflix,也讓該片成為首部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電影。這是根據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的故事情節。今年5月,在拿下超過7億美元的電影票房(主要是在中國)後,該片在 Netflix 上線,成為了首部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電影。
  • 深度 | 流浪地球來自「科幻世界」中國科幻四天王都從這裡起步
    劉慈欣、郝景芳、韓松等響噹噹的科幻文學界「大神」,都曾經是一本叫做《科幻世界》雜誌裡一名普通的作者。《流浪地球》、《鄉村教師》等如今大放異彩的作品,都曾最初被登載在這本雜誌上。不少資深科幻迷認為,創刊於1979年的《科幻世界》雜誌,才是曾經孕育中國科幻元年開啟者的舞臺。但在劉慈欣眼裡,中國科幻元年的開啟甚至更早。
  • 中國科幻還有救嗎?
    科幻本來就是個小眾的東西,市場沒有其他類型片那麼大,好萊塢片子進入中國那麼多年,又已經把大家對於科幻的要求提高到了國際標準。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偏偏還不完善,特效技術的高要求決定了巨大的投資風險,導演想拍,但資方都不敢投,一不小心就容易血本無歸。《流浪地球》有,也應該不是最後一部,但我們要等多久,依舊還是未知。而且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等來的是《上海堡壘》,還是《流浪地球》。
  • 俯瞰「黃金一代」與「新浪潮」巔峰對決的科幻大師:海因萊因
    科幻文學市場一片大好,此時「新浪潮」這群小鬼跳出來叫囂,讓黃金一代的大佬們退位讓賢。小鬼們,你們沒睡醒呢吧!要知道,科幻圖書能有今天的空前繁榮,完全是建立在黃金一代含辛茹苦的努力上,現如今好不容易功成名就,怎可能憑你們這群小輩的質疑就乖乖認輸。黃金一代的王者們在自己的領土上豎起了旗幟,正式向「新浪潮」宣戰了。傲慢的獅子與氣盛的群狼,黃金一代和新浪潮一次又一次撕咬在一起。
  • 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由這些青年導演守護
    科幻電影,是全球乃至每個國家電影市場中非常重要的類型。《星球大戰》《星際穿越》《銀河護衛隊》《盜夢空間》《阿凡達》……當我們說起科幻電影,我們完全可以列出一個全球TOP100名單,但名單裡,沒有中國科幻電影的身影。 迄今為止,中國大陸還未出現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長片。科幻迷、電影人曾把2016當作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來又把希望寄托在2017上。再後來,是2018。
  • 中國科幻大會聚焦遊戲中的科幻世界,再現想像與創造力
    每年一度的中國科幻大會已經成為國內「科幻迷」們最為期待的事件。第四屆中國科幻大會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舉行,相信所頒布的獲獎作品即將再度引發一波熱潮。只有四屆歷史的中國科幻大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顯然還遠不如已有80年歷史的世界科幻大會(Worldcon),但背靠龐大的中文閱讀人口基數,以及網絡文學、自媒體平臺促生的創作人群,在政府部門、廠商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科幻大會欲比肩世界科幻大會,以及歐洲科幻大會、日本科幻大會並不存在規模上的障礙。
  • 科幻是現實世界的唯一真實|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
    一方書桌也可以是一位科幻作家的迷你神壇。從陳楸帆寓所客廳往外望去,周遭都是上海層層疊疊的高樓大廈,城市裡的水泥森林絲毫不影響他用文字構建一個寬廣的世界。一如他所欣賞的《水形無語》表達對跨物種之戀的同情與理解,陳楸帆也相信,愛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力量。
  • 聊齋科幻剛來,喜劇科幻又來,中國科幻還能怎麼拍?
    2019年作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讓我們見證了《流浪地球》的爆發,《2020年中國科幻電影還在繼續。因為在這個領域燒的錢真的不少。《機械畫皮》作為網絡大電影就這麼來了。居然這部片子走的是舊瓶裝新酒,用聊齋的《
  • 融創文化攜手科幻世界成立「融幻影業」,助力中國科幻產業發展
    融創文化集團與科幻世界本次合作可謂強強聯合,共同成立的融幻影業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專業的科幻文學挖掘、開發再創作機構。 科幻世界是融創文化集團進入產業鏈上遊,衍生科幻文學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為中國科幻出版領域最專業、最具影響力的機構,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旗下擁有《科幻世界》等科幻出版期刊,同時具備國內最大的科幻作品版權資源庫,劉慈欣的《三體》長篇系列、《流浪地球》均首發刊登於此,通過「銀河獎」走出去的王晉康、何夕、韓松等已成為中國科幻中堅力量。在培育作家作品的同時,科幻世界也培養了龐大的科幻迷群體。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在2019年春節檔裡,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時佔據了票房前兩位——《流浪地球》在春節檔六天時間裡斬獲超20億票房,《瘋狂的外星人》緊隨其後。即使疑似遭遇一星惡意差評,《流浪地球》依然取得了春節檔最佳口碑。在過去任何一年,國產科幻片從未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紐約時報》對此評論說:「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同樣,在電影業中也是科幻片的後來者。但這種局面即將發生改變。」
  • 劉慈欣: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科幻影視將迎來黃金時代_新華訪談_新華網
    新華網:目前中國的科幻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劉慈欣:中國科幻產業主要是分成兩大部分:一大部分就是文學部分,科幻文學;另一大塊就是影視部分,科幻影視。首先說科幻文學部分。中國的科幻在國內和在世界上有點相似,在幾年前或者十年前,它是一個很邊緣的領域,受到的注意力很小,幾乎沒人注意到。
  • 中國科幻不完全史
    同時,囿於國際形勢複雜艱辛,本土科幻與外界的連接基本僅限於蘇聯,之於文學之於電影均不免自說自話嫌疑,而當時西方正處於科幻作品大井噴時期,這種失語缺席的狀態,對創作本身有百害而無一利,實在一大遺憾。十年浩劫你懂,咱們不必多言。停擺期後,中國科幻迎來了短暫的復甦。
  • 世界十大最著名科幻小說家,中國劉慈欣第九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遊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 海岸線動畫創始人之一魯俊:為愛發電的動畫家掀起中國科幻新浪潮
    隨後,最初的幾位合伙人便開始製作的國內首部科幻機甲動畫劇集《納米核心》,這部作品在網絡上投放後沒過多久就收穫了一大票粉絲,還成為了科幻國漫之中數一數二的作品,掀起了中國科幻新浪潮。其實我們當初那些人當時沒有很明確的分工,那是十年前了,大家都在上班,而且都在不同的城市,就是網上探討,大家希望能夠做一些自己的作品。當時那個年代還是播放《喜洋洋與灰太狼》的年代,我們就在想國外有那麼多比較適合成人看的高質量動畫,為什麼中國沒有?所以我們當時剛好自己有一些技術能力,覺得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
  • 如果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劉慈欣
    2015年,已經發表接近十年的《三體》三部曲橫衝出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斬獲科幻界「諾貝爾獎」雨果獎的作品。自此,嗅覺敏銳的中國影人,不顧當時電影工業條件的限制,開始瘋狂瓜分劉慈欣的作品版權。這中間,就有中國電影的兩大主力軍——中影集團和寧浩。兩撥人一撥直接買走接近5部小說的版權,另一撥則直接把剩下的劉慈欣小說IP全代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