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走向世界」高峰論壇 第八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
隨著上周末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的閉幕,韓松的《驅魔》、張嘉琪的《人類復活學院》、馬傳思的《冰凍星球》、蘭世韜的《十三層空間》等一系列科幻作品獲得大獎新鮮出爐,與此同時包括劉慈欣、王晉康、陳楸帆、劉宇昆、張雙南等科幻作家、科幻翻譯家、科學家也集體亮相這次科幻嘉年華,他們幫助大家理清了科幻與科學科普、影視產業、人工智慧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千絲萬縷的關聯,更從科幻文學、科學與科幻的融合、科幻產業道路發展等方面探討了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的機遇與挑戰。
科幻與影響
背景
2016年3月,韓國圍棋國手李世石在與谷歌計算機圍棋程序AlphaGo的對決中落敗,今年4月亞洲首度舉辦了人工智慧與頂尖撲克牌手對戰賽事。現如今,人工智慧不再僅僅被當成技術層面的革命,它的發展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正在同步。
觀點
●科幻作家 劉慈欣
幫助下一代適應人工智慧
2015年,在劉慈欣獲得雨果獎前夕,他寫給13歲的女兒的信曝光,劉慈欣在信中這樣開頭——「這是一封你可能永遠收不到的信,我將把這封信保存到銀行的保險箱中,委託他們在我去世後的第二百年把信給你。不過我還是相信,你收到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如何用科幻塑造未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劉慈欣以「人工智慧」為開頭。
要理智面對人工智慧威脅
「最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關於孩子的未來和人工智慧的關係。」劉慈欣認為,人工智慧對於人類威脅分為科幻和現實兩方面,「科幻的威脅是被炒作出來的,稱人工智慧最後會徵服人類,甚至有些書裡把時間定到了2045年,我認為言過其實了,現在的技術離這一步還很遠,還有很多障礙;第二個是人工智慧可能全面取代人們的工作,現在技術已經達到了,之所以還沒有全面取代人類,可能是由於成本等問題。而我們的下一代肯定會遇到這樣的挑戰。」那麼我們如何在近未來的人工智慧社會中生存下來,換句話說,我們能不能掌握一些人工智慧所沒有的素質和能力?「從科學原理上說,人的大腦運行並沒有獨特的自然規律,這和自然界的非生物體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是一樣的,人的大腦的思維意識和一塊石頭滾下山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沒有本質區別,從這點上說,在遙遠的未來,沒有任何一項東西是人獨有而機器不能有的,包括我們現在認為的很神聖的創造力、對微妙感覺的表達能力、審美,這些歸根到底,也不過是大腦中的電化學活動而已,這個電化學活動肯定能夠被模擬,幸運的是在很近的未來這個事情不會出現,至少下一代中不太會出現,中間還有很多技術障礙和很遙遠的路。」
要有構想出不存在事物的能力
「人類在體力上比不過劍齒虎,在嗅覺上比不過狗,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能力比其他物種並不出色,但人類之所以今天有統治地球的能力,是因為人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構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未來的孩子們想在人工智慧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要有這個能力,去構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劉慈欣認為,科幻作品恰恰就是創造這樣一種不存在的事物的文學,「有人認為,每一個文學作品背後都會有一個生活中的故事,所以他們問我《三體》背後的生活故事是什麼?我不知道現實主義文學背後是不是有生活故事,但對於我來說,我的小說背後根本就沒有那個故事,我並不是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件某個人的啟發才寫出這本小說,科幻小說不是從生活中的某個實體來的,它的核心構思就是從想像中創造出來的,核心就是創造出現實中沒有、只在思想中存在的東西。科幻文學對我們下一代適應人工智慧社會的作用不需誇大,但至少是有幫助的。」
背景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巴裡·巴裡什,而基普·索恩正是好萊塢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
觀點
●科學家 張雙南
《星際穿越》
用科學承載人類的情懷
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張雙南多次提到了《星際穿越》這部電影,以它穿針引線解讀了科學之美與科幻之魅的關係。張雙南首先用「引力波」這個科學發現將科學和美兩個概念聯結在一起,「我覺得引力波是可以被認為是2016年最美的科學事件。這涉及我們對科學之美的判斷,它滿足了兩個審美要素,沒有缺陷、不常見的。第一,驗證了引力波的探測原理;第二,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波預測;第三,開創了一個天文學領域;第四,對百年現代物理學做了判斷。」張雙南繼而提及,在2014年的大片《星際穿越》中就提到了引力波的發現,基普·索恩在電影中過了一把科學癮。「電影中提到的引力波是通過蟲洞傳出來的,透過這個蟲洞,我們能夠把遙遠宇宙的魅影一覽無遺。當然今天我們並沒有發現蟲洞,宇宙的魅影我們只能通過科幻來實現。《星際穿越》的成功在於它用科學的情懷承載了人類的情懷。這個電影中有黑洞、蟲洞、五維時空、引力波、人類命運、父女親情等,這所有的一切都完美無缺,有『美哭的科學、美哭的科幻』。」
張雙南以個人經歷為例,稱沒有科幻作品就少了很多想像力,「我小學升初中的時候,看了很多科幻小說,最終選擇走科學這條路和我讀了科幻作品有關。」現如今張雙南在做科普講座的時候收到最多的問題,一個是關於《三體》的,大家會問其中的事情可能發生嗎?某件事情的科學道理是什麼?另外一個就是《星際穿越》的引力波、黑洞,「兒童非常關心科幻作品帶來的啟發,如果沒有這些偉大的科幻作品,那就少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對教育而言是缺憾。」
●科幻作家 陳楸帆
科幻反映
人與科技關係的變化
在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結束後,第九屆組委會主席人選正式出爐,由科幻作家陳楸帆擔任。這位80後作家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其中很多作品都從中國的視角展開,以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的審美表達對全球化的深切憂慮,陳楸帆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陳楸帆稱,科幻反映了人與科技關係的變化,描述的是未知和未來。但科幻也是文學的一種,離不開對人與社會生活的觀察,離不開對精神領域的探索。他認為,科幻作家要時刻保持著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同時磨鍊文學技巧,「在創作時將具備科學思想的故事賦予符合文學精神的內核,採用感染性的文學形式展現出來。」科幻雖然屬於幻想性文學,但中國的科幻仍紮根於中華文化。陳楸帆認為,中國科幻要走向世界,必須同時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要不斷探索找到一條中國科幻的國際化道路,「將中國精神與科幻創作相結合,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文化在科幻文化中的創作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科幻與科學
科幻與影視
背景
在電影產業發展的初期,科幻電影屬於冷門題材,隨著計算機特技的突飛猛進,這種情況在二十世紀末發生了很大轉變。今天科幻電影已經成為電影中一大門類,擁有一大批忠實粉絲。科幻電影是電影製作風險控制、工業集成和市場效應的集合體,體現了電影工業的最高水平。
觀點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李景富
從中小製作開始
打造本土故事
「影視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在整個文化產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電影文化與產業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電影市場已連續多年實現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同時,吸引了各類社會資本積極進軍電影行業,進一步推動了電影行業的良性發展。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科幻作品接連獲得國際科幻大獎,我國科幻已經逐步走上國際視野,影視化作為科幻最有效的產業化轉型方式之一,承擔著將中國科幻推向世界舞臺的責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李景富指出,科幻是科學與想像結合的藝術載體,「科幻電影大多數是高投資、高收益的項目,國產科幻電影正面臨著好萊塢大片的巨大衝擊,觀眾日益挑剔的審美追求、國內科幻電影起步晚、經驗欠缺等因素為國產科幻電影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國產科幻電影若想獲得發展,需要找準方向。電影的本質是故事,中國科幻電影應關注故事的嚴謹度和邏輯性,從中小製作開始切入,打造本土化的科幻電影,從而打開市場,獲得長足的發展空間。」
●華納兄弟執行副總裁趙方
從「小人物」入手
做出中國特色
「科幻電影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別之一,然而我國本土科幻影片相對較少,反觀好萊塢各類科幻電影層出不窮,引入中國市場反響異常火爆,由此可見,國產電影在科幻題材上潛力無限、空間廣泛,大有可為之機。」針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華納兄弟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趙方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上提出了這樣的見解。她認為劇情是科幻電影的靈魂。「科幻電影是建立在一定科學基礎上展開敘事,需要編劇充分發揮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想像力以此吸引觀眾,因此,運用已成熟的IP或擁有眾多粉絲的小說和遊戲製作科幻電影將成為更為便捷的方式。」因為全球文化的差異性,相較於武俠片,科幻電影更容易引發觀眾共鳴,為全球觀眾接受,因而,中國電影邁出國門,電影類型的選擇至關重要,而科幻電影將助推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小人物,大情懷』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受歡迎電影的共通點,科幻電影應從角色入手,抓住切入點,做出中國特色。」
科幻與翻譯輸出
背景
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觀點
●《三體》英文版譯者劉宇昆
翻譯的靈魂
是理解作者的聲音
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是《三體》的英文版譯者,劉宇昆同時也是一名科幻小說家,他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物哀》曾接連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劉宇昆認為,翻譯是一種對語言的再塑造,也是與作者產生共情的過程,「和作者成為朋友,傾聽與理解他們作品中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傳遞作者的心情。」劉宇昆稱,現代漢語的多元性增加了中譯英的難度,因此翻譯時需要更多的語言技巧。「一種語言作品要被其他語種的讀者接受、喜愛,翻譯的作用至關重要。翻譯的靈魂是理解作者的聲音,每位作者都有他獨特的語言風格,熟悉他的讀者通過文風就能猜到作者的名字。在我看來把故事講出來、情節說清楚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作者獨特的聲音是很難被翻譯出來的。我在翻譯作品時經常思考,如何把劉慈欣那種宏大的氣派翻譯出來,如何把郝景芳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獨特的視角翻譯出來,這些隱含在文字背後的東西是最難把握的。雖然目前機器翻譯的水平已經很高,然而我覺得機器翻譯還不能完美地表達作者的聲音。」
●科幻作者 夏笳
要對作者和作品
產生強烈的情感
2004年初出茅廬的夏笳憑藉《關妖精的瓶子》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今年在第28屆中國科幻「銀河獎」中,她再次憑藉《鐵月亮》獲得最佳短篇小說獎。「科幻作者在創作時克服了語言的重重困難,最終表達出強烈的情感,這個過程是扣人心弦的。」夏茄與劉宇昆一樣,指出了譯者對作者要深入理解,「翻譯科幻作品,首先需要理解作品,對作者和作品產生強烈的情感,就是共情。作者描繪出的不同人物的不同聲音,傳遞出不同的心情,在翻譯時通過對話關係去理解人物的聲音,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科幻作家三豐認為,相較於其他文學作品,科幻作品更擅長創造震撼輝煌的場景,因而更容易與讀者產生共情,「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作品被翻譯為外文,不僅因為中國文化的強盛,更由於中國科幻作品水平的不斷提高,贏得了更多讀者關注。應該給譯者更多支持和反饋,提高翻譯的水平,擴大翻譯的範圍,將更多優秀科幻作品翻譯為外文,不斷推廣傳播中國科幻的聲音。」
北京晨報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