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7日,第十屆華語科幻星雲獎超級盛典在重慶舉行。據了解,本屆大會是科幻星雲獎十周年大慶,匯集了諸多科學家、電影理論學者和著名科幻電影導演到場,一起暢聊「前沿科學與科幻」「科幻文學與科幻電影」「中國科幻在外國」等熱門話題。26日上午,科幻星雲獎發起人之一、科普科幻作家董仁威接受了記者採訪,談星雲獎十年曆程。
董仁威表示,華語科幻星雲獎走到現在十分不易。在全世界範圍,科幻文學獎項都是由科幻愛好者自己組織起來的獎項。在國內,很多類似的獎項通常在3-4年後就堅持不下去,而星雲獎一直舉辦到第十屆,把全國超過80%科幻從業者團結在一起,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離不開廣大科幻從業者、愛好者的共同努力與關注。
▲星雲獎三位創始人接受採訪。
星雲獎從單一的科幻文學獎逐步延伸,嘗試走向大眾化。第一是單獨頒發少兒科幻的獎項,專門面對青少年,目前看來效果很好。同時嘗試做數位化的科幻博物館,把科幻作品用AV、VR的方式呈現,第一部作品是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
另一方面,著手將科幻作品影視化,星雲獎設立了科幻作品電影獎,在科幻文學和電影中搭建中介平臺,之後逐步發展成原石獎,把有潛力變成下遊產品(包括電影、遊戲、周邊產品)的作品集合起來進行評選。本屆星雲獎已評出了10部作品獲「原石獎」,目前已有很多影視公司已經開始接洽合作,這些作品有很大希望可以被影視化。
上遊新聞 重慶晚報慢新聞 記者 彭光瑞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