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傑《YISCO彝斯科》封面
點擊進入鳳凰美女音樂秀場
吉傑的《Yisco》是一張很有意思的專輯,這個意思既有音樂層面的,也有音樂以外的意義。從音樂製作團隊的定位來看,《Yisco》被稱為《自深深處》的「番外篇」,很明顯是想和《自深深處》的Yisoul概念相對應、相呼應。
而無論是Yisco還是Yisoul,作為一種新的音樂名詞,它們很明顯就是來自於Disco和Soul這兩種音樂類型,在吉傑彝族身份上的一種音樂變異。而用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去解讀同一些主題的作品,既可以說是一人分飾兩角式分工,從音樂類型上來講,也可以說《Yisco》很像是《自深深處》的Remix版本。
但在聽過專輯首發單曲,也是全新的原創曲《搖擺吧70後》之後,我突然發現在兩張專輯的時間關係上,似乎有了修正的必要。即使在音樂上依然可以把《Yisco》當成是《自深深處》的Remix,但在一個更廣角的視野裡,其實可以說《Yisco》反而是吉傑《自深深處》的一種源頭。這種源頭,就像曾經炙熱、之後淡忘,最終被掩埋在腦海深處的記憶。它需要通過一些現實的刺激,最終才能夠還原出來。而隨著在個人音樂創作方向日益的堅定,對於自我音樂述求更深的挖掘,直至出現《自深深處》這張有著實驗色彩和尋找自我未來意義的專輯後,吉傑終於因為這樣的過程,被激活了自己的記憶。這個記憶,叫迪斯科也叫Disco。
所以,至少對於70後這個群體來講,《搖擺吧70後》所能帶來的,絕對並不僅僅只是節奏的律動和身體的擺動,更有著記憶深處那些片斷的復活,曾經的年輕生命體的重新晃動。如果每個人是自己記憶的導演,那在《搖擺吧70》的音樂聲中出現在的畫面,必定少不了歌舞片《霹靂舞》、《搖滾青年》,少不了ABBA名曲《Gimme Gimme Gimme》或者說中文版《惱人的秋風》那經典的旋律,當然更少不了Michael Jackson大神的太空步,以及那一聲聲獨特的嚎叫……
當然,作為職業音樂人和歌手的吉傑,除了甦醒自己的記憶之外,更多的還是從專業的角度,去潤澤這樣的記憶,讓當年的一知半解、感官搖擺和年少懵懂,以音樂的方式變得更圓滿。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70後一代的回憶。
《Yisco》採用了大量的迪斯科經典藝人、經典作品的採樣。主打曲《搖擺吧70後》和《疼啊博博》裡,都能聽到已故的迪斯科女王Donna Summer的風採。前者讓人想起《Bad Girls》,後者也讓人想起那首經典的《I Feel Love》。而從Daft Punk汲取靈感的《花兒》,則在用嘹亮的管樂為Yi和Disco的結合,營造了更縱深的迴響。《失去的年華》裡標誌性的迪斯科Bass Line,彈性又富有張力,更還原出了Disco源頭Funk的那種野性和推動力,恍惚中,來自大山的吉傑和出身自奧古斯塔的James Brown,也有種交著併合體的感覺。
作為一張可以歸類化復古電音的專輯,吉傑的《Yisco》無疑在近幾年的出品中,顯得比較突出。這種突出,不完全在於音樂製作的精緻和嚴苛。實際上,在這個音樂製作拼音色、拼硬體拼製作人資歷的時代,音樂製作的導向,已經因為過多的技術流,而被導向一條歧路。儘管音樂很滿,但卻越滿越空洞。
吉傑的這張專輯,雖然也有著飽滿和靚麗的音色,不過卻更多留白了他人聲及作品本身的拓展空間。這也讓音樂在迪斯科的韻味下,依然不失吉傑本身的特點,以及現階段吉傑對於音樂習慣的位置與姿勢。
以作品為主導,用記憶來圓夢,也讓《Yisco》和《自深深處》,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像《疼啊博博》和《失去的年華》等作品各自的版本,無論聽哪個版本,都覺得音樂與作品具有天生的粘合度和完成度,選擇相對最好的版本這種述求,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讓人說的出口。
當然,《Yisco》絕對不是一張純粹的Disco專輯。不過也正是這種不純粹,保證了音樂裡的人味。它沒有追求音樂由裡到外對於Disco音樂和Disco時代模仿的惟妙惟肖,它還保留著吉傑自身的靈與肉,以及《花兒》裡彝族的山水彝族的調。它或許喚醒了所有70後關於迪斯科時代共通的記憶點,最終的終點,則是通向吉傑自己這個個體。
不過,要說這張專輯在音樂以外的視覺襯託上,還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作為一張由中國人做的迪斯科專輯,《Yisco》缺了一條喇叭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