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會在有意無意間被大人戴上各種各樣的「帽子」:
1、三歲的孩子會算數,於是被扣上「小天才」的「帽子」;
2、小區裡,最淘氣的孩子被扣上「小霸王」的「帽子」;
3、有時候,我們也會給自己的孩子扣上「小邋遢」「小馬虎」等一個或幾個「帽子」。
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帽子」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不能代表客觀事實,而是來自於大人的主觀評價。其實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形成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其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影響。比如,有朋友經常說你是一個很溫柔很貼心的人,那麼時間久了,你自己可能也會用溫柔、貼心這樣的詞語來評價自己。
對於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研究發現,19-30個月的幼兒就開始使用帶有主觀評價意味的詞語來評價自己,如好的、漂亮的、強壯的、聰明的等,也會把父母的口頭描述,如「你就是個大笨蛋」、「你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整合到自己正在形成的自我印象中。
一旦被貼上標籤,兒童為了認同家長並避免自己內心產生混亂,會按照被賦予的標籤特點,進行自我修正、自我改變、自我認定,逐步形成標籤所代表的行為。家長也可能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朝著這個標籤的方向發展。
所以說,負面評價的標籤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缺乏自信,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
當我們想要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時,不能用負面標籤去「定義」孩子,要「就事論事」,避免上升到人格層面,只需客觀描述事實即可,如,可以說「你沒有經過妹妹允許,就把玩具拿走了,妹妹很傷心。」而不是「你又把妹妹玩具搶走了,真是個搗蛋鬼。」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為了鼓勵表揚孩子,如文章開篇,誇孩子是「小天才」,很容易讓孩子自視過高,未來可能很難接受失敗,抗挫能力較差,因此,即使誇孩子,也要慎重使用貼標籤的方法。
關於誇孩子的科學方法,家長朋友們可以點擊文章《每天誇孩子,你真的誇對了嗎?》查看。
最後,願所有寶貝都能擁有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鄧華麗. (2014). "貼標籤"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及其社區矯正.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7(001), 14-16.
陶金玲.(2013). 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籤」. 中國教育報.
各位家長盆友
你們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請在留言區評論
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