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大家都知道舉辦一個活動需要非常多的前期準備工作,從想法到策劃再到落地;像行業大會類型的,要讓用戶有參與感,並不是來走的過場就完事了,所以要從每個環節中進行一些設計,得到參會者的共情;本文是「酷+大會」的一個詳細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019年11月,酷家樂在杭州舉辦了家居屆的行業大會——「酷科技·未來家」,吸引了萬餘名的家居從業者參與;作為業內標杆,「酷+大會」已經陪伴家居從業者走過了第5個年頭,而它也迎來了自己的全新升級。
酷家樂UED作為「酷+」的核心設計團隊,我們也一路見證了「酷+大會」的變化與成長。
那麼這一次,我們如何通過對核心目標拆解以制定設計策略?如何通過資源整合來促成大會的最佳體驗?我們又如何通過設計表達與家居從業者溝通、共情?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裡逐一與大家分享,關於「酷+大會」設計背後的思考全過程。
一、看見變化的背後
在網際網路圈有個有趣的現象,但凡做一個新的項目,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品牌升級。
甭管你老的咋樣,反正我就是要改,我可以「心智」「壁壘」「生態」來一套,給你吹出花來,你就給我去做;結果或許有好有壞,但免不了部分設計師會疲於奔命,最後一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所以在一切的開始之前,我們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升級?
對於傳統家居行業而言,其實已經有很多困境開始顯現了,流量瓶頸、營銷困境、產商關係困難……所有企業都面臨著類似的經營難題;而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現代網際網路的科技化手段開始加速向生產端滲透,企業們也急需這股新的技術力量,實現全鏈路數位化,進而實現轉型、增長與突破。
這次大會的舉辦,就是為了幫助家居行業應對這種變革,以科技賦能產業升級,引領泛家居行業的新趨勢;這種格局的變化是以往的大會所不具備、且老的品牌體系也無法承載的。
設計當然要為目標服務,那對酷家樂而言,行業變化的背後有三個關鍵詞:科技、數位化、生態開放,於是我們對這三個關鍵詞抽離和詮釋,將之翻譯成了我們的設計目標:明確、前沿、包容。
明確,是一目了然的科技感。前沿,是銳不可擋的數位化。包容,是包羅萬象的全鏈路。這所有的來由,我們總結成一句話:與未來溝通,與當下共情。
二、通過品牌發聲
從目標出發,我們首先要定義我們的品牌形象。
狹義裡,品牌可能是一個圖形,也可能是一個理念,又或者是一個行為、甚至是一個聲音。
對於酷家樂以往五年的大會而言,每一年換一個主題,其實並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品牌形象;所以我們首先要去構建酷+大會的品牌符號。
它不僅是峰會心智的承載,更是我們與客戶、市場乃至行業溝通的紐帶,所以我們希望從多個維度形成一套完整統一的設計語言,去加強品牌對外的發聲。
1. 品牌標誌
在標誌的設計上,我們使用了相對厚重的線條,以凸顯品牌的專業感。
字體呈前傾動感,象徵著不斷向前、引領行業發展的信心;我們還打破了傳統文字的圖形界限,形意為一,寓意緊密合作;加號中的箭頭具有擴張態勢,傳遞公司開放、包容和國際化的發展理念。
2. 品牌字體設計
結合大會標誌,我們繼續沿用了傾斜度及襯線邊角的設計風格,保證了大會品牌的整體性和識別。
3. 拓展圖形
從酷+大會的Logo造型出發,我們衍生出了一系列拓展圖形,它被應用在包括廣告、內容模版、周邊產品等各種場景中。
三、主視覺 – 從過去到未來
在酷+品牌升級的同時,我們也希望這屆大會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覺形象去面對大家。去「與未來溝通、與當下共情」。
為了尋找創意,我們開始組織酷家樂UED的視覺設計師們,展開了大規模的腦暴會。
歷經五年的大會,其實已經在家居從業者中有著深厚的記憶承載,我們希望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到這種承載與展望。
最終我們把主視覺聚焦到了兩個方向:
1. 相承向前
從傳承出發,我們找到了榫卯結構的魯班鎖,並以此作為我們的視覺來源。
十字交錯的榫卯主形體,象徵著家居文化的傳承,也在中間巧妙地融合了「+」的符號;同時可拓展的空間結構,也代表著我們面對新興科技的包容姿態。
2. 打開未來
大家小時候一定都玩過魔方,魔方是智力遊戲屆的三大不思議之一;而未來,對我們來說就像魔方一樣。
我們把大會的品牌符號+從酷魔方中切開,從不同角度都有著「加」、「乘」的意思,直觀地去傳達了大會的立意——從內而外的光是我們對於過去的傳承,也寓意著新時代的開端,是我們與未來溝通的第一步。
最終,我們選擇了第二個方向作為我們的主視覺;因為他更直觀、並且更具未來感。
我們在確定方向後也對畫面進行了進一步優化,並進行了動態演繹;相信大家也能通過畫面,去回憶我們共同走過的每一步,以及我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動態演繹:
現場效果:
四、展前預熱 – 創意是表達的出口
在大會開展前夕,我們還需要在業內預熱,去引發討論;所以我們從主視覺出發,進行了動態海報及大會H5的設計,對外進行我們理念的表達。
1. 大會動態海報
大會動態海報作為大會第一波投放的線上物料,通過提取剖析各重點關鍵詞,我們採用了幾何圖形、VR科技等元素來傳遞數位化概念,增強了海報的可看性與互動性。
2. 大會邀請H5
在大會邀請H5的設計中,我們讓魔方貫穿始終,成為帶領我們探索未知的「麥高芬」,將大會的傳承與變革自然地向用戶展露。
五、展廳設計 – 於無聲之間
「我想要做室內設計、一直舞蹈,奮鬥和收穫,過上幸福的生活。」——CHEN(聽障)
在這次大會現場,除了傳統的合作商展位之外,我們還特地增設了自主創意展廳。
這其中有一個特殊的部分——「無聲」作品展;這個展廳的背後是一群在使用酷家樂工具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許無法開口說話,又或許無法聽見聲音;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通過酷家樂,他們正在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所以在整個展廳的設計中,我們希望能將這種情緒與我們的整個展廳相融合,通過有限的空間去娓娓道來,讓參觀者感受到夢想與科技的力量。
要做到這些,展廳動線、空間氛圍、情緒調動以及空間互動是我們必須要去考慮的事情。
1. 展廳動線
流暢且具有節奏感的動線,是參觀者擁有良好體驗的基礎,也是一個展廳設計合理化的基礎。
我們首先需要考慮到「停留參觀區域」「行進動線」以及「體驗及排隊區域」之間的距離間隔,避免造成人流擁堵。
2. 空間氛圍
空間的整體氛圍是用戶最能直觀感受到的,所以在我們將大會的主色藍色作為了我們主氛圍色,並且用極具科技感的造型去打造了我們的整個展廳。
同時,我們還利用橙色作為輔助色,通過藍和橙的交錯,讓空間氛圍張弛有度、呈現出高低鬆緊的節奏感。
3. 情緒調動
在整個展廳的布置中,我們還希望通過一些手段去調動參觀者的情緒。
比如在「無聲」作品展中,因為其本身強烈的特殊性;所以我們將內容重新梳理與表達,希望參觀者能感受到一種富有創造力驚喜的正面情緒。
故事從入門就開始了,序言是由創作者們的夢想所匯聚而成的夢想牆,隻言片語都會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參觀者再往裡走,就會看到這些夢想者利用酷家樂產出的精彩作品,與感受到的力量相呼應;最後再到互動區、視頻牆。
我們這樣將展廳的空間變成一道道記號、甚至是一段段可以被參觀者帶走的記憶。
又比如在用戶故事區中,每一塊藍色亞克力上承載了一個酷家樂用戶的心路歷程;垂掛的展示,能驅動參觀者本能的探索欲,去閱讀每個故事,體驗酷家樂與用戶之間的共同成長。
4. 空間互動
通過前期對類似作品展的調研,我們發現大多數展廳都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參觀者如同走馬觀花,並沒有太多參與感。
那麼如何引導參觀者深入了解和感受,也成了一個難題;僅僅通過展廳的內容和氛圍其實很難讓參觀者自發了解內容。
所以我們在展廳現場設置了多種互動體驗:
5. 打卡地圖
在參觀前,我們給每個參觀者發放了一張地圖,他們可以拿著地圖去每個區域蓋章,集章完成後便可以獲得酷家樂精心準備的福袋;我們通過這個手段引導參觀者到核心區域去體驗,保證了參觀者的參與度。
6. 工具拍照牆
我們專門設置了一面以酷家樂工具為原型的拍照牆,遊客不僅可以在當中拍照,還可以利用道具扮演吉祥物嘿酷。
7. 情緒信箱
在意見反饋區域,我們設置了4個情緒。用戶可以將使用酷家樂工具時的意見寫在卡片上,投遞到相應的情緒信箱中。
4種情緒設計的小巧思可以拉近與用戶的距離,書寫的方式也比冷冰冰的二維碼更具親和力。
六、禮品設計
我們還為這次大會設計了幾件不同形式的紀念品,這也是我們每一年與用戶連接、並且能被記憶的至關重要的一環。
1. 定製禮盒
結合大會的主題,我們設計了大會的定製禮盒;禮盒內放置了嘿酷徽章和魯班鎖的禮品,我們將傳統賦予創意,期望與客戶的建立起情感的連接。
2. 展廳貼紙
貼紙是一個簡單卻具有趣味小東西,可以為生活帶來一些別有風味的點綴;所以我們設計了貼紙的小禮物,不僅是參會者、包括公司內部也對這個小東西愛不釋手。
3. 籤名款服裝
為了給大會造勢,我們還設計了青山周平籤名款的衛衣,通過微博轉發抽取贈送,去激勵用戶傳播活動信息,達到活動預熱、吸引人流的目的。
七、寫在最後
這次大會對於酷家樂UED而言,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項目。從品牌體系、主視覺再到展前預熱、展廳設計和禮品設計,我們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也第一次打破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差異,向合作方提出了我們非常多的想法並得以實現,包括像自主創意展廳中的故事牆、打卡地圖、拍照牆等等等等。
大家提出的一些想法,也取得了參會者非常高的肯定以及線上非常熱切的討論,甚至無聲展廳還被浙江省教育廳報刊報導。我們非常感謝合作方給我們的機會和信任,我們做這篇總結,也是希望它能為業內的設計師們帶來一些啟發。
就像最前面所說的,「與未來溝通,與當下共情」,這一步是當下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我們邁向未來的第一步。我們也期待在未來,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更多設計的喜悅。
撰文:不戳;圖片:不戳、九裡、白夜;設計團隊:神樂、白夜、不戳、蛋白、九裡、皮特、沙拉、小夫、尤達、今井、楪祈(排名不分先後)。
本文由 @酷家樂用戶體驗設計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