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10月21日,和現在一樣也是深秋時節。香港歌手
陳慧嫻應景的推出了她在這一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
《秋色》。這也是陳慧嫻的第六張粵語專輯。1988年年初,陳慧嫻憑藉《嫻情》專輯中的《傻女》名聲大噪,
寶麗金乘勝追擊為她打造了國語專輯《傻女》,開始發展臺灣市場。然而陳慧嫻在這個事業上升的關鍵期,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暫別歌壇出國留學。所以《秋色》專輯的整體思路,是按照一張「臨別心曲」的概念來設計的。
![]()
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秋色》並沒有成為陳慧嫻最後一張專輯,甚至也不是她出國留學之前的最後一張。一向以高產著稱的寶麗金,在臨別之際還為她打造了一張《永遠是你的朋友》,以及那場著名的《幾時再見演唱會》。演唱會的主題曲《幾時再見》,正是《秋色》專輯當中的一首歌。
![]()
考慮到專輯製作周期比較緊張,所以《秋色》專輯裡大多是將已有歌曲重新填詞的翻唱作品。剛剛提到的《幾時再見》就是翻唱自美國黑人女子組合The Three Degrees的《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幾時再見」這個名字也非常符合原曲的意思。講到這兒多說一句,很多隻聽過《千千闕歌》和《飄雪》的人,會誤以為陳慧嫻是靠翻唱日本歌成名的歌手。實際上陳慧嫻86~89這幾年的專輯裡,歐美改編作品反而佔到了更大的比重。《秋色》專輯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五首歌是改編自西文歌的作品。
《秋色》專輯十首歌裡唯一一首屬於香港本土原創的歌,是
盧東尼的作品
《大情人》。這首不算什麼太熱門的歌,但還是能聽出盧東尼作曲、編曲的水平,曲風上很接近專輯裡改編歐美的勁歌。儘管是大大咧咧的舞曲,但盧東尼的編曲和日本樂手的伴奏,還是能聽出來一種非常專業的「精緻感」。
專輯中比較出名的歌,當屬羅大佑的作品
《人生何處不相逢》,這首歌也很符合專輯的「告別」主題,原本設定是專輯的第四主打,後來卻成為了香港每逢畢業場合,都會被唱起的經典。很多人在香港歌手的專輯裡看到臺灣人作曲的粵語歌,往往會想當然以為是翻唱的,而且一般情況只要能找到國語版,就基本「實錘Cover Version」了,但是這首歌卻是個例外:周華健的國語版《最真的夢》要比陳慧嫻的版本晚了一年多,也是羅大佑唯一一次提供作品給陳慧嫻。不過兩個版本我都很喜歡。記得前幾年我去看周華健的演唱會,一直在等這首歌的前奏響起,可惜成都場的歌單沒有這首。現在想想,如果陳慧嫻當年不去美國留學,等到羅大佑音樂工廠在香港掛牌成立之時,兩人會不會有更深層的合作呢?反而是羅大佑從寶記物色的另一位天后,被他親自送去美國深造,最終不歡而散……至於那個天后是誰,我相信本號忠實讀者肯定知道,為了避免「蹭熱度」之嫌,還是不給吃瓜群眾普及新瓜了。
![]()
可能是《人生何處不相逢》的名氣的太大了,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原本的標題曲《秋色》。這首歌來頭可不小,因為作曲人的名氣絲毫不遜於羅大佑,只是很多人想不到這首是他的作品。這個作曲人就是久石讓。在廣大聽眾心裡,陳慧嫻和久石讓這兩個名字,基本上屬於兩個次元……但是他們真的有過這一首歌的交集。相比大眾熟知的那些電影或動漫音樂,我聽久石讓比較多的還是他早期給流行歌手寫的那些「俗曲」。《秋色》的原唱是日本80年代的女idol藝人立花理佐,原曲名叫《クレヨン'S HILLへつれてって》(蠟筆的山丘,是這麼翻譯嗎?)。
以往香港歌手翻唱國外的作品,編曲結構也基本是隨著原曲「照搬」。但是《秋色》這首歌卻不一樣,是典型的「快歌慢改」。說實在的,原唱水平真是屬於貨真價實的「偶像派」,即使是很專業的後期處理過後,還是能聽出跑調來。陳慧嫻的版本是由
杜自持編曲,並親自上陣擔任鋼琴伴奏。以弦樂和鋼琴為基調的簡潔編曲,更能襯託陳慧嫻甜美清澈的嗓音,也使人覺得這聽起來更「久石讓」……然而這首歌能夠脫胎換骨,其實和久石讓原曲本身沒太大關係,有些時候改編者的二度創作反而更重要。杜自持的編曲,同樣也給人一種來自專業的「精緻感」。當年《秋色》的MV,找來了還沒太出名的
古天樂擔任男主角,今天也是古天樂的50歲生日,在此祝他生日快樂。
雖然《秋色》是一張有著告別意味的專輯,但製作人
歐丁玉並沒有讓它成為一張販賣情懷的流水線產品。儘管有《秋色》、《人生何處不相逢》這樣的穩妥之選,但專輯設定的第一主打曲目是一首充滿法式浪漫風情的
《Joe Le Taxi》。看歌名就知道,這一定是一首法語歌改編而來的,原曲也叫這個名,原唱是法國的歌手、模特以及時尚界明星
Vanessa Paradis。《Joe Le Taxi》是Vanessa的成名曲,唱這首歌的時候Vanessa才14歲。除了陳慧嫻翻唱過,這首歌還有一個國語版,楊林的《Yellow Taxi》,在陳慧嫻的版本中,歐丁玉還親自擔任了這首歌的貝斯伴奏,不得不說歐丁玉真的是對歌手很上心的製作人。
![]()
專輯裡還有另一首和法語有關的歌,也是專輯的第二主打歌,叫
《地球大追蹤》。歐丁玉在這首歌裡,又化身成鼓手參與了錄音~它的原唱也確實距離香港有大半個地球,是來自非洲的法語國家幾內亞的歌手
Mory Kanté。可惜Mory Kanté在今年5月份不幸過世了。
陳少琪填詞的《凌晨舊戲》,在我第一次完整聽《秋色》的時候就記住了,也是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歌。要說這歌的原唱也大有來頭,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Pepsi & Shirlie這個組合,她們最早是作為WHAM!的和音出現在人們面前。當年WHAM!來北京演出的時候,她們也隨行而來為WHAM!唱和音。《凌晨舊戲》的原曲叫《What's Going On Inside Your Head》。另外,還有哪位著名的香港天后翻唱過她們的歌你知道嗎?
相比眾多西文金曲,專輯裡改編日本的歌就顯得沒那麼耀眼了。除了點題的《秋色》之外,還有
《印心》和
《夜半驚魂》是來自日本的旋律。前者是翻唱
小林明子的歌,後者是
石川秀美的歌,都是日本樂壇有代表性的創作型女歌手。這兩首歌在填詞上,似乎都沒有參考原曲的立意,而是重新選題創作而來,編曲上也和原曲有差異。值得一提的是,歐丁玉在這兩首歌裡面,又客串了吉他手。《印心》裡那幾聲聽著很有韻味的solo正是出自歐丁玉之手,雖然能聽出來,歐丁玉沒有專職吉他手彈的那麼乾淨飽滿,但有的時候要的就是這種聽起來並不那麼「職業化」的聲音,也是流行音樂的奇妙之處。
![]()
坊間也有關於歐丁玉和陳慧嫻的傳聞,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反正歐丁玉在同一時期給張學友錄專輯的時候,從來沒親自上陣彈吉他、彈貝斯和打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