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等古文,吟誦是必不可少的

2020-12-24 思意居

《論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不僅是中國人,即便許多外國人,也為《論語》的精大博深所傾倒。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論語》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文明的精髓。

在央視某檔節目中,曾有一位來自古巴的小夥,用流利的中文,聲情並茂地朗誦《論語》,作為嘉賓的一位著名演員說,他聽到這位小夥的朗誦,既激動又慚愧,自己從小到大到竟然沒有讀到過《論語》。

這位演員的經歷大概不是個例。

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儘管完成了完整的教育,但對於《論語》等傳統文化典籍,最多的了解,也就只能是課本中所摘錄的那些隻言片語。除此之外,已經沒機會能系統地讀一讀,從這些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即便是在課文中,接觸到的那些短小章節,要麼被硬生生地拔高到一定的意識形態,要麼被那些後來發明的語法、詞類等所割裂。講解者高談闊論,聽講者如墜霧裡,待到學業完成,全就交給了老師,數年之後,印象全無。

其實,對於傳統文化典籍,如果有系統的解讀,不曲解其意,以經解經,這些千百年曆經歲月磨練而留下來的代表作,並不難理解。

即以《論語》為例,如果拂去人為的曲解,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字字句句,也是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當年,南懷瑾先生在臺灣與各位同仁,對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曾經有過重新整理的願望。但他在通過通讀原文之後發現,原典的章節句意恰恰是非常完整的。有鑑於此,他們便由此發起了臺灣的讀經運動。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南先生也已駕鶴西去,令人不禁唏噓。但在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中,我們會發現,確實港臺地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要比大陸做得好一些,並且更多地融入了生活。

讀《論語》等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非常小的竅門,許多學者大多心知肚明,但卻少為大眾了解,就是「真正的朗誦與話劇般的聯想」。

「讀」書的傳統,現在早已被丟得一乾二淨。古人講琅琅的讀書聲,今人大概只有靜靜地默讀了,甚至是一目十行的速看,效果自然就差了許多。

中央美院教授、吟誦家錢紹武,在談及他小時候的學習經歷時,曾對吟誦有過一段明了的說明。他從8歲開始念書,一開始念《孝經》,後來讀《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還有《詩經》裡的幾篇。後來家人又專門請了一個會作詩的老先生專門來教作詩,開始背詩韻,就是廣韻。平對仄,仄對平,平上去入分得很明顯,馬上就清楚明白了。

但現在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只有平上去。沒有入聲以後,就沒辦法作詩。有的入聲歸納在去聲裡,但是也有很多的入聲字不是歸納在這裡頭。比如國家的「國」,「國」是入聲。但現在「國」是陽平,平仄完全是兩回事了。

普通話作為語言交流的工具來說,很方便,但是普通話沒法繼承語言的生動性特點。吟誦必須分出入聲,可以用把它變成是去聲、短聲這麼一種唱法。平聲的長與入聲的短配起來,非常好聽。吟誦入聲字,起碼念成去聲,並使它保持短聲。 這也就是現在全國上下一片標準化,但在古文面前卻死氣沉沉,到最後只好埋頭默讀,免開尊口的原因之一。

沒有了吟誦,就沒有了節奏;沒有了節奏,就無法進入到一種意境;沒有了意境,就不會把誦讀者置於作品其中,又能有什麼話劇般的聯想呢?

古人皆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流傳千古的優秀的詩、詞、歌、賦、散曲及各類散文,無不朗朗上口,如果一味地把這些本來很活的文化要素,活生生地變成語法的解讀,句式的分析,不正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所以,學習古文一定要真正「讀」起來,讀起來自然能會意它無窮的意境,自然不難理解它的意思。

相關焦點

  • 初中生 「倒背如流」的3篇古文,特別最後一個,學渣:也太簡單了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每當聽到別的同學在念這幾句古文時,很多人也會心裡跟著默念出來,因為《木蘭詩》全篇讀起來是在是太順口了,整篇文章篇幅不長,而且背誦起來十分的有畫面感,因為它主要講的就是花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很多學生在小的時候就已經看過花木蘭的動畫片了,所以一定也不會感到陌生。當我們背誦的時候,只要把文章和畫面聯繫起來,也就沒有那麼難背了。
  • 我們為什麼要求孩子學習小古文呢,如何才能學好小古文呢?
    你們認真品讀這套書後,不但系統學習了小古文,更重要的是在頭腦中形成了一條清晰的中國歷史線。這條線一旦形成,你們今後學習文史知識就會變得超級簡單,而且事半功倍。那麼,怎樣才能在腦子裡形成歷史線呢?別著急,我在書中會一步步地帶領大家掌握一些方法,讓你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文史小達人。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
  • 文化尚品丨論語講堂第100期回顧
    2018年4月14日山東省圖書館老館奎虛書藏二樓「明倫堂」教室,扈書乘老師「文廟講堂系列」直播《<論語>第100期導讀》,如期進行。
  • 歷史在進步,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 這142篇古文漫畫才是真正的千古絕唱, 讓孩子開心了解中國文化!
    部編版(去年、前年全國小學生統一用的教材)一年級古詩就有5首,新增《漢樂府·江南》、《詠鵝》、《憫農》(節選二)、《古朗月行》以及《風》4首,拓展園地還有《論語》短句。由此可見,古文在語文學科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 日本國語課本裡的古文和高考試卷裡的漢語試題:日本高中生太難了
    一起來看一看日本的高中學生,他們國語課本裡的古文和高考漢語試題,難度一點不比我們學英語低。1990年開始,日本出現了「漢字熱」的現象。在日本的一些大學裡,教學樓的走廊,或者是圖書館裡時常會懸掛一些中國的古詩文,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類教誨的條文。
  • 古文分級閱讀叢書《童年的古文課》今日在深圳首發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古文內容沒有分級閱讀這個概念,這意味著有些晦澀、生僻的古文會讓低年級的學生們望而卻步,瞬間澆滅他們的學習熱情,為適齡的孩子甄選適齡的古文內容就成了當務之急。主創團隊在談及編選系列叢書的初心時表示,「涵養精神、家國情懷」是這套書最為看重的選錄標準,希望書中這些適合孩子們讀背的古文,能讓孩子們在「最好的童年」遇見「最好的文化」,親近古文愛上古文,由此真正改變孩子們古文學習的現狀。
  • 還在為古文學習而發愁?掌握基本功,你也能成功克服文言文難題!
    還在為古文學習而發愁?掌握基本功,你也能成功克服文言文難題! 對很多同學來說,因為很少接觸文言文,所以在古文的學習上會顯得非常的吃力,同時隨著年級的不斷增加,我們所學的古文內容也是越來越富。對很多同學來說都無所適從,那麼怎樣才能夠有效地學習古文呢?
  • 以詩化人,以文化人,教育自己,教化他人,吟誦詩韻
    這種讀有旋律有節奏,而且長短高低有規矩,古人稱之為「吟」,葉聖陶先生稱之為「吟誦」。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的生活面貌,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更有大量反映勞動、打獵、戀愛、婚姻等生活的民歌。他們的誕生皆是以口以歌的方式。既是歌,便有了節拍和押韻,有了聲律和曲調。
  • 為什麼從小讀古文的孩子,長大更有出息?
    目錄由易到難的順序遴選適宜小學生背誦的名篇名句,讓孩子階梯式學習和背誦。按寫作主題對遴選名篇名句重新分類索引,活學活用小古文,提升遣詞造句能力,寫出好作文。隨書配套的名師講解視頻109節、朗誦音頻109個、畫作賞析音頻109個等豐富數字資源,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背誦小古文。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恥下問【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發憤忘食【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6. 犯上作亂【解釋】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並不是原本的模樣。事實上,《論語》在流傳的過程中,到漢朝產生了三個流派,分別為齊論語,魯論語,後來漢朝魯恭王劉餘在建造宮殿時毀壞了孔子家的牆壁,發現了古文論語。因為上面的文字不是當時通行的隸書,而是六國時的文字,所以稱為「古論語」。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幸勇 文/圖  吟誦是古人作詩方式  古人以吟誦創作和欣賞詩文。
  • 【名家薦書】著名作家李寬定:《論語》教你坐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
    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清代梁啓超也曾言:「《論語》是中國人兩千年來思想的總源泉」。《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家喻戶曉的。歷代中國文化人都認為「通《論語》,則通孔子;通孔子,則儒家通,儒家通,可得中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可是,《論語》雖好,卻不是人人都能讀得懂。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熙論語6.30
    本音頻作者為熙華國學院公益國學楚華班學員張亦弛小朋友和他媽媽,以《論語熙解》為底本演繹,歡迎訂閱喜馬拉雅電臺
  • 出自古文的男孩名字
    精選出自古文的男孩名字01、民川——《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民字是指人民,用作人名通常是指安定、敬畏、純正的意思;川字是指河流、平原的意思,用作人名有清闊、豪邁的意思。此名非常的大氣,體現了男孩大度,有思想的感覺。02、巖松——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 小古文《破甕救友》| 誦讀
    讀完《破翁救友》,談談你從幼年司馬光身上所獲得的啟示,並說說你將怎樣向他學習,寫下來吧。延伸閱讀:《小學生小古文100課》第1—20課 | 音頻圖文誦讀 | 小古文《讀書須有疑》小古文《鐵杵磨針》| 誦讀小古文《曹衝稱象》| 誦讀小古文《道邊李苦》| 誦讀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哥大教授推出學古文新書
    「我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背古文?應該怎麼教孩子的古文?」這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的疑問。六一兒童節要到了,一本《給孩子的古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給孩子系列」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叢書,此前已經推出了《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散文》等迅速在學生家中走紅。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都屬於語錄體。本課所選12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為人處事的原則。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